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初心!我们的故事!

民生   2024-11-08 12:19   江苏  

用笔书写人间百态

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

险情灾难前、重大报道中......

皆有我们见证、记录与传播

我们是记录者

用笔尖记录时光,用镜头见证历史

我们是观察者

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声音传播故事

今天

在这个属于我们的日子里

我们仍然在现场、在路上

一起来听一听

我们的初心,我们的故事



《让普法宣传走“新”更走心》 石磊

2024年1月,靖江市融媒体中心与公检法等部门合力推出公益普法栏目《法在身边》,这是推进平安靖江、法治靖江、和谐靖江建设的舆论新阵地。很荣幸,我成为节目制作的一份子。在过去的300多个日子里,近50档节目被用心拍摄、精心包装,通过大屏和小屏走向千家万户。


在做《法在身边》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我从不犯法,犯罪应该与我无关。直到听说生祠镇一青年险些落入“金融白条”网络诈骗的故事,我才体会到“法”就在身边的道理。当这名一心想发财的小镇青年收到20万元贷款的信息时,他一步步走进诈骗分子的陷阱,幸好被邻居及时制止并报警,这才避免了经济损失。后来,我通过情景再现将他的遭遇在节目中演绎出来,这就是《法在身边》第一期节目《天降“横财”还是“横祸”》的诞生过程。在之后的节目中,我接触到许多花样百出的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瞄准的是老百姓的钱袋子,钻的则是他们的法律盲区。作为法治栏目的编导,我有责任将“法”送到老百姓身边。


今年七月,靖江法院审理了我市第一起由安装摄像头引发的隐私权纠纷案。从现场调解到法庭审理,我都参与其中,由此见到双方当事人各持己见、互不退让,也听到法官以理服人、好心相劝,最终,由于邻居“越界”侵害他人隐私,法院判其拆除摄像头并删除相关视频。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不仅站在公正的角度记录案情,也通过“以案说法”和“普法小课堂”环节,理性分析案情,解析法典知识。


年少时,央视的《今日说法》是我的法律启蒙节目,节目中形色各异的案件,一次次加深我对法律、正义和人性的思考。工作后,一档《法在身边》栏目,让我从受众变成见证者、传播者。我见证着公安干警千里追凶,只为心底坚守的那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也看到法槌之下的“律法无情人有情”。他们的坚守,让我对“情与法”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也让我时刻谨记“铁肩担道义”,是身为媒体人的职责与使命,我将继续讲好身边的法治故事,让公平正义可感可知,让高悬的法律成为每个人前行的明灯。



《带着“船”奇“闯”北京》 林漠

9月29日,我在北京参加第11届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40强决赛,讲述了我的故事《“船”奇》,并最终获得了“全国优胜选手”称号。在长达2个多月的赛程中,我更加感受到记者肩上深深的责任和使命。


2013年,我来到靖江,从事新闻工作。刚到工作岗位,我就有幸走进船厂见证一艘超大型油轮下水试航,从此开始跟进船舶产业这条线索。十一年的深入采访,我参与了造船主题报道300多次,与造船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当我知道要参加“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时,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造船”这个题材。


走进全国大赛后我发现,县融记者要跟央级、省级媒体同台比拼需要面临极大的挑战。全国四十强的选手个个实力强劲,文稿也非常扎实。地方融媒,平台虽然小,但也能找到闪光点。如今的靖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我相信我的“船”奇也是一个很棒的题材。造船报道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大量统计数据,怎样能把造船故事讲得让人愿意听、记得住、能共情,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一次次的稿件打磨过程中,我罗列出有关靖江造船的大量新闻稿件,把每次参与采访的影像资料整理剪辑。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能打动人的采访故事,上百稿的修改打磨,在中心的集体智慧中最终成稿。令我十分开心的是,培训中北大的吕艺教授对《“船”奇》印象深刻,他说通过我的讲述他知道了靖江这座小县城竟然能把造船产业做到超越日韩,这就是“好故事”的意义,这也是我参加这次比赛的意义。


这次“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对我来说是职业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在日后的采访工作中,我将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同时也要练就新本领、新技术、新手段,更好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把更多更好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在乡村大舞台感受凡人微光》 蒋文洁

今年,孤山镇山东村残疾人王灿平“火了”。他用一只左手制作泥狗子的故事,经报道后,受到很多市民、网友关注。大家为他不怕困难的精神点赞,也为“非遗”带动残疾人就业的新时代新变化欣喜。王灿平是我在无数次的乡村采访中发现的一个闪光人物。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记录者;讲好新时代故事,是新闻记者的使命担当,更是职业追求。作为农业农村条口记者,我关注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发展、环境变化、生活改善,也关注乡村大舞台上的平凡人。


