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交付技术9:基于制品的构建系统Bazel应用详解

文摘   2024-07-30 21:22   广东  

Bazel 是 Google 公司于 2015 年开源的一款构建框架,至今收获了 21k 的 star 数,Bazel 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因正如它的宣传: "Correct & Fast, Choose Two",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从实际的用户体验也能看出。

(1) 得益于强大的增量构建机制,几万个文件的大型项目,可以做到秒级构建。

(2) Bazel 的封闭性设计,使得增量构建和缓存可信赖,用户不需要通过 clean 操作在构建前清理环境。

本文将分三部分阐述文章的主题。第一部分将分析 Bazel 基本原理;第二部分讲一下Bazel的优势,第三部分则结合实际场景,聊一聊如何挖掘 Bazel 的极致性能。

一、Bazel基本原理


构建对应的英文是BUILD,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编译打包,就是将编写出的代码经过编译器处理,产生二进制,形成一个可以正常运行的软件包(如deb或者rpm)。对于编译型语言来说,构建几乎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1. 是一个辅助过程,它本身不产生价值。

  2. 又是必须的一个过程,没有它CI是空谈。

基于这两个特点来说,我们希望理想的构建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1. 尽可能地快。可以方便开发人员,编写代码后快速出包验证改动。

  2. 方便维护,可以清晰地展示依赖关系,在系统中添加一个模块,或者减少一个模块,可以非常容易维护。

对比理想系统,我们看下构建技术的发民。软件构建技术的发展和IT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历经了三个阶段

一、初期
软件规模小,软件工程的概念还未被提出。
这时对构建的要求很低,或者说不需要。编写出的代码可以经过汇编编译后直接执行,也没有流水线。这时期的代码就是makefile,或者是直接自己写脚本进行编译执行。软件的特点是,单语言小规模,对构建基本上没有要求。

二、中期
软件规模开始增大。已有的makefile机制已经难以满足需要。以Linux内核为例,makefile已经无法满足,所以内核开发者在内核中添加了自己的构建扩展,以满足日渐增大的内核代码。同时,也涌现出了cmake这样较现代化的构建工具。主要原因是,代码规模增大后,构建这一不增值过程开始消耗掉大量开发人员的精力,以cmake为代表的工具可以半自动化管理依赖,生成makefile,提高编译人员的生产力,减少了重复劳动;此时的构建系统基本上可以满足要求,但已经开始显现不足了。

三、现代化
软件规模增大的同时,大型系统开始转向多语言协作。使用运行高效率的编译型语言(C、C++、Java等)编写低层(数据面),使用开发高效率的动态非编译型语言编写上层(管理面)。多语言对于cmake来说,无能为力。此时以bazel为代表的现代构建系统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cmake无法解决的问题。

Bazel中主要的概念如下。


名称解释
WORKSPACE每一个工程都需要定义的一个文件,位于工程的根目录下。可以是空文件,也可以加载一些外部依赖。
actionrule中定义的构建动作。全部在运行阶段执行。
BUILD存在每个小代码仓库中,定义当前仓库中的构建要素。输入、输出和构建行为。是最小的构建单位。
bzl自定义的规则后缀。
external rulebazel约定的其他规则库,用skylark语言(Python的子集)编写。
rulebazel的构建规则,位于BUILD文件中。每个规则中包含输入和输出,以及构建动作。目前已有C/C++、Java、Golang、Python等成熟的构建规则库,可以方便地从github上获取。见官方文档已有规则库
package在BUILD文件中定义的一系统目标。包具有可见性属性,可用来控制对外暴露的属性。
build graph构建依赖图,就是前文提到的依赖关系图。由定义在各个BUILD文件中的目标构成。

Bazel的工作原理

有了基础概念之后,解释下bazel的工作原理。bazel以client/server模式工作,server在闲置一段时间后会自动退出。以WORKSPACE[#WORKSPACE]和BUILD文件将整个构建过程模型化。
bazel工作分以下三个阶段(phase)。也就是执行了bazel build ...之后发生的事情。

