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正统观:只知有汉,即便是蜀汉,也不愿意提及西晋更替的魏朝

文摘   2024-12-02 18:16   黑龙江  

东晋与西晋虽然都是司马氏建立的“晋”,但两晋似乎对晋的历史根源认同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究竟是晋朝的正统来自于哪里?

西晋毫无疑问则把魏朝作为正统,西晋的皇位来自于曹魏皇帝的禅让,属于合法合理的从魏朝继承正统地位。东晋则似乎忘记了有魏存在,直接从汉过渡到晋。他们把蜀汉上升到比曹魏更高的地位。

东晋时期撰写的一本史书叫《汉晋春秋》,专门记述东汉、三国到西晋灭亡这段的历史,他的记述和历代史书记述有很大区别,他们以蜀汉为正统,但却把三国中最强最被认可的正统曹魏作为“篡逆”来对待。这就出现了最奇葩的情况:偏居一方的蜀汉成为了正统,处于中原拥有绝对实力的曹魏,则被定义为不是法理的存在。

《汉晋春秋》让汉朝和晋朝“无缝衔接”,虽然《汉晋春秋》不是后世确立的二十四史,但是能够流传下来,足见其影响力,也说明在当时是有一定认可的,更反映了南渡士大夫的态度。说通俗点,这些人要给东晋找一个正统和偏安的理由。

西晋尊曹魏为正朔,这是非常正常的。司马炎的皇位来自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的“禅让”,曹魏皇位则是来自于汉献帝刘协的“禅让”。禅让其实都是假的,谁会愿意放弃天下之尊的位置呢?只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禅让虽然不真实,但是符合法理,也就是说在手续上合理。

换句话说,过去的皇帝做了很多代了,不合法也是合法的了,不合理也是合理的了。只要前朝的皇帝和后来的皇帝履行个禅位手续,谋朝篡位都是合法的了。过程都是虚的,只有结果是实。不断推辞的篡位者都是在演戏,他要是不想做皇帝,不会有臣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撺掇,有人有心,才有人敢做,所以禅让就是为了效仿上古贤德的君主,采取的平和权力移交的方式。唯一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流血。

八王之乱,使得司马家几代人的努力付诸东流,关外各族入关,晋朝失去了队广大北方地区的统治,只能偏居在南方。虽然后来的晋被普通的国要大,但也已经失去了在中原地区的正统地位,成为了不伦不类的存在。八王之乱后的晋朝,已经不是当初司马懿子孙三代稳固下来的天下。偷来的天下,被自己的子孙给败光了一半,这其实也挺讽刺的。还有一部分皇族和贵族南渡,和南方的地主阶层结合在一起,恢复了晋朝,就是东晋。东晋和西晋皇帝的血缘关系要到司马懿这,其实联系已经不算多了,但还算是晋朝。

东晋属于承继于西晋,姑且不考虑司马睿出身的传闻,东晋肯定是要确立西晋的正统位置,但是必须要确保自己存在合理。东晋要找一找历史上和谁最像,其实应该是蜀汉,他们是想成为东汉的,可惜差距太大。东晋不能公开尊蜀汉,尊蜀汉,意味着曹魏得位不正,则西晋得位不正,西晋都不正了,东晋算什么呢?因此,蜀汉被尊崇,仅限于士大夫阶层,东晋小朝廷还不敢这样做。

中国历史上类似于东晋这样的情况很多,只要能够称皇帝的,都不太可能尊别人为正统,把自己算做一个割据势力,当然赵构既可以当宋朝的皇帝,也可以做金朝的臣子。除了赵构,再弱的皇帝,也要为自己坐天下找理由,没有正统,意味着龙椅做的不实在,别人不信服。

同样,那些士大夫也是有自尊心的,主子得位不正,自己的身份也不合适。没有人说,我是某某伪朝廷的臣子,这不符合读书人的清高。明知道,自己效力的是偏安的小朝廷,也有找个理由说自己是正统。

没有了魏朝,就失去了晋朝存在的正统。晋朝是汉朝禅让的或者是蜀汉禅让的?都不是,晋朝和汉朝就没有直接联系,蜀汉是被曹魏灭掉的,而后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才接受曹魏皇帝曹奂的禅让,建立晋朝。没有曹魏,晋朝从哪里来的呢?

东晋再怎么掩盖偏安的事实,再怎么树立正统地位,也不是正统。一句话,凭实力说话,弹丸之地,再说自己是正统正根,也没有人信,地盘小、人口少、实力弱,谁认你是正统呀,何为正统,实力就是正统,实力就是地位。

梦沉古道
爱家、爱国、爱己、爱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