为了村集体增收四处奔走、“白+黑”洽谈项目的村书记,几番更新农业机械、主动迈进“无人化”生产时代的种粮大户,与乡村“双向奔赴”、投资创办民宿的返乡创业者……时代浪潮中,拼搏奋斗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暑往寒来,我跟随他们的足迹,在感受时代脉搏中激扬文字。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委、政府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不仅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而且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展示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我由衷为残疾人高兴,乐意为他们鼓与呼,希望能用自己的报道带动全社会更加关心残疾人事业发展。为了讲好残疾人王灿平制作泥狗子的故事,我尝试和他一样用一只左手捏泥狗子,在一遍遍返工中体验一只手捏制的难度,以便更好地用细节描写他克服困难、摸索出窍门的过程,让报道更生动、更能打动人。


从泥泞里蹚出大道,在平凡中舞出光芒。我愿和我笔下的每个奋斗者一样,在新闻路上默默耕耘、奋力前行,用平凡的工作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收获不平凡的人生。以梦为马,星光必然不负赶路人。



《藏在新闻背后的星辰》 王旭

今年的记者节我想写写报纸编辑,他们“披星戴月”,是新闻事业的“幕后英雄”。


今年7月19日,《靖江日报》刊发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相关报道,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社论等。我作为版面编辑,和同事一起核实相关表述是否准确、探讨稿件位置如何摆放、联系上级媒体对版……从编辑稿件到制作版面,再到出版样、校版面,版样最终送印刷厂时,差不多已是凌晨2点。每逢重大事件、重要活动,这便是编辑的常态,紧张忙碌却也精彩充实。不过,更重要的是,我见证了一个个重要时刻,事后回想,还是觉得非常有意义。


可以说,编辑是一个报纸版面的“导演”,追求的是版面出彩,讲好版面语言,但必须守好一条底线——杜绝差错。有同行说:“做编辑的感受是‘秒秒政治,字字千钧,天天考试’。”对此,我十分赞同,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疏忽不得。不然就是熬再多夜、吃再多苦,也是功不抵过。


记得有一次,我所编辑的版面上有一篇新闻稿件的标题差点就出了错。然而记者的原稿没有问题、编辑校对甚至值班总编签发的版面也没有问题,最终的成品却出了错。在追溯流程时,发现是排版员的一步误操作导致标题多了一个字。因为值班总编签发的版面上标题并无修改,因此我没有再去看一看标题。好在最后送印刷厂之前,校对发现了问题,避免了错误的产生。一个疏忽,换来一个错误,收获一个教训。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有“健忘症加强迫症”,明明版面已经看了很多次,但就是不放心,即便下班后躺到床上,也会打开手机再看两眼。


常怀“如履薄冰”之心,是一名编辑必须有的境界。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推进,原来的报纸编辑也正向新媒体编辑转型,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将不断出现。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努力学习新本领、适应新形势,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争做一个优秀的编辑。



《打造爆款作品 传播靖江声音》 闻攀攀

在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特殊日子里,我的思绪如潮水般涌动。在新闻一线奋战多年,那些为了打造爆款作品而努力的瞬间,一一浮现在眼前……


2023年,我和同事创作微信文章《我“后悔”来靖江了》。以“反弹琵琶”的表现手法,从新靖江人的视角切入,通过他们在靖江生活一天的所见所闻来呈现这座城市宜居宜业的独特魅力。文章推送当天,点赞与转发量创下年度新高,这篇作品也有幸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县级融媒好新闻一等奖。


近两年,我们又尝试打造自主品牌,与市应急管理局一起策划“‘靖小吉・江小安’说安全文化宣传品牌IP”,推出系列短视频、卡通形象、系列表情包等,采访团队和小吉、小安一起走进社区、企业、校园,普及应急安全知识。40余期短视频累计阅读量超200万,不仅成功入选全省年度优秀县融案例和全国第四届应急管理普法优秀作品,更是让“人人会应急 个个讲安全”的安全生产理念深入人心。


新闻作品要想要成为爆款、引发共鸣,就必须走进群众生活。今年7月6日,我和同事采写的一篇关于“公所桥”的微信文章,在网上引发强烈共鸣,推送当日阅读量破万。受此启发,我们又陆续推出“靖江有趣地名VLOG”系列短视频,把尘封的靖江“典故”“传说”搬上手机屏幕,同时运用AI技术情景再现,让观众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侯河市”“布市里”等几期视频推出后,网民反响热烈,勾起对靖江的乡愁记忆。


每一个新闻作品的爆款都是团队并肩作战、勇于创新的结晶。我深知,只有大家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般齐心协力,才能为靖江打造出更多爆款新闻作品。未来,我将继续秉承“内容为王”的原则,以镜头为笔,捕捉并记录靖江更多璀璨瞬间,让靖江的魅力在每一次点击与分享中绽放光彩。



