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尊崇热爱?怎样代代相传?习近平执棒黄河文化大合唱!

政务   2024-09-27 18:58   贵州  
“习艺强国”工作室

9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新时代以来第三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继5年前在首场黄河主题座谈会上提出“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之后,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如何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作出七个方面的重要部署。“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黄河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被提及。

此次陕甘行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千百年来,黄河浩浩荡荡,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重要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沿黄9省区,每次都会亲临黄河一线考察调研,溯历史、问生态、察防洪、访民生,目光所及、驻足所思,尽是对母亲河未来的深谋远虑。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流域孕育中华文明的精神骨架,流淌深沉且厚重的文化文明基因血脉。中华文明史册上,黄河流域有3000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的肇源地、起始地,黄河文化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文化根脉与精神源头。

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着眼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使命,阐释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是当代学人的重大时代课题。

黄河文化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奠定最早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肇兴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在新石器早期,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黄河下游的北辛文化;中期,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以及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黄河文化催生了中国最早的文明,奠定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从这一时期开始,黄河文化就从未断绝,并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诸多文化类型。黄河文化的传承基因流淌在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中,刻下不同时期文明的印迹。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这是17日下午,习近平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眺望黄河郑州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黄河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注入强劲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黄河流域是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济发展方面,沿黄地区的居民发展了我国最早精耕细作的农业、繁荣的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通过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推广农业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工程,避害趋利,使黄河中下游成为10世纪前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黄河上游逐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畜牧区;文教方面,从《竹书纪年》《史记》到《资治通鉴》,汇集了黄河文史之大成,锤炼出贾谊、司马迁、班固、左思、李白、柳宗元、司马光等一大批文豪,沿黄绘画、雕塑、篆刻、书法出现了《熹平石经》《兰亭序》《女史箴图》《步辇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涌现了阎立本、皇甫轸、吴道子、颜真卿等丹青大师,出现了孔子、荀子、程颐等教育大家;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和定时计数的需要产生了最早的天文历法家和数学家,大禹、贾让、王景等治黄专家也不断涌现,《考工记》《禹贡》《水经注》《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著作生动体现了我国工、农及地理学等方面技术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作为沿黄地区最为辉煌的四大科技发明,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宝库的重大贡献;思想学术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沿黄地区思想最为解放的时代,产生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先民们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所创造的文明成就,使中华文明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齐民要术》书影,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资料图片)

黄河文化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包容性构成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这种“大一统”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是和而不同、同中有异、多样统一的理念。在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文化也正是吸收、容纳了不同地域的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和主干,以其主体性与核心性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包容性和不可分割性,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与文化主轴。

2021年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为座谈会前,习近平21日上午在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走进田间察看大豆长势。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黄河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塑造共同理念。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中指出:“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中华文明也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以中原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其主干东起长安,西至欧洲罗马,全长8000多公里。古丝绸之路跨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与黄河的相遇在今泾川、平凉、固原、宝鸡、兰州、临夏、西宁、张掖等地。沿着这条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黄河文化以其博大胸怀吸收着域外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地把自己的文明推向世界。

2023年9月6日至7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举办。图为活动现场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

这次甘陕之行,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到伏羲庙、麦积山石窟,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触摸悠远的中华文脉。目光所及之处,文明瑰宝熠熠生辉。

透过这趟含意隽永的“文化之旅”,人们更深刻地感悟到习近平主席在今年新年贺词中说的这句话:“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走进展厅听取当地周秦时期历史文化介绍,仔细察看何尊、逨盘等珍贵青铜器,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

在参观时,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铸有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何尊之美。2019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习近平主席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参观文物展。青铜何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中外领导人细听讲解,仔细端详。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的建设项目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展品中的何尊熠熠生辉,尽显大国盛世风采。2023年,在中国—中亚峰会上,“何尊”纪念品被选定为礼品之一,赠送给中亚国家元首。

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天水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9月10日,习近平在天水市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他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天水伏羲庙建于明成化年间,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每年,这里都会举行公祭伏羲大典,吸引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祭祖。远古先民的筚路蓝缕,孳乳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样貌;对始祖的远眺想象,凝结为所有华夏儿女的血缘根系。

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麦积山石窟,位居丝绸之路要冲,受到西域文化影响,亦被中原及南方地区文化所滋养,艺术风格独具特色。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麦积山石窟考察。他说,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麦积山石窟分别从石窟崖体、栈道、文物本体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保护修复等工作。其中涉及的石窟塑像壁画本体保护修复的洞窟有28个,均在有序开展。麦积山石窟见证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风貌的融合,宛如明珠,折射出历史长河中不灭的记忆。

纵观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粹,并沿着黄河文化的文脉演进和扩展。

2021年10月,致信祝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总书记强调“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出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8日下午,习近平在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河南安阳,数千年前的“禹河故道”流经之地。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在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总书记感慨:“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

