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科普】校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文摘   2024-09-23 17:30   河南  





校园常见传

预防知识宣传



     

近期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又是人群高密集场所,为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降低传染病在校园的传播风险,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温馨提示:









一、水痘

     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1-14岁为高发年龄。水痘传染性强,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临床表现


     ●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

     ● 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

     ● 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 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预防措施


         保持教室、宿舍内外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毛巾,勤晒衣被,多参加户外活动,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
        发现有可疑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向班主任报告。水痘传染性强,患病学生应及早隔离治疗。水痘患者在出疹前的1-2天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都具有传染性,所以要严格把控隔离期。
        做好消毒处理,患病学生离开原居住房间,原居住房间可用0.5%的过氧乙酸或1:400的84消毒液关闭门窗喷雾消毒半小时以上。室内被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过的物品,门把手,家具、地板等可用1:400的84消毒液湿抹。也可利用通风、曝晒、煮沸等方法消毒。
    对一般易感者可进行水痘疫苗的注射, 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严重合并症,病情进展快,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临床表现


     ●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爱卫生

 目前唯一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71灭活疫苗,该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勤洗手

成人也有感染肠道病毒的可能,不过多数为无症状感染。所以在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消毒洗手习惯的同时,也需规范自身行为,在外出后、接触儿童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均需洗手。

  饮食注意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

  居家卫生

 要注意幼儿的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所以勤晒衣被也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

  日常注意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儿童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

   增强免疫力

 在生活上,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要补充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三、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于冬春季,发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患儿发病后1--7天均具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主要症状


     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症状患者,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四、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腮腺及其他腺体的肿大,肿胀以耳垂为中心,以冬春季常见,多发生与儿童。一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


      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数小时或1~2天开始出现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肿胀多在3~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

预防措施


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

保持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要密切观察。


五、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所以称之为“百日咳。

传播途径


    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致病菌可以在人的鼻咽部密集聚集,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病原菌可以通过飞沫迅速传播,孩子吸入带菌的飞沫时就会被感染。该病潜伏期4--21天,平均为7--10天。

主要症状


     在百日咳初期,孩子会出现发热、打喷嚏、流鼻涕并伴有轻微的咳嗽,与普通感冒差不多,但普通感冒一周左右就能治愈,百日咳则持续较久。

    小婴儿的百日咳基本病程是3-4月,年龄较大的孩子病程会短一些,但也至少在1月左右,及时规范治疗可缩短病程。部分大龄儿童和成人不会出现典型痉挛性咳嗽症状。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季节,确诊的患者应立即隔离至病后40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观察至少3周。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对痰液和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打疫苗: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百日咳疫苗的接种程序为3、4、5月龄和18-24月龄各1剂次。


六、麻疹

     麻疹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传播途径

     

人群普遍易感,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到皮疹出现后5天都具传染性,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传播,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


     ● 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主要表现发热、咳嗽、打喷嚏、流涕,眼皮发肿、流泪、怕光,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斑)。

     ● 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

     ● 通常2-3天内皮疹扩散到全身,维持4-7天。
     ● 随后皮疹开始消退,脱屑、留下褐色斑痕,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勤洗手、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勤刷牙勤漱口。
  •         远离传染源:在疾病高发期或流行期,尽量减少儿童到人群密集场所的时间,避免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儿童接触。
  •          做好隔离消毒:当家里有患者时,要及时隔离,患者用过或接触过的餐具、玩具等要做好消毒。
            及时就诊:关注自身健康,一旦出现发热、出疹、腮腺肿大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若确诊为传染病,应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以免传染他人。


七、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种比较常见、会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冬春季节高发。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容易被感染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是像学校食堂、餐馆等人群聚集的公共用餐地,所以,在公用场所用餐最好使用自己的碗筷。

主要症状


     ● 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伴有低热、头痛、乏力及食欲减退。
     ● 粪便为黄色浠水便,患者经常无预兆剧烈呕吐,呕吐物有感染性,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

     ● 诺如病毒潜伏期为24~48小时,病程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可恢复。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吃水果要清洗、削皮,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饮料。

●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保持空气流通。

● 出现呕吐、腹泻等肠胃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切勿送到幼儿园,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三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