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跃竹海读黄屯

政务   2025-01-12 18:20   安徽  

龙桥镇的历史因为黄屯,有了厚重。

在龙桥,我们见到了繁华集镇如织的人流,在这个庐南工业区,上规模的工业企业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用当地人的话说:“我们这里开饭店的,到夜里12点都有人。”

鼎沸的车流人声在黄屯老街慢慢消失。飞檐翘角马头墙、老式的照相馆、传统的理发店……徜徉其中,仿佛翻开温馨熟悉的老画册,与龙桥工业区矗立的井架、纵横的管网是完全不同的一面。

这就是黄屯老街给我的第一印象。


01

鲤卧清溪的静好岁月


黄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
东汉末年,庐江人黄穰起事,在此屯兵,黄屯由此得名。这里乃荆舒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归楚,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属庐江郡。据清《庐州府志》及相关历史典籍记载,汉至晋代,黄屯属古临湖县,隋时属庐江县至今。
黄屯老街处于山区与圩畈相连接的地方,流经老街的黄屯河与巢湖、长江水系相通,山区的竹木等物资要到老街交易运出,圩区的稻米、大城市的百货要通过黄屯河运到老街销往山区。因为位置的原因,黄屯老街成为物流商贸发达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黄屯境内出土的“马氏碑”清楚地记载了老街的过往。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黄屯街道是东西向,明末清初形成半边街,当时有人口1200多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一场大火将黄屯老街夷为平地,老街人在原老街的南面沿黄屯河又新建了一条街道,称正街。正街南北走向,长约300米,紧傍黄屯河,拥有近200间店面。
正街形成后,在其南面又形成了竹木大市场,众多篾匠、木匠师傅来到这里加工竹器和木器。他们先是搭些简易的棚屋,后来发展为竹制品一条街,长约100米,这里被黄屯人称“上街头”。
黄屯老街东面依铜盆山,西临黄屯河,黄屯河两条支流穿古街而过。从航拍视角看,老街自然弯曲,类似人的颈椎,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街道直来直去的单调,给人曲径通幽之感。以老街为核心主轴线,通过横向外扇形辐射,形成一纵五横的街弄结构,东部为大片农田,符合古代村庄聚落布局特征。
俯瞰老街,整个黄屯仿佛一条肥美的鲤鱼,安静地卧在潺潺流淌的黄屯河畔。
古代村落的选址强调的是主山脉和形局完整,村落的所倚之山应来脉悠远,起伏蜿蜒,同时要求村基形局完整,山环水抱。这其中是包含科学道理的。山脉越悠远,形成时间就越长,其地质构造也就相对越稳定。既可阻挡来自北方的不良气候影响,也不易形成滑坍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走在老街,一些店铺内摆放着竹制农具和家用器具,坚韧的竹木通过精巧的手工变成了竹篮、竹椅等生活用品,有了人的温度,器具成为了艺术品。


02

万亩竹海里的宝藏


黄屯老街的竹编篾器,制作精良,经久耐用,声名远播。
黄屯周边的山属于大别山余脉,多数山的海拔在100米左右,适合竹子的生长。在老街的东、南、西三面,生长着大约3万亩的翠竹,这也为黄屯竹编篾器提供了随手可得的材料,是黄屯源源不断的财富。
竹编篾器,造价低,销路广。“本钱轻、上黄屯”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据熟悉篾器制作的工匠介绍,3-4年生的竹子最适合做竹篾器。只凭一把篾刀,靠着手上的功夫,篾匠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生活器具。剖篾最见功夫,“三年学徒,两年剖篾”。竹子从外到内分为青篾(表皮,最有韧性)、黄篾(再分二黄篾、三黄篾等)。高手剖篾,可以剖出八层篾片。据说有个叫朱国平的当地竹编高手,编织的斗簸,盛水不漏。在江淮一带,拥有一床黄屯篾席甚至可以传代。
随着替代品的出现,篾制品使用范围越来越小了。黄屯的万亩竹海华丽转身为取之不竭的自然风光,篾器则更多地进入礼品行列。
今天在老街上,还可以见到现场制作的前店后坊式店铺。上了岁数的匠人们在熟练地剖篾、编织,随意摆放的精巧竹器让人啧啧称赞,也唤醒曾经年少的记忆。
生长翠竹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
黄屯老街附近群山连绵,矿产资源丰富。1966年,安徽省地矿局重新组建327地质队,对庐枞(庐江、枞阳)地区的矿产开展全面勘探,队部就设在黄屯。
327队入驻黄屯后,对黄屯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上的拉动。在几乎一片荒地上要建设上千人生活生产的房屋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障生活的菜篮子、米袋子都要黄屯供给……很快,这里的食品、竹木都迎来了海量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次就是带动了黄屯的文明进步。327队来了后,架设了高压电线、给村民传授机械修理技术、帮助建立高效的农产品加工厂等促进了乡村的科技进步。而黄屯人则享受到更多的现代文明:能看到最新上演的电影,黄屯孩子可以进入327队的子弟学校读书、分享到327队的优质医疗资源……327队在黄屯的20多年中,有20多名小伙与老街的姑娘喜结连理。
327队与黄屯,鱼水情深。
随着地质普查任务的结束,上世纪90年代,327队迁回合肥,给黄屯留下了大量的房屋以及自来水等设施。黄屯人始终不忘327队给予的帮助,他们在327地质队旧址竖起了纪念碑,告诉后代发生在那段不远过去的往事。
黄屯也是很多327队人的第二故乡,作家何铜陵就是从这里走出的,他在一篇获奖散文诗中写道“鸟鸣滑过天空,驮回山一程水一程的乡愁”,这是对过去岁月的深情。


