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传奇:刘邦与翟母的千古佳话

民生   2024-12-16 20:58   河南  

招聘:封丘县宏波酒业公司因发展需要招聘业务员数名,底薪加提成,公休三天,只要努力去做,月收过万不是梦,有白酒副食销售经验的优先考虑。封丘县西封曹路  招聘电话:13598627858

孤冢人传梁翟母 古城名起汉高皇
关于封丘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古代一个叫“封父”的诸侯的封地,丘,即坟墓之意,封丘即封父坟墓所在地,封父是炎帝的后裔;一说为楚汉之争时,刘邦兵败路过此地,得翟母赠饭,刘邦称帝时感恩封翟母墓而置。而这“翟母赠饭”的典故也基本被封丘人普遍认可。
穿过县城熙熙攘攘的街道,转身走进狭小的胡同里,远远就看到了那块石碑,孤单地立在路边,背后是一道砖墙,前面则是胡同狭窄的道路。石碑历经风雨侵蚀,表面的石灰已部分剥落,但是石碑表面的“翟母井”3个大字却依然清晰。尤其是那个“母”字,在3个字的中间,停留在这石碑的中间,刻痕看起来深了许多,也让人不禁想起一位伟大的女性,一段“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世美谈。

逐鹿中原正困兵 饥逢箪食岂期精

话说楚汉战争时,刘邦打了败仗,他带领的汉军队伍溃不成军。刘邦在乱军之中迷失了方向,离开了队伍。他独自一人被项羽的军队追得人困马乏、狼狈不堪,最后,总算摆脱了敌军的追击,逃离了险境。
这天中午,骄阳似火,刘邦骑着战马路过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夜以继日疲于奔命,真是又饥又渴。他抬眼四处观望,这时候的田野里没有一个人,想吃口饭喝口水又到哪里去寻呢?进村求餐吧,又怕被人发现自己是汉王,偷偷前去报告不远处的敌军领赏;不进村吧,到哪里弄些茶饭来解眼下的饥渴呢?正在这时,远处又传来敌军的喊杀声,他只好再紧紧裤带,催马前行。
刘邦驱马赶到延乡西北角的时候,猛抬头望见前边走着一位妇女,那妇女肩上扛着一张锄头,手里提着一个罐子,罐子上面摆着一个粗瓷大碗。刘邦见状大喜,心想,那妇女提着的罐子里必然是饭食,看来今天我有救了。于是,他连忙上前,跳下马来,对着那位妇女深施一礼说:“这位大嫂,您要到哪里去?我本是汉王军中一个军官,今兵败路过此地,已经一天一夜水米没有下咽了,实在饥渴难忍,大嫂可有粗茶淡饭叫俺吃几口,救俺一命,日后定当厚报。”

一饭虽云微 提携出困苦
妇女听得,扭头看时,见来人是一位风尘仆仆、愁容满面的过路军人,善良的心一下软了。她对刘邦说:“俺是这前面村子里的人,丈夫在地里趁着这样的好天气锄草,为赶活儿,他中午不歇息,叫俺把饭做好给他送过去在地里吃。”说着,她用手指了指罐子,“我刚做好一罐黍米饭,拿了锄头,正要给他送去,也趁空帮他干些活儿。既然您是汉王的部下军官,只要不嫌俺的饭菜粗糙硌口,情愿奉献,助您一餐有何不可,俺回家另做就是了。”
刘邦听得农家妇女的这一番话,大喜过望道:“真是天助我不死啊!”他接过妇女递过来的罐子,根本没用上那个粗瓷大碗,用嘴对着罐子口,把里面的黍米饭一口气喝了个精光。饭后,他把罐子还给那位农家妇女,抹了抹嘴,还觉得饭的余香不退。他嘴里连连称赞饭做得好吃,是天下一等一的厨艺。他对那位妇女说:“蒙大嫂慷慨赠饭食相救,我实在感恩不尽,请问高姓芳名,日后大难不死,定当厚报!”
妇人回答说:“贱本翟氏。俺做这点儿事儿是不算什么的,不会要您啥报答的,只求您回报汉王,叫他快些收拾军马,大兴仁义之师,早日平定天下,叫俺平民老百姓快些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中了。将军您还是要快些办您的公事才是正理。”
妇人说罢,提起罐子,一声不响地扛着锄头走远了。

