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摄影报》郑建文:24年用镜头“讲“云和梯田的故事
文摘
2024-12-15 10:37
浙江
在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的崇山峻岭间,隐藏着一处被时间雕琢的奇迹——云和梯田。在这里,万亩梯田、日出云海、壮美山川、浩瀚星空、高山茶园、古村石道,自然景观与当地人文交织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而将这里的美景传播出去的起点,竟源自一张照片。 云和梯田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总面积 8.02 平方公里,是华东最大的梯田群。改革开放后,云和梯田依旧是作为当地农民世代耕作的土地,继续承载着 岁月的沧桑变化与百姓的勤劳耕耘,与那些未被发掘的自然人文景观一样,鲜为人知。直到2001年6月的一个雨后清晨。那天的凌晨3时,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摄影家郑建文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已经踏上了前往云和梯田的路。山路虽险,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落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时,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彼时,正站在一个不起眼山坡上的郑建文,用镜头捕捉到了这一震撼人心的景象,《云海梯田伴日升》由此而来。这幅作品不仅定格了云和梯田那如诗如画的瞬间,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随着照片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等主流媒体上刊发,云和梯田的名字如同一股清风,迅速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夜之间,云和梯田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向往之地。《云海梯田伴日升》2001年6月 郑建文摄
当地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开始着手规划云和梯田的旅游开发。他们深知,保护与开发并重,才能让这片珍贵的自然资源得以永续。于是,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只为保留梯田原始风貌的同时,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和梯田所在地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蜕变为国家5A级风景游览区。这里的四季各有千秋,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常年吸引着不同需求的游客前来探访。 今年国庆假期,云和梯田再迎旅游高峰。据统计,这个假期共接待游客 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郑建文的《云海梯田伴日升》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自然与人文、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成就了云和梯田的辉煌图景。在云和梯田的带动下,周边地区也开始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新路径。他们借鉴云和梯田的经验,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这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掌握,它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兴趣与激情。”每每回忆起幼时与父亲共度的周末,一台二手红梅折叠 120 相机带来的新奇,以及后来自己拥有的第一台相机(海鸥 DF—1)所带来的乐趣,郑建文总是感叹不已。摄影家郑建文近照
郑建文是土生土长的云和人。幼年时期,每逢周末,他的父亲总会拿着一台二手红梅相机带他去“探险”。他们穿梭在乡村的田野间,父亲专注地按快门,而小小的郑建文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胶卷。回到家后,他每每都要跟着父亲洗照片。看着藏在相纸上的影像逐渐显现直到清晰,那份惊奇与喜悦至今仍深深烙印在郑建文的脑海中。他说:“那一刻,我仿佛窥见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可以通过镜头讲述故事、传达情感的世界。于是,摄影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 1987年,郑建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鸥DF-1相机。在那个年代,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相机还是奢侈品。但郑建文在母亲的支持与鼓励下,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从那时起,每逢周末,背着相机去郊外田野游荡的人换成了郑建文。从风景到人物,从日出到日落,他用镜头记录着自己眼中的世界和生活里的故事。然而,如何才能拍出有灵魂的作品成了摆在迷茫的郑建文面前的一道坎。“摄影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探索的旅程,我也曾在面对镜头前的世界时感到无所适从。但正是这些困难,成了我不断学习的动力。”于是,郑建文选择通过阅读、交流、实践,不断汲取艺术的养分,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1987年,我订了刚创刊不久的中国摄影报的前身摄影报,那时候的摄影报是每周一张8开的小报。我阅读尤为认真,生怕遗漏报纸上的任何内容。当我看到摄影报刊登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的招生广告时,心情尤为激动,立刻报了名。”郑建文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习了一年,为自己从“野路子”成长为“科班生”,找到了正确的路径。他始终相信,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跳出既定的框架,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 《畲族老人》是郑建文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三期学习后拍摄的第一幅作品。“记得那是1988年秋收时节的一天,我还是像往常一样背着心爱的海鸥DF-1在城郊游荡,寻找拍摄目标。一位畲族老人映入我的眼帘,畲族古朴的服饰和那慈祥的面孔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便和她聊起了家常,并给她拍摄了一张肖像照。这幅《畲族老人》先后发表在丽水日报、浙江日报和中国摄影报等专业刊物上,坚定了我走摄影道路的决心。” 自2001年起,郑建文又踏上了用镜头记录云和梯田的征程。也是在那一年,他的《云海梯田伴日升》横空出世。“云和梯田是陪伴了我童年的土地,在离开多年后重逢,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郑建文就知道这张照片或许能成为云和梯田命运的转折点。这幅作品的问世,不仅让云和梯田声名远播,也让郑建文对摄影的热爱与执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今,云和梯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而郑建文也因为自己的作品成了家乡的骄傲。这份荣誉与责任,让他更坚定了用镜头记录家乡、宣传家乡的信念。 在云和梯田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一座废弃已久的凉亭,它曾见证了无数行人的匆匆脚步,也默默承受着岁月的风霜雨雪。然而,历经近3个月的精心改造与装修,这座凉亭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与文化底蕴的空间——建文影像馆。在《云海梯田伴日升》诞生地设立建文影像馆,郑建文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云和梯田的美丽与魅力,同时也为云和的旅游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雪寒小村暖》2002年2月 郑建文摄
步入影像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它们错落有致地悬挂在展厅的各个角落,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云和梯田的故事。这些作品,全部出自郑建文之手,他用镜头捕捉了云和梯田二十四载的四季更迭、晨昏交替。《旭日秋山晒丰收》2015年10月 郑建文摄
除了作品展示,建文影像馆还不定期举办摄影讲座与交流活动,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郑建文的作品,还能聆听他对于摄影的理解与感悟,以及他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趣事与挑战。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摄影艺术的交流与传播,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云和梯田的发展历程。将建文影像馆打造成下一张云和名片,不仅是郑建文24年来在摄影领域辛勤耕耘的延续,也是他以摄影方式持续关注家乡美景、助力家乡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建文影像
记录美好生活!用镜头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