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这一家族,唐明皇赐予名号!

政务   2025-02-07 17:21   安徽  


“以数万人之命生于一人,则此一人者固与天下为家,与万物为体。赐之‘官礼’,其亦取于公世之义,当夫赐爵而辞,不欲官也,而复宠之以‘官礼’之称,盖不官其实,且官其名。”


这段话出自《官礼陈氏宗谱》开篇,它开宗明义地说明了青阳县陵阳镇所村村陈氏宗族“官礼”名号的由来。“一人”即指陈氏宗族28世祖陈什万。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陵阳饥民遍野,陈什万捐粮万担赈灾,事迹闻于朝廷,唐玄宗赐官爵不受,旌表“义民”,赐金百镒敕造百梁厅,题额“官礼”于门庭,遂有“官礼”名号


 “官礼陈氏”家族肇基于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当时,为避王莽新政,渤海太守、京兆尹陈志达始迁陵阳淳市图,即现在的青阳县陵阳镇所村村。陈志达先祖为汉丞相、曲逆侯陈平。



官礼陈氏”出身名门,历代祖先都非常注重家风传承。为官者治理有方,为民者忠良有序。宗族格局远大,在社会变革中,均能世事洞明,方略得当,历经两千多年,始终能够平安延续,于惊涛骇浪中安然自处。


“教立而后理明,理明而后行正。是故,名分秩而礼义兴,伦理正而风俗善矣。”从唐天宝五年旌表为“义民”、赐匾额“官礼”于门庭之后,“官礼陈氏”形成了完备的《陈氏家教序》,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规范宗族子弟的一言一行


从个人角度讲,要求宗族子弟“谋事不违规,举止不愧贤”,崇尚节俭之道,提出“俭者,德之本也,本宗日用饮食、衣服、宫室、纳聘、嫁女、寿筵、丧祭、待客俱以简约为是”。


从家庭角度讲,要求宗族子弟恪守“夫妇和敬、兄弟相亲、克尽孝道、无亏子职”。


从社会层面讲,要求宗族子弟“交友贵于慎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为此,“官礼陈氏”要求族人关注宗族民生,广置义田义仓,以赈鳏寡孤独、疲癃残疾、水火灾疫之患,使贫者赒给、丧者振恤。设义学,使“子弟质美有志而苦于力甚不赡者,谅为之助”,一为四时会考之需,二为师资束脩之礼、子弟笔札之费,三为邻近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途宿之费。


从国家层面讲,凡宗族子弟“有仕于朝者,无论资格,皆须务为忠良。上不负君,下不负民。”


在家规家训的教化引导下,陈氏子弟始终保持“起于虑者念必善、发于谋者事必善、见于勤者行必善”,最终形成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敦厚之风。


历史上,“官礼陈氏”曾为青阳望族、陵阳首族。从宋以来,宗族居住地由所村村衍及陵阳分石、兰溪、分流与杨田梅溪,外迁安徽石台、东至、合肥、黄山、霍山、金寨、芜湖及江西省等地。自唐以降,“官礼陈氏”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如:唐景云年间御史大夫、十道按察使陈宫赋,唐天宝年间捐粮万担的义民陈什万,南宋谏议大夫陈昇卿,明建文贞臣、饶州府经历陈孟贤,明万历治洪能臣、奉政大夫陈邦彦。



陈孟贤(不详-1402年),名熙,字孟贤,号积善。由县学生入贡,授迪功郎,任江西饶州府经历。明洪武年间,陈孟贤为光耀宗族,使宗族有文化载体、子弟有精神依托,于古“官礼堂”旧址建“积善堂”为合族公堂(即现在的太平山房),并亲题“积善流芳”匾额于祠堂门楼,意在教导子孙“非特在乎一事之善,一时之善”,而要明白“善为天之道,顺天者昌,理所固然”的道理,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建文四年,朱棣“靖难”进京称帝,陈孟贤恪守儒家大义,抗节不屈。面对新朝许官厚禄,陈孟贤不为所动,留血书于后人,从容就义。陈孟贤品卓行方,为政亲民,为臣尽忠,被“官礼陈氏”树为宗族楷模。



陈邦彦(1530年—1615年),字汝美,号望江,明万历甲戌科进士。初任工部都水司郎中,后任吕梁洪工部分司署主事,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明万历五年,吕梁洪历经多年整治,初显成效,但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漕运堪称明朝的经济大动脉,而漕运必过吕梁洪,因此,治理吕梁洪一直是明朝漕运的头等大事。万历皇帝亲点陈邦彦为吕梁洪工部分司署主事,全权负责吕梁洪治理。


陈邦彦上任以后,走遍吕梁洪上下游近百公里范围,首次对泗水、汴水的四季流量进行水文测量,提出治河应该“顺天应时”的主张。通过全方位的水文、地理、气候观测,按照“围堰固坝、分段截流”的治理思路,根据吕梁洪的特点,将堤坝沿地形高筑,在河道中间建起一座座拦阻坝,设有洪门。每当有漕运船只经过时,通过一道道拦阻坝依次找平水位,保证漕船的通行。


陈邦彦不仅是一位治水能臣,还是一位刚正不阿的诤臣。因其直言不阿,受到权力集团排挤,晚年淡出官场,寄情山水。


当代“官礼陈氏”同样名人辈出,如:我国经济建设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中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维稷。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史册煌煌,先贤熠熠。在笃厚家风的熏陶下,“官礼陈氏”家族后世子弟人才辈出,不断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



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池州女性
池州市妇女联合会是中共池州市委领导下的全市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团体组织,是市委、市政府联系全市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