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
在天府广场北侧,施工器材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平静。不久后,这里将建立起全新的电信大楼。当打桩机将建筑打入地基时,碰到了一个坚硬无比的“阻碍”。多次尝试后,建筑工人始终无法将地基打下,于是挖开直径达数米的大坑,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挡住了打桩机的运作。也许,就在刹那间,尘世突然安静下来。沉睡千年的历史,在泥土中发出厚重的声响。一件埋藏了2000多年的珍贵文物,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好梦正酣。它,就是天府石犀,成都博物馆现在的镇馆之宝,轰动蜀地的惊世石兽。只是在当时,人们并不知这体型巨大的石器到底是何物。考古学家赶到现场后,初步确定这是一件红砂岩雕刻的石兽。由于当时挖掘技术不到位、保护条件有限,这件露头的石兽未挪动,就被回填,石兽再次“沉睡”地下。它的故事、它的全貌在将近40年后才彻底被世人所知晓。而现在,不少人为了石犀,专程前往天府广场成都博物馆,排队参观。走进博物馆二楼展厅,走过神秘的青铜人面像、古老的船棺后,巨大的石犀矗立中央,似乎有千言万语要与人倾诉。▲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展厅。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时钟再次拨回到1973年。当时,这件珍贵的石兽,露出了冰山一角。可惜的是,石犀并没能马上与世人见面。时隔近40年,成都电信大楼拆除,原址修建四川大剧院。2012年12月,修建过程中,这头“沉睡”了两千多年、形状似犀的石兽终于重见天日。天府广场一直是古代遗存埋藏较多的区域。当初在修建电信大楼的时候,就曾经看到过石兽。在修建四川大剧院挖掘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这件文物的线索。直到工地挖掘接近尾声时,才在整个建筑工地南边的角落里发现了埋藏石犀的大坑。这个大坑整个被叠压到明代蜀王府的宫墙之下。除此之外,还有汉代到唐代的地层被发现。2012年12月,石犀在距地表3米以下的地层露出了真容,并以倾倒侧卧的姿态出现在成都考古队队员眼中。
▲石犀的出土现场。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石犀出土的时候,面貌不是很清晰,只是整体形状像牛。考古人员把它简单清理出来后,根据其头部、足部的一些特征,判断它还是和人们常见的犀牛比较接近,所以就把这个石兽认定为是石犀。石兽的初步数据如下: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
▲石犀出土时状况。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当时石犀侧卧在地里,表面覆盖着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为让这个庞然大物翻身,又不伤害其本身,文保人员用厚棉被对它进行了包裹,并启用大型吊车,它才站了起来。
石犀被发掘后,因其为红砂石质,长期掩埋于地下,一朝出土需要进行严格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否则会逐渐风化、剥落甚至损毁。研究人员首先用化学方法处理,用手工剔除的方法,去除石犀表面的钢筋混凝土和附着物。又因长期埋藏于地下,石犀受水土中盐分侵蚀,需要进行科学细致的脱盐处理。
研究人员花费两年时间,反复使用无酸脱盐纸张,吸附提取石犀中的水分及侵入内部的盐分,使其达到能在空气中放置的稳定状态。其后,研究人员对石犀表面粉化、破损部位予以加固和修复,以阻断粉化进程。为了配合 2013年金沙太阳节灯展,石犀还曾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短暂展览。此后,历经三年修复,最终在2015年10月,石犀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被移送至成都博物馆展厅。2016年9月15日,成都博物馆正式开馆,这件沉睡了2000多年的惊世石兽以“镇馆之宝”的身份,出现在博物馆的展厅中。石犀所在位置的楼板经过特殊的加固处理,才能承受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
▲现藏于成都博物馆的石犀。图片来源:《走马锦城西》
石犀的身世,以及其背后的一系列谜团和疑问,在随后的研究中被揭示出来。查阅古籍中有“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的记载。李冰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襄王末年入川为蜀郡太守,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此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李冰的到来,为成都带来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水利体系,平息了长期威胁成都的水患。不仅如此,李冰治水还留下许多神秘的传说。其中,关于石犀的传说一直流传到今日。《南越志》曾记载:“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
古人认为,犀牛有“分水”的能力,将石刻的犀牛置于岸边可以镇压水怪。所以,当李冰踏上水患频发的成都平原时,下令制作了5头石犀。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成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犀牛里”。虽然《蜀王本纪》原书已佚,传下来的文字不知是否可靠,但在现存的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也写道,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这一系列资料表明,当时李冰在蜀地治水时,曾命人打造5头石犀,分别放置在不同位置,以达到镇压水精的目的。根据其地层出土情况和埋藏状况判断,它的埋藏年代大概是在三国末年到西晋初,但是制作的年代,考古人员表示可能还要早。初步判断它的制作年代在战国末年。
在时间上,石犀的制作年代,跟秦灭巴蜀以后蜀守李冰治水的时间是比较吻合的。再加上文献记载中数次出现李冰制造石犀的事情,石犀跟李冰治水有一定的关联,也就顺理成章。
▲成都博物馆镇水石犀文创产品。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