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科技厅)

文摘   2024-10-15 19:40   山西  

  10月15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骞进: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是系列主题发布会的第二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俊义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副厅长牛青山,省科技厅副厅长王晋斌。

下面,首先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俊义作介绍。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俊义: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我和我们科技厅两位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发布会。首先,我代表省科技厅对大家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科技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真诚的敬意和感谢!
2024年,对于科技部门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6月份,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7月15日,党中央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将其作为《决定》改革举措五大特点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8月30日,省委召开十二届八次全会,对以新型举国体制山西实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具体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我省科技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近年来,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战略部署,高效配置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我们坚持“四个面向”,把解决“卡脖子”问题作为头等大事,集中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设立省级(产业发展类)基础研究计划联合项目,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连续实施7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400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以上,传统煤电机组的实际变负荷速率达到3%,YE5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填补了一级能效节能产品国内空白,煤层气单井最高产气量超15000立方米/天,特种钢材料、超高强度碳纤维、碳化硅衬底、锂电池隔膜、钠离子电池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等新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跃上新高度
我们坚持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解决我省科技创新资源基础薄弱问题的重要任务,深挖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聚科技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超算太原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白俄罗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成功获批;成功重组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正式入轨运行,率先在能源科技领域聚齐4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进华为矿山军团全球总部,新建4个省校合作研发机构,新建5家山西省实验室,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155家,层级多样、品类齐全的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得到新提升
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我省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成立了省级工作专班,制定印发“1+5”配套支持政策,许多政策属全国首创。“晋创谷·太原”“晋创谷·大同”已先后实体化运营,“晋创谷·晋中”已具备挂牌条件。截至目前,“晋创谷·太原”已正式入驻科技型企业154家,签署产品销售、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27亿元,通过“免申即享”模式发放企业创新启动资金累计2800万元。“晋创谷·大同”已正式入驻企业19家,实现工业投资1300万元。建成6个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6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个综合性和20个领域类中试基地,培训技术经理人357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体系更加完善。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593.86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达2.55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9.5%和97.7%。
四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活力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把破解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作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山西实践的重大举措,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出台《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实施细则》,实行“揭榜挂帅制”“验收备案制”“里程碑制”和“双主持人”制,构建形成了企业出题、政产学研用共同答题的项目生成机制。六部门联合印发《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率先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聚力破解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研究制定《科技成果多维价值评价工作指引(试行)》,建立健全了山西特色的科技成果“五元”评价制度,从源头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痛点,全省创新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五是科技助农惠民呈现新亮点
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有机旱作、特优农业、耕地保护、种业振兴4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2667名,攻克一系列外品内培、南果北种技术难题,大闸蟹、三文鱼、火龙果、玉露香梨等三晋优品不断走出山西。围绕服务人民健康,实施新冠疫情防控专项,先后引进20多名国医大师、院士、岐黄学者,培育500多名省级“优才”;自主研发的新药“LM49片”“柴归颗粒”获临床审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成功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西分中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锚定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2030年基本完成转型任务、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作出更大贡献!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骞进:


感谢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俊义的介绍。
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科技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以新型举国体制山西实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请问省科技厅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推动这些部署落地见效?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俊义:


感谢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以新型举国体制山西实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积极推动省委、省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关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下一步主要开展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筹推进全省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领域改革顶层设计
高标准编制全省科技发展规划,强化与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合作,组织好省内科研力量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成果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大有组织创新工作力度,建立常态化征集科研需求、场景需求机制,有效衔接省级科技计划与各部门行业科研计划。探索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完善科技人才和团队引进制度和海外人才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向用人主体授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适用范围等。
二是推进省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带动辐射全省域高质量转型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我省布局建设,做好省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建设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实现规上国有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构建以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在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建设三大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基地,聚力打造全国能源技术创新高地。建立关键核心技术科学问题凝练、评估和快速立项部门联动机制,系统、精准部署重点产业领域的科研项目攻关,有效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高质量科技供给。
三是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全省技术市场服务节点工作网络,构建涵盖概念验证、中试基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技术标准的全链条式公共服务网络。鼓励国有企业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原创性技术提供应用场景。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探索“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模式。发挥“晋创谷”引领带动作用,将“晋创谷”和“1+11”转型综改示范区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在全省布局建设一批区域综合类和重点产业领域类创新驱动平台,大力引进省内外优秀科研团队、科技型初创企业入驻“晋创谷”,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四是坚持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本投入双管齐下,为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保驾护航

坚持财政对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建立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依托省政府投资母基金设立省级科技创新天使(种子)投资基金,鼓励各市成立、招引各类科创基金。鼓励省内基金走出去发挥“猎头”作用,通过投资引进方式吸引创新团队携科技成果回晋转化。推进我省高校校友企业家通过“师带徒”“传帮带”模式,在母校设置成果转化基金或者直接入股初创团队,形成成果转化接力机制。大力推广科技保险,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辅导,支持山西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融媒体中心记者:


  我们知道,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请问我省在科技金融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省科技厅副厅长    牛青山:


感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省科技厅在金融管理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全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通道,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加强科技金融工作顶层设计
我们会同人行山西省分行及12个厅局在省级层面建立了工作专班,起草制定了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推进科技金融大文章的行动方案、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措施等文件,持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体系,构建起我省科技金融工作“四梁八柱”。
二是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带动
2022年,我们联合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出台《科技金融专项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在山西省科技计划体系中重构设立了科技金融专项,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专属产品奖励等方式引导银行、担保、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三年来持续扩大专项支持范围和规模,投入财政资金约3768万元,撬动金融资本约101亿元。目前正在推动设立规模为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天使(种子)投资基金,力求进一步激发科技投融资活力。
三是优化金融资源服务效能
强化科技政策性贷款,常态化推动落实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省科技厅先后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浦发、中信、光大等8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各银行加快设立专业性、独立性更强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及专属信贷产品。农行、浦发已经设立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中行、工行等设立了科技金融中心,各大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创设了科贷通宝、晋创贷、晋才贷、高新贷等十多类专属信贷产品。我们还与股权、担保、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对接合作。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设了“山西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初步搭建起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信息沟通的“直通车”。全面推动建立“银行信贷+创投基金+科技保险+企业债券+资本市场”的多层次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四是推动金融支持“晋创谷”建设
围绕晋创谷入驻企业融资需求,对企业融资路演进行集中培训,牵头主办了2024山西科技金融投融资晋创谷对接会议,在会上5家金融机构分别与12家企业签订了总计6912万元的投融资协议;金融管理部门和股、债、担、险各类金融机构持续关注支持晋创谷建设,帮助入驻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支持,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树立了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风向标,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我省科技金融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中新社记者: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请问省科技厅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省科技厅副厅长    王晋斌:


感谢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大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科技厅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凝聚市场合力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分类施策,帮助企业在创新中加速成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科技项目布局。2022年以来布局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企业重大技术攻关类项目33项,投入财政引导资金2.93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7.56亿元。
二是以联合资助为支点,撬动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实施基础研究计划联合资助项目,从企业一线提炼科学难题,按财政引导资金与企业出资1:4的比例予以支持。已先后与太重集团、交控集团、潞安集团签订联合资助协议。
三是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为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截至目前,依托企业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家、省重点实验室55家、省技术创新中心87家。
四是以针对性服务为保障,加速科技企业培育壮大。截至目前,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5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4家、众创空间331家。分3批向企业派出“科技副总”63名。省科技金融专项支持科技企业585家,下达引导资金约3768万元。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按照省委科技委安排部署,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强的举措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省属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优化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科研攻关组织管理模式,加强“揭榜挂帅”组织和“里程碑”节点式管理。
二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引导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协同开展科研攻关。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其牵头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三是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落实落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探索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按照研发费用存量和增量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进一步扩大省基础研究计划联合资助范围,并逐步向重大、重点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推广。
四是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机制

聚焦全省重点产业链“链主”“链核”企业,大力培养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采取一次性奖补与日常绩效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发展壮大。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打造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新型研发机构。谢谢!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人们常说,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请问我省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省科技厅副厅长    王晋斌:


感谢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省科技厅将坚持需求拉动、供给驱动双向发力,深化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科技成果制度保障
先后制定并出台《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构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在我省落实落地的政策保障体系。据统计,全省出台专门科技成果转化文件24个,出台配套政策措施30余个,极大调动和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是搭建平台基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成果供需双方搭建信息融通的撮合平台。截至目前累计访问量达150.55万次,累计发布成果供需信息41240项,累计合同成交量3256份,累计合同成交金额369亿元。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实施
围绕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新制定的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继续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的实施。到目前已累计立项496项,财政资金投入约2.49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金约18.68亿元。
四是深化“三项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赋予试点单位成果处置权,破解科研人员“不敢转”难题。建立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制度,为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教师和专职人员设置职称序列,破解科研人员“不会转”难题。允许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入股科技型企业,破解科研人员“没钱转”难题。
五是推动“五元价值”评价,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省科技厅印发了《科技成果多维价值评价工作指引》,重点围绕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改进了科技成果评价的方法和程序,构建了多维价值评价体系,明晰了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为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了工作基础,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在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利益共享、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上下功夫,逐步优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和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将试点范围拓展到全省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科研院所和有科研活动的事业单位,支持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二是探索“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模式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许可双方可约定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许可费。
三是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研发转化。
四是常态化开展产学研用对接活动

依托“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开展校企产学研对接活动。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骞进:


非常感谢省科技厅三位负责同志出席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 源丨山西发布
编 辑丨张  宇
超过15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声 明

       

繁峙快讯公众号所发布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事先取得繁峙县融媒体中心的授权,并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繁峙快讯
主动策划广播、电视、报纸及互联网的新闻宣传工作,组织部署媒体活动;负责新媒体新技术引进、使用、推广,贯彻落实广播、电视、互联网行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宣传事业、媒体运营等工作规范有序;负责做好域内重大新闻事业的采访、报送和媒体发布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