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你不必“太用力”

文化   2024-11-05 17:28   北京  

徐:徐小虎(著名中国美术史研究者)
王:王季迁(20世纪最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和创作者之一)



徐:让我们看看另一种不同的笔法,也就是倪瓒独一无二的笔。

王:好!倪瓒的笔墨表现,是简化了北宋的笔法,他最为人知的能力在于创造自己新的面目。他的笔墨极好,基本上不表现太多的变化,而变化只见于他笔的内在和诗意的表达。

徐:是的。能否为我们略述他成长的过程?

王:我个人认为倪瓒的画只有两个时期。最早的作品是克劳福德收藏(Crawford Collection)的《秋林野兴图》,较早期作品有一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绢画《松林亭子》,另一幅在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岸南双树图》,时间相差一年,这些作品中的笔法都是一样的。

元·倪瓒《秋林野兴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倪瓒《松林亭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倪瓒《岸南双树图》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徐:可以请您说明这些笔法吗?

王:可以。这些早期作品显示仍然在董源的影响之下,石头是圆的,有连续不断的弧形轮廓和皴法。到了较后期,他的石头和树渐渐画成方的、有角的。虽然我不十分确定,可是我认为他60岁左右已经以方的形貌而著名,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标准“倪瓒”。


倪瓒《秋林野兴图》(局部)
圆的石头,连续不断的弧形轮廓和皴法
王季迁认为此画好极

倪瓒《松林亭子图》(局部)
圆的石头,连续不断的弧形轮廓和皴法
王季迁认为此画好极

倪瓒《岸南双树图》(局部)
圆的石头,连续不断的弧形轮廓和皴法

王:人们常有疑问,倪瓒的构图这么简单,该怎么辨识他的真迹呢?倪瓒的笔墨特质可以帮助我们,就像鉴别一位优秀歌者的声音一样,我们不需要借由曲调或构图来判断,只要以歌者或画家突出的优美特质来分辨即可。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上海博物馆藏

王:倪瓒的构图也许非常简单,但其内在有某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所以我认为看笔墨是最可靠的方法,至少就鉴定这位大师而言,是不会错的。两个二流歌者的歌声可能被搞混,可是任何冒充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恩里科.卡鲁索(Enrico Caruso,1873-1921)、勒娜特·苔芭尔迪(Renata Tebaldi,1922-2004)或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1926-2010)声音的人,却绝对不会被搞错。

徐:我们可以比较一些作品细部吗?比如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写着“至正壬寅(1362)初秋”的那幅《秋林远山》,和别的真迹做比较。

元·倪瓒(传)《秋林远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首先要说,这里的笔墨完全是扁的,一点趣味也没有,只是扁和呆板。

徐:纸看起来似乎也光亮些,像是您之前提过的高丽纸。

王:纸是光些,不过我不确定是否为高丽纸,看起来像明代晚期或清代的纸,虽然照片看起来也很清楚,可是最要紧的是笔墨。你看所有犄角的第二笔,就是画直笔时用了笔腹的部分,这在笔墨中就造成了扁笔。


徐:力量都漏掉了。

王:失去了所有的趣味。现在我们看构图,画上部远方的石头只是笔画的结合,大的、小的石头堆在一起,说不上有任何实在的结构,只是表面看起来像倪的面目而已,完全没有这位大师内在的逻辑和趣味。

元·倪瓒(传)《幽涧寒松图》故宫博物院藏

王:我们可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小幅山水画《幽涧寒松》细部来看倪的用笔特征。倪云林(即倪瓒)怎么用他的笔呢?看这底下部分和前面例子的上部比较,在石头上的笔画不管在哪里,笔墨总是圆的,你看到了吗?现在再看层次,每一笔画如同盖在另一笔画上,却不会混淆,并且很协调,不就像是二重唱或三重唱,声音并没有被另一个声音遮盖住吗?

