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工对菜肴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知识你一定要知道

美食   2024-09-11 00:01   天津  

要想炒好菜,就要先学会用厨师刀,学习刀工是每个厨师必不可少要经历的过程,只有刀工出众才可能炒出好菜。
中国菜品名目繁多,这就要求厨师在烹饪中有着扎实的刀功,懂得根据不同原料使用不同方法的刀工,因为每个菜的形状不尽相同——成熟快的菜,就有丝片丁粒等刀工加工;成熟慢的菜,就要成形方面切大一些,更粗和更厚一些。
到底刀功对菜肴有什么影响,他们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又是什么呢,一起来往下看吧。





1.刀工和成菜色泽的关系


总体而言,基本上不直接影响菜肴的色泽,如粉红色的猪肉切后仍为粉红色,青绿色的青椒切后仍为青绿色。


但是,有的原料刀工后若不及时处理或烹调,就会改变原有色泽。如土豆、地瓜、芋头等原料,以及苹果、梨等水果类原料,削皮或刀工处理后,必须浸于清水中,或用清水清洗表面淀粉等物,然后烹调使用,否则,其表面的淀粉鞣酸与空气中的氧接触会发生褐变,由原色变成红色,再由红色转为黑色。


尤其是用铁质金属刀具切后的原料,色泽变化更甚,因此,不论原料变红也好,还是转黑也罢,都会影响成品色泽。比如,土豆丝变黑后炒制,色泽不雅,卖相不佳;再如,苹果切片后转黑则色泽不佳,有碍食用。


因为鉴别菜肴质量时,是将色泽放在首位的,所以成品色泽不好则难称“佳肴”。



2.刀工和成菜口味的关系


菜肴的口味,主要取决于原料的滋(气)味和烹调时所投放的调味品。这里,主要谈原料刀工后的形状与菜肴口味关系。


原料形状越大,口味越重;原料形状越小,口味越轻。这是原料形状固定后调味时的普遍规律,比如“酱肘子”、“卤肝”、“烧整鸡”等。


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正反两面,刀工与菜肴的口味关系也不例外。如“烧鸭”、“芝麻肉片”等品种,形状大,口味则轻,成品是蘸调料食用;又如“咸芥菜丝”、“咸瓜末”等品种,形状细小,但口味都重,成品是充当小(咸)菜之用。


从这组举例菜菜肴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类型的菜肴,调味时需进行不同的对待。



3.刀工与菜肴形状的关系


刀工与菜肴形状的关系密切,不必细说,大家应该早就清楚这一点。


刀有锋刃,可以将原料任意切割出我们烹调所要求的各种形状,只要我们刀法正确,技术娴熟,都能达到标准规格。于是,各种形状的菜肴便自然地显现出来。如“红烧鸡块”、“熘肉段”、“香辣肉丝”、“番茄肉片”等。


有时,为了美化菜肴形状,我们还会在猪腰上剞麦穗花刀,或在鱼身上剞牡丹花刀,于是便产生了“熘腰花”、“浇汁鱼”等花式菜肴。


从上述各例看出,原料形状是菜肴形状的基础,因为原料形状是由刀工决定的,所以刀工便是决定菜肴形状的先导。



4.刀工与菜肴质地的关系


菜肴质地主要取决于原料性质和烹调方法,但个别品种却与刀工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说来,同种原料,其形状越大,成品质地越挺硬;而形状越小,成品质地越软烂。


比如,“熏兔”和“滑熘兔丁”便是例证,前者不必刀工或只切成大块,而后者是切成1cm见方的丁状。二例相比较起来,质地前例“硬”后例“软”。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原料形状越大,菜肴质地相对软烂;而原料形状越小,菜肴质地相对爽韧的情况。比如,“熬土豆块”就比“炒土豆丝”质地软烂,而“炒土豆丝”就比“熬土豆块”质地爽韧。


另外,在实践中还有一种现象:即使是同一原料,同一形状,同一烹调方法,但只要刀工(成形)方法不同,那成品的质地也有差异。如,用擦菜板擦出的土豆丝和刀切出的土豆丝相比较,同样炒制,前者质地软面,而后者质地爽利。



5.刀工与菜肴营养的关系


菜肴的营养源于原料,而原科形状如何又会影响菜肴的营养价值?