  1. loading phase 加载阶段
    bazel遍历当前工程下,所有子文件夹,找到其中的BUILD文件,加载外部依赖,生成一个个package和target。

  2. analysis phase 分析阶段
    根据各个BUILD中定义的目标和输入输出信息,建立一个内存中的build graph。

  3. executing phase 执行阶段
    根据build graph逐个运行各个规则定义的动作,产生最终的目标。

二、Bazel的优势


1、基于制品 (Artifact) 的构建系统

传统构建系统有很多是基于任务的,例如 Ant,Maven,Gradle。用户可以自定义"任务"(Task),例如执行一段 shell 脚本。用户配置它们的依赖关系,构建系统则按照顺序调度。


图 1 基于 Task 的调度模型

这种模式对使用者很友好,他可以专注任务的定义,而不用关心复杂的调度逻辑。构建系统通常给予任务制定者极大的"权利",比如 Gradle 允许用户用 Java 代码编写任务,原则上可以做任何事。

如果一个任务,在输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永远输出相同的结果,我们就认为这个任务是"封闭"(Hermeticity) 的。构建系统可以利用封闭性提升构建效率,例如第二次构建时,跳过某些输入没变的 Task,这种方式也称为增量构建

不满足封闭性的任务,则会导致增量构建失效,例如 Task 访问某个互联网资源,或者 Task 在执行时依赖随机数或时间戳这样的动态特征,这些都会导致多次执行 Task 得到不同的结果。

Bazel 采用了不同的调度模型,它是基于制品 (Artifact) 的。Bazel 官方定义了一些规则 (rule),用于构建某些特定产物,例如 c++ 的 library 或者 go 语言的 package,用户配置和调用这些规则。他仅仅需要告诉 Bazel 要构建什么 Artifact,而由 Bazel 来决定如何构建它。

规则由官方和可信赖第三方维护,规则产生的任务,满足封闭性需求,这使得用户可以信赖系统的增量构建能力。

用户需要构建的 Artifact,在 Bazel 概念里被称为 Target,基于 Target 的调度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 2 基于 Target 的调度模型

图 2 中,File 表示原始文件,Target 表示构建时生成的文件。当用户告诉 Bazel 要构建某个 Target 的时候,Bazel 会分析这个文件如何构建(构建动作定义为 Action,和其他构建系统的 Task 大同小异),如果 Target 依赖了其他 Target,Bazel 会进一步分析依赖的 Target 又是如何构建生成的,这样一层层分析下去,最终绘制出完整的执行计划。

2、并行编译

Bazel 精准的知道每个 Action 依赖哪些文件,这使得没有相互依赖关系的 Action 可以并行执行,而不用担心竞争问题。基于任务的构建系统则存在这样的问题:


图 3 基于任务的构建系统存在竞争问题

如图 3 所示,两个 Task 都会向同一个文件写一行字符串,这就造成两个 Task 的执行顺序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要想得到稳定的结果,就需要定义这两个 Task 之间的依赖关系。

Bazel 的 Action 由构建系统本身设计,更加安全,也不会出现类似的竞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核 CPU 的特性,让 Action 并行执行。

通常我们采用 CPU 逻辑核心数作为 Action 执行的并发度,如果开启了远端执行 (后面会提到),则可以开启更高的并发度。

3、增量编译

对 Bazel 来说,每个 Target 的构建过程,都对应若干 Action 的执行。Action 的执行本质上就是"输入文件 + 编译命令 + 环境信息 = 输出文件"的过程。


图 4 Action 的描述

如果本地文件系统保留着上一次构建的 outputs,此时 Bazel 只需要分析 inputs, commands 和 envs 和上次相比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就直接跳过该 Action 的执行。

