11月17日上午至19日上午,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出现了40~110厘米的风暴增水。此前,自然资源部已于16日启动海洋灾害三级应急响应,组织有关单位和海区局做好海洋灾害应对。
据悉,受较高的天文大潮、强冷空气、和第24号台风“万宜”三重叠加影响,11月17日上午至19日上午,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出现了40~110厘米的风暴增水。17日至20日恰逢天文大潮,沿海天文高潮位普遍较高,浙江宁波沿海出现达到当地橙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宁波镇海甬江口和三江口老外滩局部低洼区域发生海水漫滩;广东深圳沿海18日夜间出现达到当地橙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深圳中英街、大鹏较场尾海滩等地低洼地区出现海水漫滩;19日早晨7时左右,广西涠洲岛、铁山港、北海港、防城港、钦州港等多个潮位站出现超出当地蓝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造成多地出现海水漫堤;19日早晨,海南省海口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漫滩。目前未接到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报告。此次过程主要特征有:一是各地海水漫滩持续时间较短,最长约2小时左右;二是影响范围覆盖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但只涉及部分岸段。
自然资源部16日启动海洋灾害三级应急响应,组织有关单位和海区局做好海洋灾害应对。一是第一时间发布预报警报。国家海洋预报台和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地方海洋预报机构均第一时间发布风暴潮预警信息,提醒地方有关部门及时封闭一线海堤缺口、关闭海堤通道,防止海水淹没,提醒海上航线和滨海旅游区加强风险研判,及时关闭。二是加强灾情调查评估。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宁波、温州、舟山、台州等沿海4市,针对海水倒灌易发区开展实地调查;广西组织北海开展灾情现场调查。目前尚未接到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报告。三是加强舆情监测。组织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北海海洋中心,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等单位专家第一时间接受媒体采访,科学解读海水倒灌现象,回应群众关切。
天文潮
天文潮是地球上海洋受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所产生的潮汐现象。它的高潮、低潮潮位以及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可以根据月球、太阳和地球在天体中相互运行的规律进行推算和预报。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处于同一个方向时(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引力将使高潮更高,形成“天文大潮”;当太阳、地球和月球成直角时,月球引力将受到削弱,形成“天文小潮”。天文大潮属正常的天文潮汐现象,可以提前预报,自然资源部每年通过《中国海平面公报》公布沿海各省未来一年的天文大潮期。
天文大潮一般不会引发灾害,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引发海水倒灌。如强降雨引发江河水满,再遇到天文大潮顶托,可能造成洪水难以排海导致海水倒灌;如冷空气影响,或台风登陆前后正值天文大潮则会引发风暴增水。
由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相对位置变化有一个周期,每隔18.61年天文高潮会比较高,从2014-2034年的长周期来看,2024年的天文高潮处于较高水平,未来2-3年我国东南沿海天文高潮会继续维持较高态势,在天文大潮期,较弱的风暴增水也可能造成沿岸低洼地区海水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