从营养角度讲,大致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


纵观所有烹饪原料,植物含水溶性营养素多些,因此为了保护营养素,我们提倡先洗后切,而决不允许先切后洗;而动物含脂溶性营养素多些,为了保护营养素,切后可将原科进行拍粉、挂糊、上浆等表面技术处理。


不论什么原料,刀工处理后的形状越大,越利于保护营养素;而刀工后的形状越小,越容易损失营养素。


这里,以沸水煮蔬菜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同样的蔬菜,同样的沸水煮,若切大块,则VC损失22%-23%,蛋白质损失2%-8%,糖类损失9%-35%;若切小块,则VC损失32%-50%,蛋白质损失14%-22%,糖类损失19%-35%。



6.刀工与菜肴芡口的关系


凡经刀工的原料,都具有一定的形状。


实践中,有很多菜肴在烹调结束前要进行勾芡,而勾芡前,则必须考虑原料性质如何、形状怎样以及成品质量要求等多种因素。


这里,主要探究一下刀工后的原料形状与芡口之间的关系。按照烹调要求和人们口感的需要,原料形状越大的菜肴,其芡口越浓,汁多而稠。



7.刀工与菜肴汤汁的关系


我们在前文已经将菜肴暂划分为无汁、少汁、多汁和纯汁4个类型,下面就分述一下刀工与各类菜肴汤汁关系。


无汁菜肴:如“酱肉”、“卤肝”、“烧鸡”等


此类菜肴食用时虽无汁,但烹调时汤汁甚多,是原料数量的几倍。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原料形状越大,添汤汁越多,一定要防止加热时间太长爆干汤汁而影响成品质量。


少汁菜肴:如“宫爆肉丁”、“滑炒肉丝”等


此类菜肴汤汁只占主辅料的20%左右,比较讲究原料的刀工,肉丁需大小均匀,肉丝需粗细一致,这样才有利于原料在有限的汤汁内快速成熟。


多汁菜肴:如“清炖羊肉”、“番茄炖牛肉”等


此类菜肴汤汁与原料数量持平,或多于原料,原料刀工时形状稍大,相对也较为粗糙。羊肉、牛肉本身含水量较少,且属不良传热导体,不易成熟,故应多些添汤,以利较长时间烹调成肴。


纯汁菜肴:


原料刀工情况大致分为两种,要么原料块切得粗大,只喝汤,不食“菜”,如“鸡汤”、“猪蹄汤”等。


这些形状粗大,且又不易成熟的原料,在烹调时要多添汤,多烧火,使其营养成分充分分解、乳化、融合,达到汤汁乳浓醇厚,味鲜怡人。


要么原料形状切得细小,不仅喝汤,而且吃“菜”,如“瓜丝虾仁汤”,“紫菜火腿汤”等。


对于切得细小,且又易熟的原料,在烹调时要多用鲜汤,烧开后,原料于汤中一氽即成,使汤汁清香可口,润喉宽肠。




练好刀功是成为厨师的第一步



怎么拿好厨师刀?刀法就是烹调过程中,把做菜的原料用刀切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时的各种方法,一般分切、片、剁、劈、拍、剞六大刀法:


1.切


切是菜肴刀工中最基本的刀法,刀身与原料呈垂直,有节奏地进刀,使原料均等断开的一种方法。


在制作菜肴的切制中,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烹调要求,可分为直切、推切、拉切、锯切、铡切、滚切等六种方法。


