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峨边】故纸堆里写芳华

政务   2024-12-07 16:01   四川  


       今年是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峨边文联组织本土作家,对全县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进行了集中采写。通过访谈的方式,讲述峨边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的人生故事,反映四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生动再现峨边的发展历程,热情讴歌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峨边的热爱之情、对党的感恩之心。峨边在线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故纸堆里写芳华

 程燕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古风流人物的辉煌与沧桑均被史书档案一一铭记,构筑了后人敬仰的历史丰碑。五千年中华文明洗礼浸润,典籍档案作为时间的守护者,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探索历史脉络、理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难以估量。峨边彝族自治县档案馆的前任馆长饶德宣先生在一间幽静茶室,以平和而深沉的语调,徐徐讲述档案工作的深远意义与重大责任。


一颗丹心报中华


 饶德宣馆长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失去双亲庇护,依靠着亲戚、 老师以及村支书等好心人的帮助接济,得以艰难地完成学业。那段日子充满艰辛与不易,他时常需要利用周末去山上捡柴火、摘桐籽去乡场上卖,甚至还在大堡横山营林处的工地上像大人一样背砖挣工钱。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为国效力的决心。1976 年,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军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重机枪手。在部队里,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信念,迅速成长为机枪班的班长,并在次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谈及军旅生涯中的光辉时刻,饶馆长特别提到,他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作为尖刀班的班长深入一线作战,他忘不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穿插作战。当时,他所在的六连被越军的高射机枪火力封锁在了一片纵深不超过三十米的条形开阔地带,形势危急。关键时刻,连长将反击的重任交给了他们班。面对敌人严密地监视和猛烈的火力,饶馆长毫不犹豫地带头冲了出去,用蛇形跑动的方式试图突破封锁线。然而,不幸的是,他被敌军狙击手击中手臂,鲜血瞬间染红了战衣。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成功夺取了敌军高地,才被担架队紧急送下火线。


那场战斗后,由于伤口感染,饶馆长经历了长时间的昏迷和多次转院治疗。最终,他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手臂里却永远留下了一块弹片,成为那段烽火岁月的永久纪念。当他谈及此事时,轻轻抬起留存弹片的手臂,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光辉过往。


 老英雄饶德宣于1980 年从部队光荣退役,同年 4 月便以优异成绩迈入了公务员行列。一开始,他被分配到峨边大堡区工作,经过数年的扎根实践, 饶德宣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随后其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调至县政府秘书科,负责文秘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自我,他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 不仅参加了省委党校的深造,还通过四川电大的函授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与专业素养。


满腔热血谱华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鞭策,更是对历史记录价值的深刻洞 察——它不仅是国家兴衰的见证者,也是个人得失的反思镜,对于指导现实、启迪未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7年,饶德宣调任峨边档案馆副馆长,开始自己十余年的档案工作。十余年的工作记忆中闪烁着无数精彩的瞬间,但一次省档案局的培训经历, 如同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饶馆长前行的道路。2000年初秋,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踏入四川省档案局的大门,接受了一场为期近一个月的专业洗礼。在这次专业培训中,授课的权威专家曾严肃地告诫档案工作者:“档案,作为不可 再生资源,是历史与文化的唯一载体,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珍稀记录。它们记录着民族的记忆,承载着文明的薪火,一旦失去,便是永恒的遗憾。”这番话醍醐灌顶,深深地触动了饶馆长的心弦。他坦言,在此之前, 自己虽身处档案工作领域,但也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它们不过是些“故纸堆”罢了。但此刻,专家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洗净了他心中的尘埃,让他恍然大悟:档案工作承担着守护国家记忆、传承文化命脉的神圣使命。


       当饶德宣正式踏入档案馆的大门之时,老旧的档案馆让他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1959 年建造的老档案馆在他上任时已是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房顶多处漏雨,窗棂残破、鼠患频现,办公条件极为简陋,两间狭窄的办公室勉强容纳了馆长与所有工作人员。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县地方志办公室的九名工作人员又合并进来,让本就拥挤的空间雪上加霜,最终他们不得不将库房也作为办公场所。