《我用镜头展现人间百态》 盛义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一个用镜头捕捉世间百态,讲述真实故事的记录者。我深知,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文化的传承。因此,我将镜头对准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场景,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


在新闻一线,我始终坚守着摄影记者的职责与担当。无论是突发事件还是日常报道,都力求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用镜头捕捉最真实的瞬间。在抗击疫情的采访报道中,我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身穿防护服,进入封控区域,用镜头记录下了一线防疫人员的大爱无畏,以及感染者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乐观。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影像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传递给每一个人。


在季市老街,我跟随吴鹏祖老人,听他讲述这里曾经的繁华,并用镜头记录下了老街上的老店铺、老建筑以及那些依然坚守在这里的人们。吴鹏祖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他怀揣乡愁,挖掘古镇故事、传承老街文化,为抢救和保护老街历史文化资源默默奉献着。我用镜头捕捉着他在老街奔走挖掘故事的身影。这些照片不仅是对老街记忆的珍贵记录,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变迁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思考。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用镜头记录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故事。47年前,在生祠镇出生的王灿霞被父母送走后,被东环一个家庭收养。2018年,王灿霞在马洲之家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与离散的家人终于团聚。团聚当天,我全程跟踪采访拍摄,看着王灿霞与生父生母紧紧拥抱的瞬间,我及时地拿起相机,用镜头记录下一家人团聚的一刻,镜头背后我也深受感动。


在未来的时光中,我将继续坚守在新闻一线。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眼中有情、手中有艺,就一定能够用镜头捕捉到世间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



《“走南闯北”记录乡愁》 卜蕾

《天南地北靖江人》又出发了。今年,我们也是天南海北地走,把他乡的那一缕“乡愁”记录下来,让他乡游子的故事被更多靖江人知道、了解,拉近游子与家乡的情感距离。


六年前,《中安二十年》播出,中安建设安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浩松的故事被更多靖江人知晓,也开启了他与家乡的深度交流。今年再访范浩松,他的事业已越做越好,与家乡靖江的牵绊也越来越多,多次为靖江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招商引资。在采访中,范浩松唱起了《天南地北靖江人》的主题曲,“四海的游子必有方,乡音未敢忘”“无论身在何方,心永远向着那方”,这是很多《天南地北靖江人》采访对象的心声。


《天南地北靖江人》不仅仅是一档栏目,更是展现在外靖江人的一个窗口。3800公里外的新疆,靠着一股子拼劲,高海华、王虹雅、吴汉兴、于永兰等一群靖江人在扎下了根,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采访于永兰时,她念了自己写的一句诗“石隙生根花开旺,耸立山腰无限娇”,这不仅仅是她的奋斗写照,也是很多在新疆的靖江人的缩影。


在深圳,节目组采访了在改革开放后南下的靖江人。不管是带着一台缝纫机勇闯深圳的服装人,还是深耕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企业家,每一个靖江人的身上都闪耀着“敢为人先”的光芒。《活法》这一期,我们在扬州采访了年逾花甲的张桁嫒,了解了她义务反顾踏上生态农业路、做一个“农民”的选择;《弄潮儿》这一期,我们看到深圳陆亚明教授一直踏浪而行、不拘泥于一个行业的“选择”……通过别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看到诚信的力量、吃苦耐劳的精神、激情澎湃的向上力。我们也希望通过节目,让大家都能有所感悟,进而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除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我们也曾关注过在外的建筑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后期,我们会将镜头对准更多在外默默奋斗的普通人,让镜头的温度更暖,与观众的心更贴近。



《在现场与重大项目共“生长”》 高雨婷

前不久,我又一次来到深国际港口靖江港采访,拍摄结束时,夜幕已降临,食堂工作人员开始忙碌起来。“有食堂、宿舍、健身房、超市,在这儿工作真是幸福感满满啊。”我感慨道。“那必须的,毕竟以后有100多号人要在这工作生活呢。”负责人笑着说。听了他的话,我才发觉,这个项目如同一粒种子,经历了播种、萌芽、生长、结果,现在算是真正在靖江“扎根”了。而我作为一名记者,有幸见证和记录了这粒“种子”成长的全过程。

  2022年5月,我第一次来到深国际靖江港项目现场。长江边,水域码头正在进行桩基施工,陆域部分刚刚完成土地平整,一切都蓄势待发。采访中,项目负责人向我描绘了一张蓝图:未来这里将会崛起一个长江下游绿色、智慧、高效作业示范港。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数十次走进项目现场,跟踪报道建设进展。同年12月,首台卸船机吊装到位,2023年7月,码头项目通过交工验收,12月,首艘海轮顺利靠泊……每一个项目建设的重大节点,我始终在现场,采写了一系列多视角的报道。做好本土宣传的同时,我还积极向上级媒体投稿,对外展示靖江重大项目建设的新成效。今年5月18日,我参与报道了深国际港口靖江港开港仪式,现场见证这张蓝图终于落地“成景”。

