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她肩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始终奋战在新闻第一线,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神圣的新闻事业中,疫情防控战场、脱贫攻坚战场、重大活动现场,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积极践行“四力”,足迹踏遍丹寨的山山水水,用心用情讲好“丹寨故事”。
用脚步丈量土地
用实干创造“三多”
十年磨一剑。十年,她经历了第一次采访、第一次策划、第一次上央视、第一次上省台、第一次拿奖。十年,她参与了抗旱、抗洪、疫情等突发性新闻报道,主笔过各时期的重大会议、重大主题、公益活动的报道,深入过农村、城市、工厂、矿山等地。在她看来,每一次采访都是心灵的洗礼和成长,她倍感珍惜。
丹寨县7个乡镇122个村(居),参加工作第一年她跑了个遍。期间创造了三个“多”。生产力“最多”,她创造了一个月做52条新闻的记录。上片率“最多”。一个月最高记录黔东南新闻联播上稿28条、贵州新闻联播8条、贵州日报7条、央视3条。车辆公里数“最多”。她既是文字记者,也是一名女司机,每年车辆行驶里程超过2万多公里。没有“勤”就没有“劳”,她用双脚,跑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鲜活新闻作品。
打造宣传队伍
外宣收获颇丰
踏上新征程,老兵再出发。2021年5月,张燕走上管理岗位,她将所有的精力,用在了团队打造和新闻策划上。每周召开新闻策划会,安排新一周的重点选题,对记者的采访安排、文稿结构、采访任务、稿件审改细节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十年里,丹寨与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央视贵州总站、贵州日报、贵州新闻联播、百姓关注等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通联关系。以赛跑精神“抢”媒体约稿订单、以团队精神“创”新闻报道精品、以敏锐精神“嗅”重点热点线索、以主动精神“联”主流媒体资源,她探索出来的对外宣传“丹寨经验”,为发稿量始终稳居全省县级媒体“第一方阵”作出贡献。
2021年以来,张燕负责的丹寨县融媒体中心采访部,在全网总稿件发布量18052条次。其中,国家级主流媒体6200条次,省级10074条次,州级1778条次。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贵州日报、贵州新闻联播等稿件采用率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县发稿量达11000多条次,其中,国家级800余条次。2023年度新闻评奖中,丹寨获得了一个省级二等奖,一个州级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她的作品和个人先后获得“贵州新闻奖”“黔东南州新闻宣传先进工作者”“黔东南州优秀巾帼女性”等30多个奖项和荣誉。
紧跟新媒体时代步伐
创新和坚守齐头并进
这十年,媒体深度融合。一支笔一台相机,已经不足以支撑新闻的多样性呈现。她深知,记者,必须以多样化的方式,记录时代发展。
一直以来,她喜欢向山里跑、农村跑。丹寨非遗、乡村旅游、群众的笑脸、百姓的故事,全部装在了她的笔头和镜头里。今年4月,她在丹寨县龙泉镇展良村打鼓井喊泉的短视频在全网播放量达到了400多万,“五一”期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一探究竟,该景区旅游接待人数超过5万人次。“五一”前夕,她剪辑杜鹃花视频,总播放量达到了50万次。2023年8月,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走进丹寨,张燕在征得栏目组的同意下,以第三视角、路人甲的角度,拍摄了4条短视频,总浏览量达到了500万次。
为了适应媒体发展,她严格要求自己与采访部同仁,转变传统媒体思维,增强新媒体产品意识,熟悉相机功能、学习新闻摄影知识、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教程、练习出镜直播,不断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本领,在新闻采访中既要注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又要兼顾新兴媒体快速、互动、多元等特点,创作视频新闻、图文报道、短视频等以声、像、图、文多元融合的媒体作品,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新闻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宣传,为丹寨发声。
脚底有泥、心中有民、眼中有光,是记者这个职业的奋进与坚守,也是张燕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共青团丹寨县委
编辑:吴婷婷
二审:王贵学
三审:石开恒
终审:王 勇
免责声明:
一、任何通过云上丹寨微信公众号页面或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由内容提供者负责,云上丹寨微信公众号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二、云上丹寨微信公众号有包含转载转发、第三者张贴之内容,该等内容并不反映云上丹寨微信公众号之意见及观点;
三、云上丹寨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任何消息和评论仅供读者参考,如发现稿件侵权,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客户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