泱泱华夏风物,浩浩丝路长歌。2023年5月18日,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内,习近平夫妇同贵宾们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豪放的秦腔《梦回长安》与高亢的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交相呼应、余韵绵长,唤醒汉风唐韵的华夏记忆,展示丝路新生、盛世中华的恢弘气象。

2023年5月1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宴会后,习近平夫妇同贵宾们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这是习近平夫妇在紫云楼前同贵宾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近年来,富有内涵、形式新颖的黄河文化宣传活动层出不穷。沿黄九省区深入挖掘利用黄河文化资源,将“黄河之水”融入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中,让黄河文化宣传的触角延伸得更远。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沿黄九省区电视台制作推出《黄河文化大会》,指导河南省豫剧院三团编排大型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陕西利用壶口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黄河独特的文化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内蒙古包头市举办黄河几字弯内蒙古文旅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暨包头市第三届文化旅游创意作品大赛,通过创新的艺术设计挖掘、展示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剧照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穿越风雨,历尽沧桑。悠久厚重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史乐章中不可替代的洪钟大吕。从历史获取启迪,向世界展现自信,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滔滔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考察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从上世纪50年代的“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如今的“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旧貌和新颜对比鲜明。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调研时曾深情地说:“我在延川插队时就听到过高西沟的名字,当时陕北的大寨村。看你们的梯田,都是下了功夫的。难得的是半个多世纪一直做下来。”

赳赳老秦,久久为功。黄河流域层层叠叠的梯田,是世世代代对严峻环境的雕刻,深埋下希望,播洒下汗水,收获了富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黄河得到有效治理,变害为利。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黄河流域视察,明确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多措并举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8日上午,习近平在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深秋时节,太行山上层林尽染,漫山红叶中蜿蜒出一抹流动的“蓝”。这条在山腰开凿出的“人工天河”,叫红旗渠,也是河南安阳林州老百姓口中的“生命渠”。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州,走进红旗渠纪念馆。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当地人民为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

这是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2019年7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建造历时近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纪念馆里,习近平总书记久久驻足。他说,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正因为黄河的赐予,我们才拥有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也正因为黄河桀骜不驯,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才有了更加坚韧的品质、更加超凡的智慧、更加鲜明的特色。

习近平强调,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要全面阐释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伟大颂歌《东方红》是由陕北民歌《骑白马》(也称《白马调》)改编而成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东方红》的诞生,奏出了时代的强音,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一片新天地,不仅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传遍了全世界,而且在1970年4月被作为中国送上太空的第一首乐曲响彻寰宇。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的《黄河大合唱》,诞生80多年来,在神州大地乃至国际舞台上经久不衰地传唱着。2007年,《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搭载中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飞天,这首雄浑磅礴的旋律飘向了全世界。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这些乐章还将为我们指明方向,带着全民族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继续奔腾向前——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3月17日,习近平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新华社记者丁林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考察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所在的兰考县,总书记前往坐落在昔日黄河故道沙丘上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宣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观西临黄河15公里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总书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到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山西,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右玉精神”:“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

……

水脉牵系着血脉、文脉。悠悠黄河,冲刷着黄土地,哺育出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浸染出炎黄底色。在总书记心中,黄河早已同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扭结在了一起,锤炼出炎黄子孙的韧性、力量和精神,也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

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

守护好中华文明根脉


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留住和传承中华文明根脉的必要举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保护黄河文化,持续提升其时代价值,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丰富黄河文化的内容体系,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与载体,从而使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有力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逐步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发。山东省聊城市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高水平专家队伍,深入研究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服务于“黄河文明伟大复兴”和“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提出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黄河学”的宏伟目标,组建了河南大学省部共建“黄河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黄河博物馆,以黄河自然史、黄河文明史、黄河治理史为主要展示内容,发挥着弘扬黄河历史文化、开展环保生态教育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黄河文化旅游节已在河南三门峡市连续举办二十九届,在落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沿黄区域商贸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十九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开发。龙门石窟利用数字技术,使文物以“数据聚合”方式完成虚拟复原,利用微痕提取,使历经千年风化模糊的题记与浮雕得以芳华再现;黄河流域文物活化短视频《从河说起》通过“文化+科技”“艺术+技术”的创作手法,系统梳理、活化黄河流域文物资源,把黄河文化以更时尚、更多元的形式传递给观众。

黄河流域文物活化短视频《从河说起》(第二季)推介片

用情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山东省济南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交流系列活动,通过座谈交流和思维碰撞,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济南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把脉开方;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以“人民”为主角,以“治河”为主题,通过讲述以靳辅、陈潢为首的广大河工,栉风沐雨、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治河之路,讲好黄河故事,传递久久为功的治河精神。

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片段

九曲黄河、浩荡向东,承载亿万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归属而奔涌不息。保护好黄河,发展好黄河流域,弘扬好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总书记言之殷殷、情之切切。未来,神州大地定会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来源:中国文艺网


贵州省文联
及时发布贵州省的文艺动态,基层文联工作亮点;发布省文联及各地文联开展文艺志愿服务相关信息。收集促进我省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携手广大文艺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为贵州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