      谈及那段时光,饶馆长神色凝重:“硬件设施的简陋尚可克服,但人心涣散、缺乏工作动力才是最大的挑战。大部分工作人员因为缺乏正确的领导, 导致工作失去了方向,找不到方法。”饶馆长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他深知,改变现状刻不容缓,无数个夜晚,他辗转反侧,冥思苦想,寻求工作的突破口。那段日子,饶馆长全身心投入到优化档案馆的工作中,他经过调查研究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是与党员谈心谈话,要求他们转变思想,发挥带头作用;其次是召集档案馆工作人员发挥主人翁意识,集思广益想对策, 在职工大会上向全体职工阐述“有为才有位”的理念,激发大家的工作动力;最后是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改善办公条件。经过无数个身心俱疲的日夜,饶馆长终于看到档案馆逐渐焕发生机。


       在一次内部巡查清点中,峨边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无意中从准备废弃的一捆史料中发现一张年代久远、色泽泛黄的宣纸。它有一张小方桌桌面大小, 左上角依稀可见有一个“化”字,字迹古朴而有力。经过省档案馆的专家鉴定,确认这是一张明朝成化年间的荒山买卖契约。立约人为金口河归化乡 (今永和镇)人(彝族,卖方),另一方则是王大老爷(汉族,买方),这就从历史事实层面否定了当地长久以来流传甚广的“大渡河以北无彝族居住” 的片面观念,为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资料。为此,饶馆长还专门写了一篇《契约与彝族文化》的短文,发表在某学术期刊上,受到多方关注。如今,这张宣纸已成为峨边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承载着峨边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谈及退休生活,饶馆长表示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但他依然闲不下来。为了心中那些未解之谜和对历史的热爱,他拒绝了部分事业单位的高薪聘 请,全身心投入到峨边民间历史文化档案的发掘与抢救工作中。退休十多年来,他不分春夏秋冬,身背行囊,带上笔记本和干粮,很多时候还需要带上弯刀,在荆棘丛生之处开路。他的爱人担心他的安危,大多数时间陪伴采 访。他们夫妇走村串户,甚至有时深入偏远的彝家山寨,足迹遍布周边沙湾、金口河、沐川等地,远的到达汉源、雅安等地。他还采访了一百多位八 十岁以上老人,只为搜寻峨边千百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轨迹,挖掘红色文化档案等资源。


      饶德宣,这位执着的峨边档案事业探索者,对档案文物及其价值的求证之旅宛如星星之火。在无数个日夜里,他不仅是一位勤勉的耕耘者,更是一 位文化的拾穗人,利用每一分闲暇,穿梭于峨边的青山绿水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血凝聚文字,撰写了两百篇人物传记、地名考证与民间传说。其 中,《皇木进京》《险象环生官斗山》《深山客栈杨店子》《铜河儿女传》等随笔杂文,以及《凤凰寨》《羊子岩》《玉屏庄》等地名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作品,如同穿越时空的明镜,映射出峨边地域的独特魅力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绚丽多彩新画卷


2005 年,在领导的重视与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峨边彝族自治县国家综合档案馆迎来了新生。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共计一百余万元,用于档案馆的重修与扩建,新的档案馆建筑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不仅办公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各类现代化设备也一应俱全,包括档案柜、密集架、电脑、扫描仪、服务器、消毒柜、防磁柜、除湿机等,以及完善的防盗与消防设施。2006年年底竣工后,省档案馆的领导与专家多次莅临视察,对峨边彝族自治县国家综合档案馆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全省县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功能最全的国家综合档案馆。


 2019 年,峨边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在峨边人民的热切期盼中正式竣工, 这成了饶馆长档案情怀的又一高光时刻。此前,他毅然将自己多年精心收集、价值不菲的乐西(乐山—西昌)抗战公路档案资料和实物慷慨捐赠此馆,这一善举不仅是对其个人收藏经历的一次超越,更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深情拥抱与传承。价值三万多元的收藏,在饶馆长眼中,远不及这些档案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文化价值,它们如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后人得以触摸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先辈的英勇与牺牲精神。


饶馆长的这一行动,不仅彰显了他对档案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无私奉献, 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档案保护、文化传承的广泛共鸣与积极参与。在如同饶 馆长一般的无数档案人的引领下,峨边的档案事业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欣欣向荣的景象。



来源: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峨边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程燕杰
一审 :王维
二审:吴映辉
三审:贾首健

峨边在线
讲述峨边好故事 传递峨边好声音 弘扬峨边正能量 展示峨边好生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7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