《秋林远山图》(上)《幽涧寒松图》(下)

局部对比


小虎注:
“笔墨总是圆的”是指笔墨中平衡的特质,甚至当有尖角转折时也总是以藏着笔尖来画,当向下画时笔的动作也不滑向笔腹。我们看同样一个笔尖在玩并且含有趣味,却不是显露笔腹的部分。

徐: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件传为倪瓒的14开册页《画谱》,其中已显出了画石的技巧。

王:是的,有些人可能将这册页看成倪画,可是我认为它是出于更晚期而且是较差的某人之手。你看到石头周围的用笔了吗?转折显出了尖角和偏锋,笔的动势在线条之外,和1372年那幅《虞山林壑》相比,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中的不同。

右上:《虞山林壑图》、右下:《幽涧寒松图》
左:《画谱·两石各皴法》、局部对比

元·倪瓒《虞山林壑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王:《虞山林壑》之前是我的收藏,现在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有。你看这幅,没有一个角像那张重复的那么多。倪的晚年用一种侧笔,但每一笔画总是圆的,倪瓒的真迹中通常有一种厚重的感觉。

小虎注:
“每一笔画总是圆的”,即每一笔画的力量在线条内部动着,包含了动势,不会漏掉任何力量而引起扁的效果。

徐:以《画谱》册页和《幽涧寒松》小山水的细部相比,您的意思是二者都有尖角,但册页中向水平方向拖的时候笔尖在左侧,所以我们看一条细的水平线,接着是肥而扁的直线形成倒L形的转角,这种转角是扁的,因为画者把笔倒下。但《幽涧寒松》是将笔保持在比较直的位置,绝不是用笔腹画出转角的?

王:你可以那么说,而且册页的画者用了太多不必要的笔画,但你在真迹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不必要的姿态和笔画。倪的石头结构中存在有生机的内在逻辑,册页画者却没有这种信心,你看他甚至没有成功地达到与倪瓒形似,他的画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上:《秋林野兴图》、中:《松林亭子图》
下:《岸南双树图》局部对比

徐:我的问题是关于用笔:效果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在转折的时候笔尖角度的不同吗?一个用笔腹拖,笔的方向和笔尖成直角,而另一个则保持笔尖和线的方向一致。我认为这是用笔的因素而构成圆的或扁的不同效果,并非因个人在运用您所说的正锋或侧锋,比较注重笔尖和动势稳妥地处于线条之中。

王:你可以那样说,有些人一生中可以练出好的用笔,却还是无法达到好的笔墨。倪瓒的伟大特质就是看起来简单而自然,那是他的天赋,是别人无论怎么学都达不到的。我可以说倪的笔墨比吴仲圭(即吴镇)要难学得多,因为倪的笔墨是如此的松软,但同时又刚强有力。

徐:您不讨论转折了吗?转折时笔的方向?

王:册页的画者根本没有转。我们可以用笔腹,可是你不能把它显露出来,倪瓒也用笔腹画,可是你看不出。如果倪有败笔,他会用第二笔来调整全体的效果,他表现侧笔是有目的的,对他来说,全部都只是用笔轻重的问题。

徐:好,现在我们稍离主题,转向他的追随者。有些人被您的话迷惑,因为您喜欢倪瓒更甚于沈周画的倪体,他们认为沈周的倪体画看来十分的优雅和轻松,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沈周著名作品《策杖图》,您为什么说沈周远不如倪呢?

小虎注:
现在看来,从结构、形态、笔墨行为三个方面检验,《策秋图》的制作年代都指向16世纪下半叶嘉靖朝末期至万历朝中期。

明·沈周《策杖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沈周式的“倪瓒”是以倪的用笔为基础,可是倪的笔是软中有刚,而沈石田(即沈周)的本性比倪瓒刚得多。沈石田当时非常喜欢倪云林(即倪瓒),并且很仔细地学他,虽然构图不是,但用笔的原则却完全以倪为基础。在很小的细节上,如石头的结构,也学倪瓒学得非常相近,不同处大多在笔墨中的刚硬。

这就是我要说的,倪瓒的笔墨不可能有人能比得上,不论是多么诚恳的艺术家,甚至像沈周这样头等的艺术家也是。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天生的禀赋,在刚的这方面沈周比倪瓒表现了更多力量并且过了头,失去倪内在安静的趣味。你看沈周的笔画常是细而断的,倪瓒的却是又长又韧,像根橡皮筋似的。说得夸张一点,我们可以说一个像木头,另一个像皮革。

徐:我知道您不是在描述形状、线条的外貌,而是在说它们内在的特质。就沈周《策杖图》顶端和倪瓒《容膝斋图》局部而言,倪的作品中转折处的角比较尖,而沈周则趋向弧线成为较圆的石头,因此人们也许会说沈周的线看起来较软。但是我们谈的是笔和纸接触时手腕的力量,找出画家用笔时身体上的特性,运笔时肌肉是否拉紧作出较硬的性质,而不在乎形状。

王:是的。沈周虽然画和倪瓒同样软的石头,可是每次画出的都是较硬的线条。

上:《策杖图》、下:《容膝斋图》局部对比

徐:我们能更深入讨论吗?硬或刚的原因是否和笔在纸上运行速度有关?是一种碰撞?是因为较重的手腕压力和较快的运笔?

