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青春唱响青阳腔

政务   2024-11-30 12:51   安徽  

11月29日,最新一期的《安徽青年报》整版刊登《青春唱响青阳腔》,深度报道了团青阳县委在工作中推动文旅融合、非遗发展、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让更多青年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喜欢非遗。




原文如下

青春唱响青阳腔

编者按 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2006年,青阳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以来,在青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阳腔博物馆、青阳县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等陆续开设,一代代年轻演员成长为传承和发扬青阳腔的主要力量。

大幕拉开,锣鼓声停,全场寂静,只听一句“老田呐——”,青阳腔省级非遗传承人章秀兰嗓音清亮,一身农家装扮,徐徐从幕后走出,迅速地将观众们拉入戏中。11月22日下午,青阳县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正在排练演出《田家有杏不需梅》,这是围绕青阳县省级非遗项目九华黄精创作的青阳腔新剧目。

青阳县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是以宣传、推广青阳腔为主业成立的地方国企,现有主要演员十余人,除江进、章秀兰、高莹三位非遗传承人外,其余全是“90后”“00后”青年演员。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六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传唱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

青阳腔享有“戏曲活化石”的美誉。2006年,青阳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青阳县成立青阳腔博物馆,是集中展示青阳腔研究成果、曲谱脸谱乐器道具、民间表演物件等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外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窗口。

“老戏骨”托举“青苗”成长

  11月22日,记者走进青阳腔博物馆,一排排的玻璃展柜,一列列的历史藏品、文字资料静静地诉说着青阳腔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青阳县启动青阳腔挖掘抢救工作。青阳腔省级非遗传承人江进主动加入了青阳腔挖掘抢救工作队伍,一直以来奔走各地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藏品,整理文字稿件累计60余万字。

  多年来,江进坚持在艺术一线带领剧团送戏下乡。2020年,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时,江进在演出前不慎从一尺多高的台上摔下,经诊断为胸椎骨裂。待康复后,她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在展演一线。直到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江进才在其他剧团成员的反复劝说下,暂停下乡工作。

  “江老师是我们的大老师,也是我非常尊敬的艺术家前辈。”“00后”青年演员柯敏说。近年来,江进仍矢志不渝地坚守着青阳腔事业,默默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成长进步。“江老师每次都是第一个到现场的,她会帮我们检查化妆道具、服装造型,每次我在台上唱戏,江老师总会在台下或是后台默默地看着,等唱完戏再帮我一点一点地分析改正”。

  在江进的陪伴下,剧团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年演员。她的学生高莹接手了青阳腔传承“衣钵”。高莹是新晋青阳腔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青阳县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引进年轻专业演员二十余人,安排“名师带徒”和“名师传戏”结对帮带十余人,促进年轻人才在非遗传承的实践中,摔打磨练、深入研习、增长才干。

  “我们这一代青年不仅仅要跟老艺术家继续学习、磨练技艺,学习他们传承保护非遗的坚定决心,将自己‘立起来’,也要不断做好创新工作,结合新时代、新情况创新剧本,把我们的青阳腔推广、传承、传播下去。”高莹说。

  据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开展青阳腔艺术交流、文旅推介、公益性演出、文化惠民等各类展演活动累计1000余场,惠及群众累计超30万人次;承接青阳腔博物馆运营管理工作,年均服务群众累计达6000余人次;先后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全省共青团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安徽省首批类博物馆名录、池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

省级非遗传承人江进为青年演员柯敏上妆


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新青年点亮艺术“薪火”

  2018年5月23日,柯敏第一次正式公开演出了青阳腔经典剧目《百花赠剑》,扮演角色“百花公主”。时隔六年,问及当年演出的准确日期时,柯敏仍能脱口而出,“那是青阳腔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的日子,也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天”。

  2018年,柯敏在安徽黄梅戏学校学习黄梅戏,毕业之际通过人才引进和考试选拔进入青阳县文化馆,正式开始学习青阳腔,“我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慢慢摸到‘门道’。黄梅戏的音律跨度小一些,一般只有8度,青阳腔有14度,有很多时候没有停顿转折,需要直接从低音区拉到高音区”。对于柯敏而言,从黄梅戏转向青阳腔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开始接触到正式登台的三个月时间里,为了演好这“第一场戏”,她有过迷茫、有过焦虑,“刚开始学唱的那段时间,不仅升腔有问题,对角色的定位也总差点感觉。我在学校接触的角色,表演方式和风格更偏向‘小旦’,活泼可爱一些,但百花公主这种‘闺门旦’需要更稳重。”戏曲分行当,不同行当、甚至是同一行当间不同角色的表演方式也有很大出入,“好在老师们一直陪着我,鼓励我。”

