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四川交通广播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特点。
地名是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根脉记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透过浩若繁星的地名,我们能发现悠久的文化和血脉的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理念,能看到大好河山的辽阔秀美,能发现人民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期许。“方志武侯”微信公众号邀您一起走进武侯区大街小巷,了解武侯地名故事。
大学路
大学路,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东侧,起于小天竺街,止于南台路,全长680米,得名于1910年在此建立的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大学路街景
大学路的具体形成时间暂无从考证,其原本为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内的一条主要道路。大学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所以成都人将以华西协合大学和华西协合中学为中心的区域称作华西坝,把大学以南的区域(大约包括现在的林荫街到省体育馆区域)称为华西后坝。抗战期间,成都市开辟新南门之后,华西坝繁华起来,校园内的这条主要道路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大学路”。因此,大学路是华西坝上的第一条街道。
大学路上的时间轴(来源:“武侯发布”微信公众号)
大学路和南台路相接处,有名为“宁村”的建筑。“宁”为南京简称,“宁村”是抗战期间金陵大学在此修建的宿舍。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金陵大学为保留教育资源,内迁到位于大后方地区的成都华西坝。同时期来到华西坝的还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他们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共渡难关,开创了五大学联合办学的佳话,铸就了传承至今“和谐、包容、团结、协作”的华西坝精神。
大学路宁村路牌
大学路北,曾有一座叫广益学社的建筑,其所在区域被称为广益坝,大学路是当时华西坝和广益坝的分界线。广益学舍,又名雅德堂,陈寅恪、钱穆、吕叔湘、吴宓等著名学者曾在广益学舍的教学楼中授课。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学路也不断被改造更新。最初的改造是在1958年,伴随着人民南路的修建,大学路泥泞的路面铺上了碎石。改革开放后,碎石路面又铺上沥青。1985年,许多小菜贩在大学路沿街摆摊,这里逐渐变成一条农贸市场街,据华西子弟邓长春描述,那时的大学路又脏、又乱、又臭,还经常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1990年后,武侯区政府在大学路尽头修建菜市场,将大学路沿街菜市搬了过去。大家风趣地说这是成都最有文化的菜市场,因为随便进去逛一圈,擦肩而过的路人,都可能是华西医院的老教授。
1985—1990年,大学路变成农贸市场街(来源:永远的华西公众号)
2006年10月,大学路实施老成都人文风情特色文化街改造工程,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临大学路的围墙被拆除,华西坝充满人文色彩的老建筑得以更直观地呈现给来往行人。
2019年,武侯区启动大学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计划,将华西坝百年历史人文结合城市街道打造博物馆展陈体系,采用街道博物馆的设计形式,引导观众在行走中阅读感知华西坝的历史。
大学路上的时间轴(来源:“武侯发布”微信公众号)
2021年,大学路改造完成并开街。整个街区建筑以大面积灰色、砖红色为主基调,与沿街的老梧桐树相互映衬。透过街边的玻璃幕墙,可瞥见华西校园内中西合璧的老建筑,一廊一檐、一砖一瓦都在散发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气度,栩栩如生的屋脊神兽也仿佛在倾诉百年来的风雨沧桑。驻足观望,似乎英国建筑设计师荣杜易当年煞费苦心为这些建筑设计和绘制图纸的场景历历在目。同年12月,大学路被成都市评为2021年秋季“最美街道”。
大学路街景
2023年12月,华西坝大学路街区改造项目获伦敦国际设计2023城市设计(国际类)金奖。这也是该项目继入围“2023世界建筑节(简称WAF)大奖已建成项目改造类”后,再次获得国际奖项认可。
大学路玻璃围墙
中学路
中学路,起于公行道,止于电信路,长315米,宽5米,得名于民国初期建成的私立华西协合中学校。
华西协合大学创办伊始,为了能够招收到合格学生,就计划兴建附属中学。1909年,原分设在城内的几所基督教会中学——华英学堂、华美学堂、广益学堂等全部合并到华西坝,成立了华西协合预备学堂,并同华西协合大学一样由五个教会共同出资办学。当时的校址在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后面,且只设有初中部。
1916年,施卡蒂尔古夫人捐建的两楼一底的新教学楼建成,华西协合中学迁入新楼,学校改名为“施卡蒂尔古夫人纪念中学”。
1925年,改名为“私立华西协合中学”,老成都人一般都简称为“华西协中”。
1927年,华西协合中学开办高中,分为文、理、师范、农科四科。
1933年,停办初中。
1935年,改名为“私立华西协合高级中学”,又在大学路另办高琦初中。
此后,华西协合中学面向全川招生,但长期只招男生。其师资力量雄厚,是民国时期成都的著名中学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华西协合中学有80多个学生参加青年远征军,人数位列成都各中学第一。解放战争时期,华西协合中学也是成都著名的民主阵地。1949年4月23日,四川省政府以“长期为奸匪控制”“煽动学潮”“妨碍戡乱建国”等罪名,下令强行解散华西协合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华西协合中学恢复办学,又将高琦初中并入,更名为“华西中学”。
1952年,华西中学被编为成都市第十三中学并迁入市内青龙街,从而脱离了与华西协合大学的从属关系。2000年,学校迁至城东八里庄,并恢复华西中学旧名。后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加挂校名“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而华西协合中学的华西坝原址则先后开办了成都市小学教师培训班、四川教育学院。2006年,四川教育学院搬迁至成都市温江区,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
如今,中学路上已没有中学,但回顾这条路的历史,华西协合中学的遗尘逸事仿佛仍历历在目,一直留存在老成都人茶余饭后的共同回忆中。
中学路
小学路
小学路,起于公行道,止于电信路,长309米,宽7.5米。
小学路是在抗战时期形成的。因为当时的华西坝聚集了燕京、齐鲁、金陵等教会大学内迁的教职工,很多子女需要读书,所以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就在这里开设了一所华西分校。因此,这里的街道被命名为小学路。
小学路上以前还有一座小桥,名为幼幼桥,与之相邻的公行道上也有一座小桥,则名为老老桥。两座小桥的名字取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成都解放以后,小学路上没有再办小学。
来源:武侯区地志办
大家都在看
一键查询!
“法定退休年龄计算器”上线!
里程碑!刚刚!突破10000公里
2024成都方志记忆•武侯篇
更多视频推荐
扫码关注
“四川交通广播”视频号
视频也有料
扫码关注我们
四川交通广播
为美好生活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