  近年来,一个个重大项目在我市拔节生长,彰显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韧劲。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带着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与伙伴们奔走在每一个重大项目建设现场,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的发展速度,用镜头定格奋勇拼搏的火热瞬间,用文字记录投产达效的重要时刻。

  “记者,记着。”记着初心与梦想,记得坚守与奉献,记录时代与变迁。置身这座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城市,我将继续俯下身、沉下心,用心采写更多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为城市发展留下生动注脚。



《风雨中出发》 李彬

“我们一直在路上。”或许,没有哪个群体,比记者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


转眼又将迎来记者节,这是我的第11个记者节。


严寒酷暑,白天黑夜,风雨无阻,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已是常态。今年中秋假期,台风“贝碧娜”登陆我市,“这场雨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作为记者出于职业本能,我一定要去现场。


9月16日下午2点,我接到任务,要赶往长江大堤,在那里,长江堤防管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对江堤进行巡查,全力以赴做好防汛防台各项工作。在去往目的地的路途中,采访车被台风吹得摇摇晃晃,而现场的景象更让我震惊不已,江面上江水翻涌,浪花不停拍击着岸边,我想下车拍点素材,可车门刚推开一条缝就被狂风“拍”了回来。打开车窗,摄像机刚架好,江面的巨浪直接打湿了整个驾驶室。艰难地从车上下来,我用镜头记录着巡堤员冒雨作业的场景。风雨中,他们拿着工具,仔细检查各个角落,确保不留一丝隐患。风夹着雨不断地向脸上拍打,站都站不稳。短短几分钟的拍摄像被高压水枪冲击一般,令人抓狂。


拍摄完成后,我迅速将这条新闻制作完成,为群众带来了抗击台风的第一现场。


记者的工作就是一直在路上,用心、用情、用镜头真实地记录每一个瞬间。风雨中,我看到了那些坚守在岗位的人们,他们是警察、是消防员、是志愿者、是网格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时代的巨轮离不开新闻人的瞭望,这些年,我见证了科技快速发展、记录着田间丰收喜悦。高温下我爬过几十米高的桥塔,严寒中我看过被雪覆盖的大棚。我想作为记者,只有坚守心中的一份光,才能记录下温情冷暖,未来我将继续行进在烈日下、风雨中,挖掘一条条接地气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做最真切、最有时效性的新闻报道。



《做爆款IP背后的“灵魂画手”》 柳萌

2002年,我还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那一年我的第一幅IP衍生绘画作品《蓝猫游乐场》在《靖江日报》B4版上刊登。


那张印有自己名字的铅印的报纸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向往新闻的种子,指引我成为一名新媒体编辑,进而在今年参与创作出“靖江江豚”漫画产品、表情包,成为这个热门原创IP背后的“灵魂画手”。


“靖江江豚”IP的创作,与长江靖江段对江豚的保护工作息息相关。今年以来,盐城师范学院的汪正飞教授和他的团队多次观测到江豚在靖江栖息的画面:怀孕的江豚妈妈、有爱的“母子豚”。23名江豚保护志愿者自发地观察并记录着江豚出没的信息。摄影志愿者翟彬拍摄到了靖江首个高清江豚照片,还捕捉到了罕见的江豚吃刀鱼、国庆江豚宝宝等珍贵画面。


随着江豚视频的走红,靖江这个小城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拍客、游客,甚至是科研人员都慕名而来,只为一睹江豚的风采。他们说,在靖江能遇见“微笑天使”江豚,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我和靖江的自由插画师朱谦益被这份清澈的热爱所打动,于是开始尝试制作江豚的表情包。随着靖江江豚的图片和视频素材越来越丰富,我们可以制作的表情包动态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8个增加到了19个。


每当我们发布一批新的表情包后,志愿者们总是会在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平台热情地转发传播。尤其是摄影志愿者翟彬,他总会主动为我们提供新的创意和灵感照片。于是,我们做完一批表情包后,又迅速被“催更”。


就这样,我们的靖江江豚“跨次元”圈粉了更多喜欢这些表情包的人们。靖江江豚成了靖江的“顶流”,而我作为表情包的设计者之一,也感到无比自豪。


责任编审|朱正 闻攀攀
校审|张亚
编辑|张蕾
来源丨靖江日报
分享+点赞+在看
让更多人知道
↓↓↓

今靖江
传播权威资讯,促进文明实践,服务民生社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