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
一本日记被公布,轰动世界
它就是德国人约翰·拉贝
在二战期间写于中国南京的
《拉贝日记》
拉贝的故居,如今静静坐落于南京大学校园内。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的住所曾作为难民收容所之一,拯救了600多位难民的生命,见证了无数次希望与重生。
正是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拉贝以笔为剑,撰写了8册日记。这一历史文件的发表展示,再次引发了国际史学界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战争暴行的关注,更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最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拉贝日记》因此成为了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铭记历史教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1882年11月23日
约翰·拉贝出生于德国汉堡
190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
就职于西门子公司北京办事处
从此,拉贝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01
战火中的坚守:
保全25万平民的“南京安全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中德关系恶化 陷入紧张局势
1919年,拉贝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德国
但仅仅一年后
他对中国的深情再次驱使他重返东方
1925年,他就任西门子天津办事处负责人
1931年,拉贝转至南京工作
定居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
现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东南角
1937年,南京城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为尽力帮助中国民众、救助中国伤兵和平民
约翰·拉贝与20多位外籍人士
共同建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并由他出任委员会主席
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范围内
他们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
为约25万无辜的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风港
(图为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部分成员,居中为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更是将私人住宅和花园开放
把自己的家变成了难民收容所
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
收容了650多名无处避难的中国平民
02
生死线上的笔触:
《拉贝日记》的诞生
位于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
不仅是中国难民在战火纷飞中的安身之所
也是著名的《拉贝日记》的完成之处
(图为拉贝日记影印版)
从1937年9月19日到1938年2月26日
拉贝笔耕不辍,写下了2000余页的日记
详实记录了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所见所闻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南京沦陷
在次日的日记中,拉贝悲痛地记录道:
“开车经过市区,
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
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
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
03
归国后的风雨:
为正义发声的坎坷之路
1938年2月,迫于德国方面的压力
约翰·拉贝被遣送回国
离开之前,他仍然不忘嘱托安全区的负责人士
保护好中国的受难民众
并将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平安护送到香港
(图为1938年南京安全区的难民献给拉贝的新年贺词)
回到德国之后
拉贝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而四处奔走
在柏林做了几次关于日军暴行与难民状况的演讲
并放映了约翰·马吉在南京秘密拍摄的纪录影片
然而,这位中国人心中的人道主义践行者
却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
他被德国政府以“破坏德日两国关系”之名送入监狱
遭受牢狱之苦
后来虽被保释出狱
但从此被禁止谈论南京
也失去了工作
生活陷入了困境
到晚年更是艰难度日,全家食不果腹
1950年,约翰·拉贝黯然病逝
04
打开尘封的记忆:
《拉贝日记》的发表
由于纳粹的残酷迫害
约翰·拉贝在生前未能将其日记公诸于世
这本详实记录了血腥与残暴历史的日记
一直默默尘封,鲜为人知
拉贝在临终前
将这份珍贵的日记及所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托付给了他的儿子奥托·拉贝
后者又将其传给了后代悉心保管
直至1996年12月12日
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
约翰·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勇敢地站了出来
将尘封了近60年的《拉贝日记》公之于众
使得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
在半个多世纪之后
终于大白于天下
1997年,《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公开出版
成为了揭露日军南京罪行、还原历史真相的有力证据
时间流转至2016年
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
将《拉贝日记》的手稿慷慨捐献给中国国家档案馆
如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已被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这位和平勇士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世界和平
南京大学协同拉贝发展基金各捐赠方
将拉贝故居建成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暨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纪念馆2006年10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
2010年10月20日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成功入选国际和平博物馆
为后人提供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的重要场所
05
和平的呼唤:
《拉贝日记》精神在南大
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黄慧英
是中国重新发现约翰·拉贝的第一人
1988年,黄慧英在南京市档案馆工作时
发现了约翰·拉贝的档案
正是出于对历史的深厚责任感
以及被拉贝高尚人格所吸引
她克服万难
完成了对拉贝事迹的深入考证与研究
并著有《拉贝传》
(《拉贝传》黄慧英著)
自1997年起,在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
南京大学着手对拉贝故居进行修缮保护
2006年,修缮一新的拉贝故居
作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18年来,南京大学自觉肩负起
传承《拉贝日记》精神的使命
推动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建设发展
(图为开馆当天)
2019年,南京大学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
在一个月内将歌剧《拉贝日记》翻译成德文版
面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挑战
南大德语系团队加班加点、字斟句酌
保障了歌剧在德国、奥地利等地成功巡演
推动中国文艺精品走向世界
(图为歌剧在柏林首场演出)
从2021年暑假起
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实践团队
踏上了追寻拉贝足迹的征程
他们以约翰·拉贝为切入点
挖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今年,实践团队更是远赴德国
传播和平之声
以青春之力追寻历史真谛
202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话拉贝》
该书通过采访实录的形式
生动呈现拉贝日记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
促进读者对和平理念的学习理解
推动和平教育的深入发展
作为南京大学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
拉贝故居见证了《拉贝日记》里详细记载的
侵华日军犯下的累累罪行
也浸润着拉贝先生的崇高善念
与对和平的不懈追求
这种精神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2014年3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发表讲话
在回顾中德两国人民友好历史发展时
提到了约翰·拉贝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纪念拉贝,
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勿忘历史 守望和平
矢志奋进 开创明天
品读《拉贝日记》
学习拉贝精神
从拉贝先生的故事中
体悟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博大情怀
精彩荐读
校友专属福利!10万册电子书,3万集有声书,近千种期刊……等你!
点击图片阅读:
这个季节,和小南去拾秋吧!
智启书韵,慧润墨香!南京大学第十九届读书节开幕啦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新闻网 中文国际频道CCTV4
共产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人民网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 南京大学校友网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档案馆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等
策划:王雪纯
文字:戚茗秋 覃艳秋 梁罗茜 党嘉禾
编辑:朱沈婷 岳元立 马艳蓉 马思源 王雪纯
责编:王 俊 李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