(1) 直切

左手按稳原料,右手操刀。切时,刀垂向下,既不向外推,也不向里拉,一刀一刀笔直地切下去。


直切要求:第一,左右手要有节奏地配合;第二,左手中指关节抵住刀身向后移动,移动时要保持同等距离,不要忽快忽慢、偏宽偏窄,使切出的原料形状均匀,整齐;第三,右手操刀运用腕力,落刀要垂直,不偏里偏外;第四,右手操刀时,左手要按稳原料。


采用直刀切法的,一般是脆性原料,如:青笋、鲜藕、萝卜、黄瓜、白菜、土豆等。


(2) 推切

推切刀法是刀与原料垂直,切时刀由后向前推,着力点在刀的后部,一推到底,不再向回拉。


推切主要用于质地较松散、用直刀切容易破裂或散开的原料,如叉烧肉、熟鸡蛋等。



(3) 拉切

拉刀切也是在施刀时,刀与原料垂直,切时刀由前向后拉。实际上是虚推实拉,主要以拉为主,着力点在刀的前部。


推切与拉切都是运用手腕力量,动作也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推切是由后向前,拉切是由前向后。初学时,只有较熟练地掌握了直刀切法后,才能运用推切、拉切两种刀法。


拉切适用于韧性较强的原料,如:千张、海带、鲜肉等。


(4) 锯切

也称推拉切。锯切是推切和拉切的结合,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刀法。


锯切刀法是刀与原料垂直,切时先将刀向前推,然后再向后拉,这样一推一拉像拉锯一样向下切把原料切断。


锯切原料时要求:第一,刀运行的速度要慢,着力小而匀;第二,前后推拉刀面要笔直,不能偏里或偏外;第三,切时左手将原料按稳,不能移动,否则会大小薄厚不匀;第四,要用腕力和左手中指合作,以控制原料形状和薄厚。


锯切刀法一般用于把较厚无骨而有韧性的原料,或质地松软的原料切成较薄的片形,如涮羊肉的肉片等。



(5) 铡切

铡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右手握刀柄,左手握住刀背的前端,两手平衡用力压切;另一种是右手握住刀柄,左手按住刀背前端,左右两手交替用力摇动。


铡切刀法要求:第一,刀要对准所切的部位,并使原料不能移动,下刀要准;第二,不管压切还是摇切都要迅速敏捷,用力均匀。


铡切刀法一般用于处理带有软骨、细小骨或体小、形圆易滑的生料和熟料,如:鸡、鸭、鱼、蟹、花生米等。


(6) 滚切

也称滚刀切。滚切是左手按稳原料,右手持刀不断下切,每切一刀即将原料滚动一次,根据原料滚动的姿势和速度来决定切成片或块。


这种滚切法可切出多样的块、片,如:滚刀块、菱角块、梳子块等。


滚刀切法的要求是:左手滚动原料的斜度要掌握适中,右手要紧跟着原料滚动掌握一定的斜度切下去,保持大小薄厚等均匀。


滚刀切法多用于圆形或椭圆形脆性蔬菜类原料,如:萝卜、青笋、黄瓜、茭白等。



切制菜肴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切制原料应粗细薄厚均匀,长短相等一致,否则原料生熟不一致。


第二,凡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不论丝、条、丁、块、片、段,必须不连刀。


第三,根据原料质地老嫩,纹路横竖,按不同烹调要求,采用不同的切法,如肉类原料,筋少、细嫩、易碎的肉,应顺纹路切,筋多、质老的要顶纹路切,质地一般的要斜路切。


第四,注意主辅料形状的配合和原料的合理利用,一般是辅料服从主料,即:丝对丝,片对片,丁(粒)对丁(粒),辅料的形状略小于主料。用料时要周密计划,量材使用,尽可能做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细料细目,粗料巧用。



2.片


片又称劈。片的刀技也是处理无骨韧性原料、软性原料,或者是煮熟回软的动物和植物性原料的刀法,就是用片刀把原料片成薄片。


施刀时,一般都是将刀身放平,正着(或斜着)进行工作。由于原料性质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大体有推刀片、拉刀片、斜刀片。反刀片、锯刀片和抖刀片等六种技法。