兹实开帝业 始忆戛羹人

过了几年,刘邦经过重整军马,终于一举打败了项羽,做了汉朝第一位皇帝,他就是汉高祖。
当上皇帝以后的刘邦,逐渐腐化堕落起来,啥山珍海味都吃了个够,还老觉得不可口,就想起翟母做的黍米饭来。他觉得一生吃的饭菜当中,最好吃的莫过于那次兵败路过延乡,那位农家妇女翟氏献上的黍米饭了,直到今天,他回想起来还余香在口呢。于是,刘邦召集天下名厨,都来做黍米饭给他吃。
第一个厨师做好后献上一碗给他吃,谁知他只尝了一口,就觉得粗糙硌口,难以下咽,不由大怒,吩咐左右说:“名为皇家一等厨师,却不如一位农家妇女做的饭好吃,要他何用,推出去重打四十大板,削职为民,赶出宫去!”
第二个又是如此。一连赶走了几个皇家厨师,都是因为没有把黍米饭做好。厨师们胆寒了。一个胆子正、心眼儿多的厨师详细分析了刘邦叫做黍米饭吃的来历,心里就有几分敞亮了。他想,我不如拼一死相谏,说明事情的原委,叫皇上回心转意,也许比这样地做下去要强得多。他打定主意,大着胆子走上金銮殿,对刘邦说:“前几位同行都是因为做不好黍米饭被圣上贬出宫去,现下再叫小人做下去,也做不出更好些的献给圣上。请圣上容小人斗胆辩解,看小人说的有无道理,然后再由小人去做黍米饭献给圣上吃不迟,这样,小人虽死无憾。”
刘邦心想,量一个厨子,竟敢来到金銮殿给自己进谏,就叫他把话说了,然后再叫他去做黍米饭不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个厨子对刘邦奏道:“闻听圣上过去行军作战时,曾经吃过一个农家妇女所做的黍米饭,那香甜可口的饭味,至今还不能使圣上忘怀。眼下我等所做的黍米饭味道如何,圣上就是和那时候的那位民妇的黍米饭相比,认为总赶不上她的饭香甜。殊不知,皇上早已今非昔比,当时,您被项羽那贼子赶得人困马乏,一天一夜未进饭食,饥渴难耐,偶然求得一顿黍米饭,当然吃起来就再香甜不过了。眼下圣上您有万贯江山,啥山珍海味都吃了个够,再去吃那粗糙硌口的黍米饭,怎么会觉得好吃呢?常言说得好:‘饥了吃糠甜似蜜,饱食喝蜜也不甜’呐!请圣上三思,饶小人一命吧!”
坐在金銮殿上的刘邦,听了御厨的这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就放了这些厨师,不再叫他们做黍米饭吃了。

酬恩封遗冢 千古永留名
就是这件事,使刘邦想起了当年的往事,觉得应该报答一下大义赠饭相救的翟氏,就立即传下圣旨,派人到延乡接翟氏进京城长安听封。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多月后,派去的人回来禀报说,当年大义赠饭的农家妇女翟氏,已于去年患病亡故。这件事令刘邦伤感不已,他辗转难眠,第二天他又传下圣旨一道,派人前往焚香祭奠,尊翟氏为翟母,并大封翟母的墓冢,使坟成丘,改延乡为封丘县,免当地三年徭役;又拨下官银修建翟母祠,让其四时享祭,以示纪念。
翟母家中有一口井,刘邦认为,黍米饭的好吃,与井水定有联系,就赐名“翟母井”,树碑立传。一时,人们传说四起,都到这口翟母井去取水做饭,果然,井水香甜可口,为全城井水之冠。
纵贯历史的车轮碾过,留下了近乎相同的轨迹。翟母赠饭于刘邦之前,春秋时代就有过溧阳漂女施恩伍子胥的故事,之后也有 “兴汉三杰”之一韩信穷苦潦倒之时,受恩于淮阴漂母的美谈。另举韩信遇漂母的例子来讲,它本身也带有一种因缘际会的历史色彩。就漂母本人而言,她对韩信的进食确如自己所说,只是哀怜落魄无依的公子王孙,别无他想。但在遭到亭长夫妻白眼冷遇、并几同被逐出门庭的韩信的感受中,一个水边漂洗的贫妇,不但不嫌弃他,而且更没想要他的任何回报,这与亭长夫妻相比无疑有天壤之别,她真是一位大德之人。所以韩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报答这位曾有恩于他、也曾激励过他的普通妇女。
循迹可见、可叹:感恩回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早在《左传》中就有了“结草相报”的故事。翟母如是、漂母如是…诸如此类的人物和故事,更具有扶弱济贫、施恩不图报、知恩必报等深厚的人文内涵。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像翟母一样的施恩者,崇敬之情历千古而未变,“一饭千古”的美谈被世人传颂,一方面用来慰勉乐善好施者,同时也喻示人们应当知恩图报。“翟母”也很自然地成为后世报恩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指向,明朝监察御史詹雨曾作《题翟母墓》,“一饭恩成便有封,至今高冢勒遗踪。九原羞杀淮阴辈,尺土谁酬百战功”;建业杨壁也赋诗“英雄困馁正仓皇,箪食恩施肯便忘。孤冢人传梁翟母,古城名起汉高皇”;封丘籍的翰林李承统也表达了作为同乡人的骄傲,大笔一挥:“曾餐赤帝仓皇时,抔土遗封尚有祠。尝忆藜羹堪泽口,旧传冽井不同圯。名如陵母知兴远,惠比王孙进食奇。莫道荒丘树色少,高风留得满黄池”…从历朝历代众多文人名仕的反复吟咏中不难看出,“翟母赠饭”典故的广为流传,无异于是世人对施恩、报恩心结的一种文化传承。

来源:新乡地方志

大美封丘
聚焦封丘本地热点,致力于打造封丘地区微生活服务平台,晒照、吐嘈、交友、招聘等信息尽在大美封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