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割年轻博士的韭菜”?饶毅:全世界没有一个学校把博士后纳入“非升即走”

学术   2024-11-12 13:57   广东  

近日,针对此前热议的被认为“割年轻博士的韭菜”的“中大6年引进8000多青年人才”问题,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文称“这完全不是“职道制”引起的”,因为中山大学在2023年才全面推行真正的“tenure track”“预聘-长聘制/”“非升即走”/“职道制”。此前,饶毅曾发表多篇文章倡导建立预聘制(tenure system)。


图源:饶议科学公众号截图


全文如下:

【2024年11月7日的文章显示,高松上任之前的问题,完全不是“职道制”引起。而真正的职道制,中山大学是2023年才全面推行。


“引起广泛讨论的所谓'年引进8000多青年人才'是包括了学校6年内聘任的各个类型的所有人才,含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包括每年超过800名进站博士后)、实验技术员等各系列人员”。全世界没有一个学校把博士后、实验技术人员纳入“非升即走”/“职道制”/“预聘—长聘制”】


国内很多大学称tenure track为“预聘-长聘制”,俗称“非升即走”,我建议更准确的是“职道制”。‍


2024年11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的对中山大学校长高松的访谈,其中涉及预聘-长聘制/非升即走/职道制。


引用原文如下:


“2022年5月,我到中大后的第一次春季工作会上,主要讨论了两个重点问题,就是本科教育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


“‘非升即走’的重点不是‘走’,而是‘留’”


《中国新闻周刊》:


除了本科教育改革外,中大目前在推行的与国际接轨的“预聘—长聘制”(tenure track)改革,进行到了哪一步?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椒”(青年教师)开始反思“非升即走”的利与弊。对此,你如何看?


高松:


“预聘—长聘制”,现在常被称为“非升即走”,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并未触及其实质和目的。实际上,“预聘—长聘制”的核心理念,是在提供充分资源保障的前提下,吸引和支持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让他们在一个较长的评估周期内,独立而专注地发展新的学科与研究方向,成为这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2023年改革前,中山大学新引进的青年学者一般认定硕士生导师资格,改革后所有理工医科的青年学者,即使是预聘助理教授也可以担任博导。对所有新引进人才,学校都提供较高的科研启动经费,不少院系还提供配套支持。


和北大稍有不同的一点是,中大的“预聘—长聘制”允许预聘助理教授在到岗的第2—4年,申请晋升预聘副教授,获得岗位等级和薪酬的提升。网上有评论说这是“两次‘非升即走’才能拿到长聘”,其实是一种误解。这个制度设计,是为了给青年学者在预聘期内多一次晋升机会,坦率说,也是为了增强中大对顶尖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近年来,国内高校为了吸引人才,在“预聘—长聘制”的制度设计上采取了各种办法,有一些学校在预聘期直接给青年学者“教授”或“研究员”头衔,但是本质上还是处于“预聘”阶段,他们必须要通过届满(tenure)评估才能获得“长聘”职位。


我始终认为,对于“预聘—长聘制”而言,“非升即走”的重点不是“走”,而是“留”。2023年,我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交流,该校全面实施“预聘—长聘制”已超过十年,新体系引进的教授已超过全体教授的1/4。校长托马斯·霍夫曼教授说起这个制度,还是很兴奋,说在该校预聘的青年学者里能留下获得长聘职位的人在80%左右,这个比例应该和北大差不多,也是中大未来的目标。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一条关于中大六年引进8000人的新闻,后来在青年人才中引发了热议。他们认为淘汰率太高了,而认为中大是在“割年轻博士的韭菜”。这背后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


高松:


据我所知,引起广泛讨论的所谓“6年引进8000多青年人才”是包括了学校6年内聘任的各个类型的所有人才,含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包括每年超过800名进站博士后)、实验技术员等各系列人员。


2015年,中大提出“进入国内大学第一方阵”的目标,启动“人才强校”战略,开始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大规模引进人才,实行“百人计划”,设置了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杰出人才和优秀学术骨干等四类岗位,他们绝大部分在考核期满后顺利留校。最初级的教师岗位是助理教授,这类岗位形式上接近“非升即走”。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预聘—长聘制”改革,与“百人计划”相比,最主要的不同在于给新引进的预聘阶段青年学者提供的资源、条件和待遇更好。


另一类专职科研系列人员,包括博士后,来校后获聘特聘研究员或特聘副研究员。这类岗位是一种短期的流动性岗位,只有极少数人达到一定条件后能转为副教授。不过,按国际惯例,专职科研人员一般都是用项目资金来支持其研究,学校主要是提供平台;但中大当初是由学校来提供经费,支持他们研究。后来我们也认识到,这一模式不可持续。目前,这类专职科研人员在学校里已经很少了。


我们现在的人才引进逻辑是“在精不在多”,用有限的资源集中支持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青年人才,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期许是要他们成为杰出的学者、科学家。2023年,学校开始全面推行“预聘—长聘制”改革,当年引进的159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达14.5%,高层次人才比例明显提升”。



论文出版支持


稿件精准匹配,目标期刊专家快速预审,降低拒稿风险。我们专业编辑团队会对您的稿件进行深度评审提供详尽的改进方案确保90%稿件顺利进审

从选刊到投稿,我们为您提供全程的指导和帮助,让您轻松应对繁琐的投稿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您的稿件高效、准确地投递到目标期刊,我们承诺服务期内无限次返修协助直至录用

现在咨询还可以获得“0元初步评估匹配”服务

👇👇👇
点击关注 👇🏻解锁最新资讯
回复 217下载国自然基金申请书写作攻略(附600+份国自然中标标书)
回复 海报,下载200+套学术会议Poster模版(可直接编辑修改
回复 面上:下载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附申请模板)
回复 PDF,下载PDF免费翻译软件

内容校对北斗
版面编辑:凌云
版面校对:海星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饶议科学,作者饶毅,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你,点亮“”了吗

AEIC学术交流中心
以学术会议、学术论文为核心,汇聚各专业学科领域学术资源,为学术交流提供高价值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