(1) 推刀片

推刀片是左手按稳原料,右手持刀,刀身放平,使刀身和菜墩面呈近似平行状态,刀从原料的右侧片入,向左稳推,刀的前端贴墩子面,刀的后部略微抬高,以刀的高低来控制所要求的薄厚。


左手按稳原料,但不要按的过重,在片原料时,以不移动为准。随着刀的片入,左手指可稍翘起,用掌心按住原料。


推刀片多用于煮熟回软或脆性原料,如熟笋、玉兰片、豆腐干、肉冻等。


(2) 拉刀片

拉刀片也要放平刀身,先将刀的后部片进原料,然后往回拉刀,一刀片下。


拉刀片的要求基本与推刀片相同,只是刀口片进原料后运动方向相反。


拉刀片多用于韧性原料,如鸡片、鱼片、虾片、肉片等。



(3) 斜刀片

也称坡刀片、抹刀片。斜刀片通常用于质地松脆原料,其刀法是左手按稳原料的左端,右手持刀,刀背翘起,刀刃向左,角度略斜,片进原料,以原料表面靠近左手的部位向左下方移动。


由于刀身斜角度片进原料,片成的块和片的面积,较其原料的横断面要大些,而且呈斜状。如海参片、鸡片、鱼片、熟肚片、腰子片等,均可采用这种刀法。


斜刀片的要求是:把原料放稳在墩子巳,使其不致移动,左手按稳被压部位,与右手运动有节奏地配合,一刀挨一刀地切片下去。片的薄厚、大小以及斜度的掌握,主要依靠眼力注视两手动作和落刀的部位,同时,右手要牢牢地控制刀的运动方向。


(4) 反刀片

这种方法与斜刀片的原料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反刀片的刀背向里(向着身体),刀刃向外,利用刀刃的前半部工作,使刀身与菜墩子呈斜状。菜刀片进原料后,由里向外运动。


反刀片的要求是:左手按稳原料,并以左手中指上部关节抵住刀身,右手的刀紧贴着左手中指关节片进原料。左手向后的每一移动,都要掌握同等距离,使其形状薄厚一致。


反刀片一般适用于脆性易滑的原料。



(5) 锯刀片

锯刀片是推拉的综合刀技。施刀时,先推后拉,使刀一往一返都在工作,是专片(无筋或少筋)瘦肉、通脊类原料的刀技。


如鸡丝、肉丝,就是先用锯刀片,片成大薄片,然后再切丝。


(6) 抖刀片

抖刀片的刀法是将刀身放平,左手按稳原料,右手持刀,片进原料后,从右向左运动。运动时,刀刃要上下抖动,而且要抖的均匀。


抖刀片一般用手美化原料形状,适合于软性原料。这种刀技能把原料片成水波式的片状,然后再直切,就形成了美观的锯齿,如松花蛋片、豆腐干丝等。



3.剁


剁又称斩,一般用于无骨原料。


此方法是将原料斩成茸、泥或剁成末状的一种方法,根据原料数量来决定用双刀剁还是用单刀剁。数量多的用双刀,又叫做排剁(斩);数量少的用单刀。


剁(斩)的要求是:两手持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近或太远,两刀前端的距离可以稍近些,刀根的距离可稍远些。


剁是运用手腕的力量,从左到右,然后再从右到左,反复排剁(斩)。操作时,两手交替使用,要有节奏地做到此起彼落。同时,要将原料不断地翻动。


其次,排剁(斩)时,不要提刀过高,在剁前将刀放在清水中蘸一下,以防止茸末粘刀或飞溅,每剁一遍要翻动一次原料,直到原料剁成烹调需要的均匀蓉泥为止。


在斩茸时,为了达到细腻的效果,可配合用刀背砸。


譬如“鱼蓉”,其目的是最大程度的破坏肌肉纤维组织,使肉质细碎,析出肌球腱,再通过搅拌运动使鱼肉纤维组织进一步破坏,最终形成黏连很强的肉浆,一经加热就能形成富有弹性的凝胶体—鱼圆。