这对于本地开发非常有用,如果你只修改了少量代码,Bazel 会自动分析哪些 Action 的 inputs 发生了变化,并只构建这些 Action,整体的构建时间会非常快。

不过增量构建并不是 Bazel 独有的能力,大部分的构建系统都具备。但对于几万个文件的大型工程,如果不修改一行代码,只有 Bazel 能在一秒以内构建完毕,其他系统都至少需要几十秒的时间,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了。

Bazel 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Bazel 采用了 Client/Server 架构,当用户键入 bazel build 命令时,调用的是 bazel 的 client 工具,而 client 会拉起 server,并通过 grpc 协议将请求 (buildRequest) 发送给它。由 server 负责配置的加载,ActionGraph 的生成和执行。


图 5 Bazel 的 C/S 架构

构建结束后,Server 并不会立即销毁,而 ActionGraph 也会一直保存在内存中。当用户第二次发起构建时,Bazel 会检测工作空间的哪些文件发生了改变,并更新 ActionGraph。如果没有文件改变,就会直接复用上一次的 ActionGraph 进行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完全在内存中完成,所以如果整个工程无需重新构建,即便是几万个 Action,也能在一秒以内分析完毕。而其他系统,至少需要花费几十秒的时间来重新构建 ActionGraph。

4、远程缓存与远程执行

远程缓存

增量构建极大的提升了本地研发的构建效率,但有些场合它的效果不是很好,例如 CI 环境通常采用“干净”的容器,此时没有上一次的构建数据,只能全量构建。

即使是本地研发,如果从远端同步代码时修改了全局参数,也会导致增量构建失效。

缓存 (Remote Cache) 与远程执行 (Remote Execution) 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前面聊到,Action 满足封闭性,即相同的 Action 信息一定产生相同的结果。因此可以建立 Action 到 ActionResult 的映射。为了便于索引,Bazel 把 Action 信息通过 sha256 哈希算法压缩成摘要 (Digest),把 Digest 到 ActionResult 的映射存储在云端,就可以实现 Action 的跨构建共享。


图 6 Action 共享示意图

这里的 Storage 是完全基于内容寻址的,即“一个 Digest 唯一对应一个 ActionResult”,内容寻址的好处是不容易污染存储空间,因为修改任何一行代码会计算出不同的 Digest,不用担心污染别人的 ActionResult。内容寻址的存储引擎,被称为Content Addressable Storage(CAS)如果没有特别强调,本文后续使用简称 CAS 来表述。

CAS 里存放的任何文件,无论是 Action 的 Meta 信息还是编译产物二进制,都被称为 Blob。

为保证 CAS 的存储空间被有效利用,通常会使用 LRU 算法管理 CAS 里存储的 Blob,当存储空间写满时,最久没被访问的 Blob 就会被自动淘汰,这样就保证了空间里的 Blob 是最活跃的。

远程执行

既然 ActionResult 可以被不同的 Bazel 任务共享,说明 ActionResult 和 Action 在哪里执行并没有关系。因此,Bazel 在构建时,可以把 Action 发送给另一台服务器执行,对方执行完,向 CAS 上传 ActionResult,然后本地再下载

这种做法减少了本地执行 Action 的开销,使得我们设置更高的构建并发度。

Bazel 为 Remote Cache 和 Remote Execution 设计了专门的协议 Remote Execution API,用于规范协议的客户端和服务端的行为。

完整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 7 远程执行流程

可以看到,Client 和 Server 的直接交互是很少的,大部分情况还是和 CAS 交互,这部分采用了增量的设计,Client 先调用 findMissingBlobs 接口,该接口的请求参数是一堆 Blob Digest 列表,返回值是 CAS 缺失的 Digest 列表。这样 Client 只上传这些 Blob,可以减少网络传输的浪费。

