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屡遭排挤,怒写一篇古文,仅9句,抚慰世人近1200年

文化   2024-11-02 21:01   江苏  


来源:古典君(igudianjun)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书房静坐,一卷一盏,一窗一榻,将心付字卷,只手揽春风。


任世间纷扰匆匆而去,唯此一方净土,最是难得。


有间书房,寄寓心灵,书房,给予我们一隅宁静,我们,还世间一缕清香。



01


刘禹锡爱读书这件事,自他幼时就传遍了乡里。少年游学期间,吟诗作赋,更是在士林间声名鹊起。


21岁登科及第,少年英才,加入王叔文革新集团,大刀阔斧,锋芒直指朝廷财政弊端。


有改革的一方,就有反抗的一方。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被触动,势力强大到连唐顺宗都难以抵挡,刺死、贬谪,革新一派很快便七零八落。


之前我们写到过刘禹锡在这之后,因一首桃花诗而惨遭十年贬谪。


正是在这十年间,他来到了和州任上。


正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按规定,刘禹锡本应住在衙门里,得屋三间,奈何顶头上司是个势利之徒,刻意刁难,将他安排到县城南门。



面江而居,处所幽僻,然而刘禹锡却坦然处之,随即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见此更加气急,又将刘禹锡迁至北门,房子也缩减到一间半,奈何刘禹锡还是不甚介怀,“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此又将他调到县中,这次,仅给一间狭窄的单室。


本就宁折不屈,却遭步步紧逼,著文一篇,愤然令人刻于石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山因仙而显,水因龙而秀,这样一间书房,苔痕浅浅,草色青青,儒生温文尔雅,古琴旷远动听,书香弥漫,抚慰人心。


虽简陋,但并不寒酸。狭窄一间,安放的却是刘禹锡旷远的胸怀。


屋因人而馨,人居屋而静。一室、一床、一桌、一椅,有间书房,可作为庇护,可立命安身。一屋之隔,墙外是烦喧,墙内是宁静。



02


刘禹锡安贫乐道,他的“陋室”也素雅清幽。小小一间书房,总是濡染着主人独特的气质。


就拿蒲松龄来说,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聊斋志异》,而他的书房,就取名“聊斋”。所谓“聊”,就是聊天、交谈。


蒲松龄自幼就“喜人谈鬼”、“雅爱搜神”,为了搜集奇异故事,竟在屋外支起茶摊,请路人饮茶,听其讲些奇人奇事。



也正是在“聊斋”中,他将自己多年搜集的故事编撰成书,才有了流传至今的《聊斋志异》。


中国文化历来注重“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所谓书香世家,传承的不仅是书卷,更是一种世代累积的气质和文化。


诗书传家,绵延传统,家宅中流传下来的书卷,经过祖祖辈辈精心地挑选。一卷卷,一本本,一册册,凝聚成了一个家族的精神世界,书房,作为书的承载之地,自然也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


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气质,所打造的书房也自然不同。从刘禹锡的“陋室”到陆游的“老学庵”,从蒲松龄的“聊斋”到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书房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志趣追求的象征。



若你有间书房,应也着上了你的气质。若你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他的书房看一看。


03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的“项脊轩”因这句话而火极一时。


一间书房,承载了他对亡妻所有的思念。作诗作文常讲“寓情于物”、“借物抒怀”,而“项脊轩”,便是两个人永生永世的约定。书房,不只是一个处所,更是一种寄托。


陶养性情,寄寓心灵,最妙的,便是有间书房。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每至十五之夜,“项脊轩”外,月光满墙,花影微风相伴,摇曳生姿,十分可爱。


古人不追求书房的豪华和宽敞,但对环境却是颇为讲究。



在寸土寸金的今日,有间书房,确实是件奢侈事。若要给自己置备一间,面积可以不大,但意趣却少不得。正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一枝花,几叶草,书读倦了,就陪它们呆一会儿,赏的是花草,沁润的是心灵;一盏香炉,几缕青烟,安定心神,随鼻息嗅入,即使天地再大,此刻就只剩下恬静。


如果是自己居住,书房也可以在全屋。进入家门的那一刻,便进入了人间桃源。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有一间书房,捧一卷书凝固时间;“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有一间书房,在字里行间与先贤对谈。


小小的书房,可养气质、寄精神、唤初心,读书也好,静坐一会也好,在纷繁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给自己留出个空间。


愿世间繁华红尘之中,你觅得一方净土,获星河千万,揽月于怀。


夜听古诗词
晚上九点,一起聆听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赏析,用我的声音,讲述古代诗人词人的心路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