单刀剁是剁带骨的鸡、鸭、鱼、兔、排骨、猪蹄等原料,方法虽然简单,但落刀要准,力求均匀,形状的大小,一般以“骨牌块”较为适宜。



4.劈


劈可分直刀劈和跟刀劈两种。


(1) 直刀劈

是右手将刀柄握牢,将刀高高举起,对准原料要劈的部位,运用手臂的力量用力向下直劈。


劈时,臂、肘、腕用力要协调一致而有力,要求一刀劈断。如再劈第二刀,往往不能劈在原来的刀口上,这样就会出现错刀,使原料不整齐,也易产生一些碎肉、碎骨。


直刀劈法常用于带骨或质地坚硬的原料,如:火腿、咸猪肉、猪头、鱼头、猪排骨等。


劈这些原料所用的墩或菜板一定要放牢放实,劈原料时,应将肉类的皮朝下,在肉面下刀;劈猪头、火腿、鱼头等原料时,左手要把所劈原料按稳,刀劈下时左手迅速离开,以防伤手。


初学时,可用左手持一木棍,将原料按稳,木棍的一端要离所劈的刀口远一些,防止刀劈在木棍上出现滑刀。


另,劈原料要用刀刃的中部。


(2) 跟刀劈

是将刀刃先嵌在原料要劈的部位内。


如劈猪蹄,将猪蹄竖起,蹄趾朝上,将刀刃嵌入趾中,右手牢握刀柄,左手持猪蹄与刀同时高高举起,用力劈下,刀在劈下时左手离开。


跟刀劈左右手要密切配合,左手握住原料,右手执刀,两手同时起落,而且刀刃要紧紧嵌在原料内部,要嵌牢嵌稳,这样在用力劈原料时刀与原料才不易脱落,劈出来的原料才符合规格要求。



5.拍


拍刀法是将刀放平,用力拍击原料,使原料变碎或平滑等。如用拍刀法可使蒜瓣、鲜姜至碎,也可用拍刀法使肉类肉质疏松。



6.剞


剞刀,有雕之意,所以又称剞花刀。


剞刀是采用几种切和片的技法,将原料表面划上深而不透的横竖各种刀纹,经过烹调后,可使原料卷曲成各种形状,如:麦穗、菊花、玉兰花、荔枝、核桃、鱼鳃、蓑衣、木梳背等。


剞刀法可使原料易熟,并保持菜肴的鲜、嫩、脆,使调味品汁液易于挂在原料周围,但对刀口深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原料的三分之二或五分之四左右,操作方法分推刀剞、拉刀剞、直刀剞。


(1) 推刀剞

推刀剞的技法与反刀片相似,以左手指按住原料,右手持刀,刀口向外,刀背向里,刀身紧贴左手中指上关节,片入原料三分之二左右,深度要相等,距离要均匀。


(2) 拉刀剞

拉刀剞与斜刀片相似,以左手按住原料,右手持刀,刀身向外,刀刃向里,将刀剞入原料,由左上方向右下方拉三分之二左右。


(3) 直刀剞

直刀剞与推刀切法相似,只是不能将原料切断而已。


直刀剞在剞刀的应用上,可分为一般剞和花刀剞两种。


一般剞只是在原料上剞上一排刀纹,如烹制整尾鱼时,即可用拉刀剞法。


花刀剞是剞刀法广泛的一种。所谓花刀,就是在原料上交叉地剞上各种花刀纹路,使原料经过烹调后,出现各种不同形状。


但使用这一类原料,必须是韧性带脆无筋的原料,如:猪、羊、牛的腰子,以及猪肚子、鸡胗儿、鸭胗儿、鱿鱼等。



饕餮的私房小厨
美食与烘焙专业知识介绍,教程与配方的共享,DIY制作攻略。向您推荐最安全、最新潮、最美味的美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