Remote Execution API 是一套通用的远程执行协议,客户端部分由 Bazel 实现,服务端部分可自行定制。Bazel 团队开发两款开源实现,分别是 Bazel Remote(CAS) 和 Buildfarm (Remote Executoin & CAS),除此之外也有 Buildbarn,Buildgrid 等开源实现以及 Engflow,Buildbuddy 这样的企业版。

企业版除了提供更稳定,弹性的远程执行服务外,通常还提供数据分析能力,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开源软件或企业版服务。

外部依赖缓存 (repository_cache)

前面我们主要分析了基于 Action 的增量构建,缓存和远程执行机制。现在让我们看看 Bazel 是如何管理外部依赖的。

大部分项目都没法避免引入第三方的依赖项。构建系统通常提供了下载第三方依赖的能力。为了避免重复下载,Bazel 要求在声明外部依赖的时候,需要记录外部依赖的 hash,例如下面的这种形式:


图 8 外部依赖描述

Bazel 会将下载的依赖,以 CAS 的方式存储在内置的 repository_cache 目录下。你可以通过

bazel info repository_cache 命令查看目录的位置。

Bazel 认为通过 checksum 机制,外部依赖应该是全局共享的,因此无论你的本地有多少个工程,哪怕使用的是不同的 Bazel 版本,都可以共享一份外部依赖。

除此之外,Bazel 也支持通过 1.0.0 这样的 SerVer 版本号来声明依赖,这是 Bazel6.0 版本加入的功能,也是官方推荐使用的,具体做法可以查看官网 相关部分。

三、如何高效使用 Bazel


Bazel 为了正确性和高性能,做了很多优秀的设计,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些能力,让我们的构建性能“起飞”呢, 我们将从本地研发和 CI pipeline 两种场景进行分析。

1、本地研发

本地研发通常采用默认的 Bazel 配置即可,无需为增量构建和 repository_cache 做额外配置,Bazel 默认就处理的很好。

使用时应该信任 bazel 的增量构建机制,即便是从远端仓库同步了代码,也可以直接 build,无须先通过 bazel build 清理环境。

至于 Remote Cache 和 Remote Execution,则需要结合网络状况和 Action 的执行开销,决定是否开启,参数是 --remote_cache 和 --remote_execution。

正确开启 bazel 的 remote 能力

正确开启 remote_cache 和 remote_execution 对构建效率有显著作用,但网络或 Action 特性,也可能导致收益不明显甚至劣化。

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网络状况大致估算。Bazel 提供了精细化的控制方式,可以控制某一种类型的 Action 是否启用 remote_cache,例如:


图 9 针对 CppLink 禁用 remote_cache

图 9 针对 CppLink 类型的 Action 禁用了 remote_cache 能力,其他类型则可以正常使用。甚至还可以通过 no-remote-cache-upload,设置为只禁止上传缓存,不禁止下载缓存。

对于缓存的精细化设置属于比较高级的功能,Bazel 暂时没有过多开放相关能力,相关的文档也不全。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未来能使用更方便的配置来管理。

缓存命中率调优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Action 的缓存命中率直接决定了 remote cache 的收益,如何优化缓存命中率呢?

前文介绍原理时,我们知道 Action 由 inputs 和 commands 组成,inputs 指执行 Action 所需的目录结构和文件内容。而 commands 包括了参数 (args), 执行路径 (workdir) 和环境变量 (envs)。

当缓存命中率不符合预期时,我们需要对 Action 的详情进行调试。

bazel 的 --execution_log_binary_file 参数可以把 Action 的详细信息打印到文件里。

对比两次构建的 Action 详情,就可以知道是什么参数发生了变化。

该参数导出的原始信息是二进制格式,有一些特殊字符,如下图所示:


图 10 execution_log_binary_file 文本

可以借助 bazel 的 execution_log_parser 工具,把它变成更可读的形式:

该工具需要源码编译 bazel:


图 11 使用 parser 工具把 log 变成可读形式

转换后的文件如下图所示:


图 12 转换后的 execution_log

之后就可以用文本对比工具,对两次构建生成的 execution_log 进行对比。

2、CI pipeline

再来看到 CI 场景,如果你在公司里搭建了持续集成流水线,则需要考虑更多的东西。在公司内网的模式下,CI 的网络往往不再是瓶颈,我们应该完整的使用 Remote Cache 和 Remote Execution 的能力

搭建 Remote Execution 服务

使用 Remote 能力的前提是部署支持 Remote Execution 协议的服务,一般来说,开源产品 buildfarm 或 buildbarn 就足够使用了,如果对性能和数据分析有更加极致的要求,可以考虑企业版产品或者基于 Remote Execution API 协议自研。

Remote Execution 服务的架构设计是一个很大,也很有趣的话题。篇幅关系,本文不过多深入细节,但提供几点设计要求可以参考:

  1. Remote Execution 服务通常包括 scheduler 和 worker 组件,集群规模较小时,单 scheduler 可以调度所有 Action,而规模较大时,需要多 scheduler 协同,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 scheduler 的职责是把 Action 调度给最合适的 worker,并且分派的过程越快越好

  3. 如何衡量任务调度的好与坏,一方面尽量让 Action 均匀分布,避免排队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尽量利用 worker 的本地文件缓存,减少重复的文件下载。

  4. 不同客户端发来的相同 Action,可以考虑在服务端进行合并。

  5. 不同类型的 worker,需要根据系统的负载,进行弹性伸缩,以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客户端调度增强

除了 Remote Execution 服务,另一块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客户端调度。不同于本地构建,CI 场景为了追求强隔离性,往往以实时运行 Docker Container 的方式提供构建环境。也就是说,构建环境不包含上一次构建的数据。

这种模式对于 Bazel 构建很不友好,不仅外部依赖要重新下载,而且增量编译功能也无法使用。但我们也有办法尽可能的加快构建速度。


图 13 CI 环可复用的要素

首先是使用 Remote Cache 和 Remote Execution 服务,在没有增量构建的场景下,Remote Cache 和 Remote Execution 提供的优化效果是非常夸张的,根据我的观察,提速普遍在70%以上,甚至能达到90%

其次是缓存本地数据,例如 trivas CI 这样的流水线编排系统,就支持对特定目录进行缓存。它的原理是把目录打包上传到对象存储,下次构建时再下载下来。我们可以将 Bazel 的 repository_cache 和 action_local_cache 相关的目录进行缓存,下次构建就可以直接复用。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要求流水线提供常驻容器,这样 Bazel 的进程都可以长期保留着,下次构建时,直接 Attach 到已有的容器上执行命令即可。这种方式有望在 CI pipeline 场景实现秒级构建,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情啊!

不过,常驻容器对安全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企业具体采用那种方案,也应该因实际情况而异。

总 结

构建系统是一家科技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每个开发者每天都可能和它打上几十甚至几百次交道。因此这是决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的系统是值得投资并正确实施的。本文从原理方面介绍了 Bazel 高性能的原因,从实践方面针对本地研发和 CI pipeline 两种场景给出了建议。

Bazel 在设计时非常注重“增量”,“缓存”和“并行”,这是高性能的基础。而 Bazel 官方推出并维护了不同语言的构建规则,也保证了构建过程时封闭,可靠的,这是高性能的前提。除此之外,针对工作空间的完整 ActionGraph 的内存缓存机制 (skyframe),使得 Bazel 对大型项目拥有秒级的构建速度,这也是其他主流构建系统远远达不到的。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不仅需要深度了解 Bazel 的缓存和远程执行机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配置不同的参数。本地场景需要关注网络和缓存命中率,以决定是否开启远端缓存和远端执行能力。CI 场景则需要关心流水线的调度能力,尽可能的提升数据的复用。



研发效能方法论
分享内容的四大方向:研发效能和软件工程方法论,软件工程技术,平台工程设计,通用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