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取名“苏轼”,命名者回应争议

民生   2025-02-13 18:30   黑龙江  


2月12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在其官微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其中,“苏轼无爪蜉”成为名单上的第一个新物种。


图片

图片


据该文介绍,元丰五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千年的缘分,该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评委会认为:“苏轼无爪蜉的发现,不仅在昆虫学上有着重要意义,也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一大河所蕴含的宝藏。”


图片

图为苏轼无爪蜉成虫。


随着“苏轼无爪蜉”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友们开始争论以“苏轼”命名是否合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封面新闻消息,苏轼无爪蜉的命名也引起了苏学专家的讨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表示,叫“苏蜉”可能更好一些。还有网友表示“东坡蜉”“赤壁蜉”等名字可能会更好一些。


根据公布的资料,苏轼无爪蜉的发表人为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郑徐弘毅,发现地点为长江北段(湖南省、湖北省)。


“认识它们、给它们名字只是微不足道的第一小步,对于它们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比起它们本身,名字其实不咋重要。”郑徐弘毅说,“这个物种因为它的名字被大家知道,我觉得说不定是好事,我们可以更快推进对这个物种的了解。”


对于网友们的讨论,郑徐弘毅表示,“因为是用苏轼命名的,读起来又有点奇怪拗口,很多人调侃、喜欢或者不喜欢,肯定都是必然的。做生物分类学工作,或者相关的宏观生物学研究的朋友们,肯定都很理解。很多圈外的朋友们会感到困惑,可能一部分是因为不太了解物种命名的习惯。最常见的物种命名方式就是以发现地点、物种特征,以及人名命名。以人名命名的话,一般就是以做过重大贡献的前辈、给作者或研究帮助很大的亲友,或者新物种的采集者命名,算是一种‘致敬’。”


图片


郑徐弘毅还称,自己应该更像是分类学工作者、昆虫爱好者,而非起名专家。“起名经常是很随意的工作,合规合理就好了,大家把多数的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


“苏东坡先生算是我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之一。”郑徐弘毅说,“虽然苏轼以文学和政治闻名,但在诸多的天赋之中,‘乐观’‘纯粹’好像才是他最大的闪光点,不仅塑造了他的文学风格,更让他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人生。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两个天赋的重要性应该也是相似的。”


来   源:中国青年报、封面新闻、网友评论等

向原创致敬,如侵权请联系我们

责   编:王梦雅

审   核:宋毅君

统   筹:庞海江

监   制:李红友 

商务合作:15204673747、15776656604

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

龙视新闻在线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法治频道旗下新媒体品牌,黑龙江省新媒体名专栏。着力打造全天伴随式直播平台,主打栏目《新闻法治在线》,提供时政、法治、社会、财经、文体、突发事件等新闻信息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民生服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