03

老街晨曲的风俗画


步入老街入口,两边的建筑让人有一种从繁华都市穿越到从前的感觉。在一家售卖黄屯大饼的店铺前,老板自豪地将印有CCTV标识的太阳帽戴在头上:“我的大饼上过中央电视台。”
镇工作人员王宏平介绍,黄屯大饼是将籼米磨成粉后炒熟,用冷开水和成软硬合适的米团,然后再将馅料装入包好。做好的大饼贴在锅里,用松毛烧火慢炕,至贴锅一面焦黄。接过老板递来的大饼,一口咬开,米香伴着酸脆的雪里蕻,是地道的乡味。难怪,这不起眼的米饼会引来游子的乡愁。除此之外,黄屯米饺也很有特色。与我们常见的米饺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个头——几乎有一尺长。馅料也很讲究,以肉丁、香干丁为主,油炸出锅。有意思的是,大饼和米饺都具有主食和菜的功用。我们似乎看见,在并不遥远的年代,那些带来山货的村民出售货物后,走进饭店,几块大饼,几只米饺就能管饱、解馋,价廉物美。
食物,是黄屯舌尖上的记忆。
舞龙灯是民间的重要娱乐活动。每年元宵节前后,黄屯有舞板龙灯的习俗。据说黄屯板龙灯最初起源于黄禳农民起义军的一种板凳舞,又叫“板凳花”,是起义军为庆祝胜利,结合乡间流行打“板凳花”武术,围着篝火跳“板凳舞”的一种娱乐表演形式,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
村民借舞板龙灯方式,交流情感,娱乐生活。黄屯龙灯最少为九节,每年增加一节,翻滚舞动,宛若游龙,气势宏伟。龙灯舞动起来多姿多彩,也充分展现了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和特色。
为发展旅游,当地积极兴办民宿。位于黄屯金山湖畔的金山竹影民宿是其中代表之作。“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整个民宿依山傍水,周边景色秀丽,竹林环绕,从远处看,金山湖清澈的水面依稀倒映翠竹的绰约风姿。
清晨,阳光洒在老街的马头墙上,耳畔是流淌千年的黄屯河水,金山竹影民宿边万亩翠竹沐浴朝晖,浮光跃金,古老和现代,人工与自然就这样和谐交融。这就是黄屯的未来:历史悠久的人间烟火、风光旖旎的和美乡村。  

古镇档案
黄屯老街位于庐江县龙桥镇黄屯社区内,始建于东汉,盛于明朝,毁于清朝,后重建。老街在黄屯山区的北面,背靠群山,面临圩畈,依傍着黄屯河,现保存有明代建筑三间,清代建筑108间。黄屯龙灯、黄屯大饼制作工艺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黄屯老街入选安徽省首批千年古村落。


—END—

运维支持 | 合晚传媒
消息来源 | 合新闻

丨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多多阅读文旅君文章

🧡多多点击文末“在看”

❤️给合肥文旅局官微加星标

❣️欢迎投稿,小编扶你上墙

邮箱:315198886@qq.com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平台

快来关注




合肥文化旅游发布
“合肥文化旅游发布”是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合肥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并为大众提供最新文旅资讯、文旅产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