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报
热烈祝贺
三明市大田县范立洋
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于2024年12月3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三明市大田县范立洋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2024年12月3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他们弘扬光荣传统、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积极贡献。
个人简介
为了不能忘记的昨天
——走近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守护者范立洋
初夏夕阳,柔和的光芒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一派宁静与温馨。一位老者总是喜欢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在陈嘉庚先生的雕塑前临风而立,静默着,两位老者似乎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五上福州,八赴厦门,四进武陵……从东海之滨到中原大地,从齐鲁平原到鄱阳湖畔,前后走访216人,行程辗转数千公里。几十年如一日,他带着一群志愿者义务守护民族抗战记忆,为抢救被誉为战时福建“西南联大”的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赢得了时间、留住了历史。他,是这座国家级抗战遗址的守护者。
他是范立洋,今年73岁,大田一中退休教师,大田县关工委副主任,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志愿服务队领军人,曾获“八闽银发先锋”“全国普法先进个人”“中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等称号。2023年,先后荣登“福建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唤醒:80年前的历史记忆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厦门于1938年5月沦陷。随后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内迁,其中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辗转迁至大田。8年间,集美职校师生和大田人民共同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别看房子不起眼,这都是玉田村乡亲们无偿腾让出来的……当年我们每天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校董、校长和老师给我们讲述救亡之道、解读战局……”1960年,仅9岁的范立洋随曾是集美高级商校学生的父亲从闽南回大田省亲,第一次从父亲口中了解到那段快被遗忘的历史。
“如果我们不去抢救性地去保护,这些东西可能在不久之后,全都没有了。”范立洋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利用寒暑假,从省内到省外,从城市到乡村,事关集美职校,就设法前往。不仅他本人在做,他的同事、亲友和考上各地高校的学生也都成了“志愿军”。
特别是1999年,范立洋在帮助父亲接待老校友时,有位老校友拉着他的手说:“你看,我们一年年老了,记下这段历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父辈的嘱托,让他深深触动,抢救民族历史文化的紧迫感时刻鞭策着他。
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割舍不了的情怀。25年来,他访故人、找资料、核史实,从相关档案馆的故纸堆中小心翼翼地搜寻资料,一张张地检索、摘录、拍照,乃至后期的做策划、布展馆、排节目等等。40万字资料、200多帧历史照片、两层大厅主馆和9个分馆、3条抗战播迁历史文化长廊、9处纪事碑墙和雕塑……这是他和他的团队守护着一座学村的印记与见证。
光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范立洋满头青丝已尽数花白。所幸的是,这些艰辛工作得到了众多人士的热忱支持。他感慨地说:“有人听说我是自费、义务收集史料,从来没人说‘不’,还要为我提供食宿、用私家车送我出行。”
坚守:让红色旧址重焕光华
一件事坚守了25年,该有多难呢?更何况还有不同的声音反对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总面积3217.5亩,21世纪初,房产开发浪潮波及大田,位于城中心的学村旧址地块“指挥部”也紧锣密鼓地开始运作。
一边是历史文物,一边是经济发展,如何协调?学村旧址的一些住户,终于可能圆了翘首以盼的高楼住房梦,当他们听说要把这些“不值钱”老房子留下来,纷纷去反映问题与诉求。个别不理解的人甚至跑到范立洋家里理论。为了传承与保护,他依旧热心呼吁、耐心劝导。
退休后,范立洋有了更多的时间,每天花费十余小时开展旧址保护工作。可年岁渐长的他好几次因过度劳累生病住院,家人劝他:“你有必要像年轻人那样拼吗?”他不是不听劝的人,可他放不下那些被别人认为“不值钱”而对他来说就是“传家宝”的老房子。他总说:“给我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庆幸的是,在社会各方支持下,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于2011年正式开馆,“范立洋老党员工作室”也于2017 年初成立。这一年,县里还成立了“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他的坚守,使学村旧址在房产开发中得以“独善其身”。2024年1月,县里更是围绕传承和保护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历史文化,策划生成“八个一”工程并启动实施。
目前,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是国内留存面积较大、文物较多、史料翔实、海内外影响广泛的国家级抗战遗址。也是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以及大田县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师德教育等基地。
看到这一切,范立洋倍感欣慰:“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要走,但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相信曾经的‘昨天’一定不会被遗忘。”
执着:这是对下一代的交代
走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校舍,墙上遗留的每一行字迹、每一处图案,都似乎在讲述着一段被岁月埃尘掩藏的故事。可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呢?2012年,范立洋组建了一支志愿者团队,和女儿范晓虹、陈慧芳等成为第一批志愿讲解员,反复宣传“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和“保护历史文物,守住城市灵魂”的探索实践。
“从最初5人,扩大为现在106人,成员来自教师队伍、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和村民。”范立洋自豪的说。他带领志愿者团队每年接待四五百批次、数万人次,宣讲50余场次。师德教育、主题教育,以及“一带一路”在华留学生参观学习、海峡两岸文体活动交流等活动,纷纷选择来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
先贤已故,可“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嘉庚精神和“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诚毅”校训却是薪火相传。志愿宣讲团针对性开展“走近嘉庚”“铭记历史·锻铸师魂”“抗战丰碑·民族脊梁”等主题宣讲。不少参观者被历史故事和志愿团队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纷纷点赞。
“集美前贤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志愿者。”志愿者连晓玲深有感触,不仅嘉庚精神激励大家,范老师的坚守也激励大家,“因为工作忙,好几次想退出团队,当我看到范老师的执着,我找不到任何退出理由了。”
“我们团队,有父女相传、师生传带、同事携行的身影;还有高中时是志愿宣讲员,上大学寒暑假又回来重操旧业,毕业工作后还接着做的青年……”志愿者陈慧芳说,在范立洋带领下,通过讲述嘉庚故事,已悄然让“诚毅”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守护好文物,就是守护好民族的根和魂。“这段历史记载着福建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抗争与觉醒,保护好它就是为了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这也是我们对历史的交代,对下一代的交代。”范立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