王:不,一个人可以画得快或慢,这就是学不到的用笔。倪云林(即倪瓒)的笔墨显得很不费力,但力量含于其中、隐藏在笔墨里,沈周的力量却都露出来了。

徐:您能说明如何露出力量吗?

王:那很容易,暴露是很容易的。

徐:好!那该怎么做?

王:用笔时比较使劲。

徐:就像打太极拳和拳击所用的力量不同,一个是含蓄的,一个是把力量暴露出来吗?

王:不,因为太极是基于一种负的力量······

徐:那么是和压力有关吗?若以铅笔那样的硬笔代替毛笔,沈周的线条会在纸上留下凹痕,而倪瓒只会留下不太明显的线条?

王:嗯,不只是压力。倪瓒以为这样的压力就够了,沈周却认为只用这么点力量不可能留下什么,如果他画得较轻,他的笔墨就会变糟了,这和他们的个性有关。你想的只是画家用笔时肉体所运作的力气或力道,这是不正确的看法,沈周用的劲道未必比倪瓒来的大,只是表现的“形式”看起来较重。沈周用他的粗笔也不会把纸划破,但他不管用笔多么轻,画出的线条、笔画、点的形状都会显得粗而大。

徐:噢!我完全误解了!请您再一次解释“笔力的形式”。

王:嗯,由角、秃、尖和直可见。比如说话,同样的反对意见,可以用暴露的说法:“这是明显的错误”,或含蓄的方式:“这可能是错的,好像有点比不上那个。”你明白了吗?这和大声或小声没有关系,而与用什么方式来说有关。

徐:我可以从笔墨的外貌或形式看出倪瓒比沈周更雅、更润,但我们是否能从一种技巧、一种技术来看呢?

王:这与肉体的力气或力道无关。例如,文徵明的书法是硬的,黄庭坚的是软的,可是这并非指文徵明比黄庭坚的手腕或手臂更用力,或是文氏在写字时要用更多的压力或力道。我们谈的只和形状的硬或软有关。

徐:喔!我一直在想这会不会和笔尖上毛的性质、纸的性质有关······

王:是的,这些也有关系!它们可以做出最后的效果。可是你看同样的石头,假如你用凿子把它凿得满是突出的尖角,它看起来就硬且脆,如果你将它磨成光滑而圆润的样子,它就显得较软、较有弹力,可是它自始至终是同样的石头,内部的硬度和重量相同。




徐:我们可以再回到手腕动作吗?您能谈谈什么样的手腕运力能做出什么样子的笔墨吗?

王:我们回到歌唱吧!原则是相同的,当声音或线条继续,平滑而没有突然的停顿时,它就显得较软、较有弹力。声音若是“沙一沙一沙”没有内在的控制,就会显得刺耳。沈周可轻可重,可是两者之间没有一种温和的连续性,有一些小停顿。

徐:您说它和笔触的压力无关,那么和速度呢?

王:也和速度无关。

徐:我明白了······和施在纸上的压力无关,和笔画在纸上运行的速度也无关,而和画家如何处理线条本身有关!

王:是的,和线条的处理有关,和个性有关······是学不来的!

徐:多令人沮丧啊!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王:有一部分可以学,可是绝不是本质。沈周努力地学倪瓒,也学得很像,但是没有得到倪瓒的个性,得不到他笔墨的特质。比如这个假造倪云林的画者,他在石头的表现上完全是刺目的、呆板的、暴露的,这绝对是坏的,他的画比沈周更刺目,构图就更不用说了。沈周是明代最好的画家之一,并且有最高雅的精神。

徐:这一课很不得了。
摘自《画语录》上海三联书店,2022

   往期导读   


大师名篇|张瑞图 行草《杜甫饮中八仙歌》

松散的抄经小楷,娴雅极了

石鲁:画国画的要越画越像国画

沈周:风趣人生

画家笔下巴山蜀水浓郁的生活气息

80位现代书法家作品,谁入您法眼?

徐渭之后,他的大写意花鸟开一新境

朱良志 | 不入四时之节

他无门无派、无师承、无学历,纯粹一个勤奋的天才

  

点击浏览





合作 | 微信:zdazhuo 

坦腹斋
欢迎您-------全中国的文人雅士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