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近日,青阳县人民法院巧用“六尺巷”精神成功调解了一起因侵占土地使用权引发的占有排除妨碍纠纷,成就了一段“六尺巷”佳话。
据悉,某科技公司与某商贸公司系相邻关系,某商贸公司的法人代表叶某曾为某科技公司的隐名股东,双方关系甚是融洽,后商贸公司因业务拓展需要,在邻接某科技公司区域的土地上建房。2021年6月,县不动产中心出具的“某科技公司西北侧现状图”显示,某商贸公司的部分房屋违建在某科技公司的宗地界内,双方为此发生争议,某科技公司认为某商贸公司非法侵占其公司土地使用权,商贸公司则认为当时建房借地是经某科技公司的同意,双方多次协商未果,案件经一审、二审、再审后发回重审。
重审期间,承办法官仔细阅卷后认识到该案如简单判决,势必会增加双方矛盾,引发一系列信访。为准确查明事实,及时化解双方矛盾,承办法官积极和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联系,双方均同意庭下调解并延期开庭。后承办法官遂组织双方进行了两次现场勘察,三次面对面调解,并多次和当事人进行电话沟通。
承办人员现场勘察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把法言法语转化成更加生活的语言,提出远亲不如近邻的观点,引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故事进行劝说,在承办法官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下,双方当事人均同意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方法调解争议,同时,积极和土地抵押权人县农村商业银行主管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协调,帮助解决土地转让中的相应问题,最终双方达成调解,某商贸公司支付侵占某科技公司土地期间的房租及其他损失,某科技公司同意将相邻部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某商贸公司。
至此纠纷得以圆满化解,两家企业冰释前嫌、重修旧好,演绎了一段“六尺巷”佳话。
本案纠纷的成功化解系青阳县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六尺巷”精神的生动写照,传递了和谐共处、以和为贵的良好风尚,在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情况下,青阳县人民法院将持续完善调解举措,创新多元化解矛盾新机制,深入推行“六尺巷工作法”,为当事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用心解民忧,用情聚民心,构建调解工作新格局。
“ 90后乡村CEO”、“跨界”新农人、不定期居住的“新村民”、乡镇“青”力量……逐梦山林沃野13年,王建凯被赋予了诸多标签,那是他年复一年辛勤耕耘的印迹,而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王建凯并非池州人,老家在铜陵,定居在合肥,却将事业重心放在青阳县酉华镇、木镇镇。11月4日一早,记者怀揣着对这位“新农人”的好奇,踏上了寻访王建凯的路,去探寻他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田园梦背后的酸甜苦辣。
时针指向11点,脚步声从门口传来,刚从外赶回的王建凯连连说着抱歉。屋外停着他那辆黑色SUV,长途跋涉让车身布满灰尘和泥浆。
近一小时的等待是值得的。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身着一件黑色线衫外搭配白色针织开衫,干练十足,俨然一副白领精英的模样;另一个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奔波、学习是生活常态,用尽气力想要扎根农业,将满腔热情洒满乡村沃土。
“其实……一开始是我父亲喜欢……”王建凯略显局促地挠了挠头。
2012年,王建凯跟随父亲来到青阳县酉华镇,首次接触“农耕”,觉得又累又苦,让他产生了排斥和抵触心理。
“后来我渐渐体会到种地的意义,那是一种回归本真的快乐。”从农业“门外汉”开始,王建凯一点点摸索,并虚心向农技专家和当地种田能手请教,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村民的淳朴热心也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故事,就从这里发生了转折。2015年,年事渐高的父亲不再适宜操劳繁重的农事,是否接下担子?“我们和当地农户签订了长期合同,承包了2800亩农田,当时已经连续多年亏损,累计近千万元。”高额债务令王建凯陷入苦闷,而若他选择放弃,千余亩良田又将面临抛荒风险。
“绝对不能让信任我们的村民失望!”几番思虑过后,王建凯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彼时的他深知,当务之急是加速扭亏为盈。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全省首届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系统学习如何开展乡村农业产业管理、经营服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不少同行好友,知识眼界得到同步提升。
“现代农业就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学成归来,王建凯意识到问题根源所在,当即聘请新的管理团队,同时采用“以销定产”“分级管理”“优育优选”等模式,实现从播种到收割机械化、科学化耕作,接手当年便顺利扭转亏损局面,2023年企业净利润达70万元。而他自己,更是成为当地“新农人”代表,先后荣获木镇镇农村致富带头人、省级青年农场主、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
“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热爱。”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建凯与“新农人”的身份愈发契合,他也成为了当地的“新村民”。
九华黄精产业是他开辟的又一块农业“版图”。2016年,从农田事务中抽出身的王建凯,将目光投向多年前父亲在木镇镇承包的2000余亩山林上。
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价值?“待在青阳多年,常听村民们提及九华黄精,当时不明就里,渐渐发现全是机遇。”瞄准林下经济发展,王建凯果断将千余亩山林全部种上黄精,并迅速与当地的老种植户打成一片,共同研究种植之道。
谈话间,王建凯为记者续上一杯热腾腾的黄精茶,入口甘甜柔和。“多亏我提前做了预案,不然这么好的黄精茶当初就得糟蹋了。”他突然的感慨让我忍不住追问,这才得知当初种植水稻时发生过的一段小插曲。事业刚起步那年,由于遭遇连续降水,收回来的稻谷因为没有烘干设备及仓储基地,导致没有卖上好价格,让王建凯损失不小。
“痛定思痛,在黄精成熟期间,我提前两年建设粗加工基地,用于制干工艺,让它方便保存、运输。”王建凯将水稻种植的成功经验运用到黄精种植中,也让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发展规划——深耕二产、推动三产、带动一产。
目前,王建凯成立的青阳县华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九华黄精种植、繁育与加工,加工厂占地约30亩,建有加工车间2100平方米、晒场10000平方米、阳光房1500平方米、冻库约500平方米,还有多套烘干以及蒸煮设施,2023年实现经营收入7000万元。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这是王建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眼中,万事皆有解决之道,亦不可拘泥于一事。
他的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同是“90后”的谢明杰深有感触。5年前,通过朋友介绍,谢明杰与王建凯相识,看着比自己还要小一岁的王建凯“扬言”要扎根农业,他心存怀疑。“当时我正好有回乡发展的打算,就想着先接触接触,深入了解后发现他非常热爱这份事业,慢慢就有了信任感。”年轻肯干、有头脑有毅力,王建凯同样看中了谢明杰的优秀品质,决定邀请他加入团队。
很快,一个充满朝气的创业团队初具雏形。“后面几年,我通过各种渠道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让‘一群人干一件事’成为现实。”从合肥到安庆再到池州,王建凯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却做着同一个“田园梦”。
近年来,他先后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4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现在工作轻松稳定,收入高于过去,家门口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我觉得很满足。”村民章来娣一边清理黄精一边说。
夕阳西下,王建凯望着建设中的二期项目,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今后要瞄准高端,推动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在“新农人”的道路上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池州日报
声明 | 部分文字图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