  “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我们也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慢慢来”“这么多老师陪着你一块儿,不着急”……老师们暖心的语句,像一盏盏烛火温暖着柯敏,坚定了她继续传唱青阳腔的决心,回忆起这些鼓励的话语,她的眼睛里闪着光。

  如今,柯敏已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演出了上百场《百花赠剑》。现在的她是剧团团支部书记、青阳腔博物馆讲解员,也是当地青年夜校青阳腔课程的特邀讲师。

  目前,公司还有十余名像柯敏一样的青年演员,其中还有一位不远千里、从蜀道而来的“90后”“戏迷”传承人康青龙。

  “我大伯是川剧演员,他闲暇时就爱听戏”。康青龙的老家在四川绵阳市,在大伯耳濡目染下,偶然听到的一曲《天仙配》在他心中埋下了学黄梅戏的种子,“小学时我就和家里人说要学黄梅戏,家里人还觉得我是小孩子心思,没当回事;等到初中,我又跟家里人正式提了这件事”。康青龙的家人起初并不同意,在他的全力劝说下,妈妈陪着他来到了黄梅戏艺术学校,正式奔向了“戏曲梦”。

  “第一年是最难适应的,每周除了几节理论课,全是压腿、台步之类的基本功,几乎是天天泡在练功房”。缺少“童子功”让康青龙吃了不少苦头,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他只能倚着楼梯扶手,勉强支撑着颤颤巍巍的双腿,才能正常上下楼梯。

  毕业后,他辗转各类戏班舞台,在黄山戏台表演时,青阳腔学者、专业演员王为发现了这棵“好苗子”,“王老师觉得我的嗓音、外形条件都很适合唱青阳腔,先后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做我的思想工作,她真的很希望能将这项非遗传承下去,这也打动了我”。2019年11月,康青龙加入了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跟随江进学习青阳腔。

  “开始那段时间,都是学习江进老师找的一些经典剧目”。他最初接触的角色是经典剧目《圆月桥》中的徐德言。一段3分多钟的唱段,他们花了一周才“啃”下来。

  现在,康青龙和柯敏等青年演员一样,每年都奔赴在演出一线,每年完成“安徽省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计划青阳腔专场”演出活动100余场,累计完成“戏曲进校园”50余场、“送戏进万村”30余场,培训学员50多人。

“破圈”传播唱好非遗大戏

  “这些书签文创是以脸谱为原型创作的,比如这张脸谱上画着的一个‘孝’字,也是结合了青阳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柯敏拿起一张金属质地的文创书签,轻声细语地讲述着它们的设计理念。

  近年来,青阳县不断加大青阳腔特色文创产品研发力度,研发设计青阳腔戏曲脸谱书签12种、戏曲角色冰箱贴4种及地标形象2个,开发温控保温杯、笔记本、炫彩记事笔、吊旗、黑胶唱片、文化墙、书签等文创好物十余件。

  在青阳腔博物馆,可以随处看见这些“新”文化元素穿插其间。一进馆内,就有一面“特殊”的文化地标,整齐排列着《百花赠剑》《拜月》《圆月桥》等经典青阳腔剧目。除演绎经典剧目外,剧团还围绕“脱贫攻坚”“廉政”等新时代主题,结合地域特色及乡土故事,创造出一批以《凤出青阳》《狮子门传奇》《拆墙》为代表的现代小戏,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很高兴看到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团队,希望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传承我们的青阳腔,保持敬业、热情!”采访快结束时,章秀兰笑盈盈地走了过来,接过柯敏递来的外套,顺势拍了拍柯敏的肩膀。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蕴含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充沛活力。“未来,我们也定会更好地传播好非遗文化,讲述好青阳非遗故事。”高莹说。





💗
-The End -

编 辑 |汪银非

校 审 |黄  菁

终 审 |夏文军

来 源 |青春青阳

声 明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 

青年大学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特辑(二)

速来围观!池州这个集市有花“YOUNG”

1818名!他们成为“池马”赛场亮丽风景线

把时间交给阅读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喔

青春池州
用青春视角观察池州 用青春力量建设池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