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传承非遗技艺 助力群众增收

时事   2025-01-28 13:29   青海  

春节前夕,青海新闻综合广播记者走进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加牙藏毯技艺传习所,探访加牙藏毯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及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



藏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而“加牙藏毯”是藏毯的优秀代表。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3岁的杨永良是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加牙村村民,他从小就跟随家人学习加牙藏毯编织技艺,从最初的清洗羊毛、捻线、洗线、染纱、缠线到最关键的上经、编织等技艺,既有天赋又有耐心的杨永良很快就掌握了编织加牙藏毯各工序的技艺,十五岁就能独立编织藏毯。几十年来,杨永良与时俱进改良并积极传授加牙藏毯编织技艺,为保护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杨永良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永良介绍:“我们村几百年前就织藏毯,在我们的记忆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村上有5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编织藏毯。我是家族的第七代传人,一辈子跟藏毯打交道,八九岁的时候慢慢开始织。父辈、爷爷辈给我们传承的手艺比较精湛,我们年年有订单。”


 
曾经,青海、西藏广大农村牧区的家用炕毯、马背毯以及宗教场所用毯等等都是订制加牙藏毯。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和机织毯的兴起,加牙藏毯制作和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杨永良:这几年机织毯便宜,基本上全用机织毯了。

记者:机器生产的成本低、快、价位低。手工毯跟机织毯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吗?

杨永良:有啊,手工毯的寿命达到200机织毯最多也就三四十年,织上去的扣就是U型扣,手工毯必须要打8字扣,属于连环扣,扣不一样。机织、背面刷胶的,基本就是胶的年限为寿命

如何平衡好传统与创新、机器与手工的关系,让加牙藏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摆在以杨永良为代表的加牙藏毯编织技艺传承人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2006年,加牙藏毯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杨永良多方奔走,累计争取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420万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加牙藏毯技艺传习所在加牙村成立,杨永良打破“传男不传女”的固有传统观念,主动把编织技艺传授给妻女、学徒和村民。在杨永良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儿媳成为年轻一代加牙藏毯编织技艺传承人。采访中,杨永良拿出一张即将要赶制的藏毯的图纸,细致入微地讲解编织大幅藏毯需要注意的事项。

近年来,随着传播渠道扩大和到外地参加展会的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外省市年轻人关注并喜欢上了加牙藏毯。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些图案新颖、毯面凹凸、立体感较强的小幅藏毯。杨永良介绍,这些是上海的一个学生订做的。记者联系到了这位订做藏毯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赖若彦,她向记者介绍:“我是暑假的时候在青海省博物馆做志愿者,了解到加牙藏毯,当时就被加牙藏毯的手工编织技艺和独特的图案所吸引,所以我专门到了加牙藏毯传习所学习体验了一段时间。因为我是纤维艺术方向的一名大四学生,我的毕业设计也是研究的非遗传承视艺下加牙藏毯的设计和应用,加牙藏毯的编织工艺,给了我特别大的启发,它利用天然的羊毛和植物矿物的染色,染出来的颜色非常耐看。而且它纯手工编织打结的方式,使得整个藏毯的质量特别好。所以我自己绘制了一些图案,和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一起完成我的毕业设计。”


藏毯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求,杨永良和儿子杨启杰积极参与各类展会、交流、培训,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改进编制技法,创新制作了符合年轻人审美、具有青海特色的挂毯、艺术毯、文旅纪念品等,青海湖系列、三江源系列等一批新创作的高原藏毯,深受市场欢迎。
杨启杰说:“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迎合文旅市场需求,创造了一批青海湖系列的挂毯,小巧精致游客随时可以打包带走。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在这方面,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住建部帮扶湟中区,他们找清华美术学院建筑系的给我们出了一些设计。去年我们也去清华美术学院看了他们的纤维艺术系他们也在做栽绒,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湟中区加牙村通过成立传习所、举办培训班、展览展示、研学交流、宣传推广以及数字化保护等多种方式推动藏毯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在大力推动“加牙藏毯走出去”的同时,还申请了“加牙藏毯”商标,打造“加牙藏毯”品牌,让“加牙藏毯”生命力更旺盛、市场更广阔。

杨启杰介绍:“我们每年开展培训班,培训一些年轻的新学徒。等学会了以后,可以到我们这务工,我们给开工资。因为政府对我们有学习补贴,我们还培训了四五个外地的学员,他们过来,我们管吃管住。他们走的时候,给他带上一个小木架子,刀子、剪刀、耙子,都给他配上,线在网上也可以购买,去了以后他自己创作。

依托“加牙藏毯”技艺传习所,加牙村免费为村民学艺提供材料、场地,还以农户为单位成立加工点,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54岁的王桂莲和53岁的杨启秀都是传习所的长期务工人员,王桂莲一边忙手里的活,一边告诉记者:“我过来两三年了,家里有孩子有老人,远一点的地方去不了,一个月干28天就能挣4000块钱,挺好的,挺高兴的。”杨启秀补充说:“这个收入还是挺好的。家里活少,我就过来织毯子,活多了就回去种地,两不耽误。”




 
目前,在“加牙藏毯”技艺传习所长期务工的农民有10人,另外,传习所每年还提供临时务工岗位60多个。如今,从事藏毯产业的农户扩大到100多户,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杨启杰说:“我们近几年招收了一些脱贫监测户,他们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块钱,基本能保证他们的生活。”

20216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期间,曾到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毯”手工编织技艺的保护传承,对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表示肯定。

杨启杰说:“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说,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嘱咐,也是一种鞭策。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会更好传承这门手艺,让更多的年轻人体验这种文化,学习这种非遗,好好把这个手艺发展下去。”


声明:本文内容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采编|刘伟征、张雪、林小慧

  责编|关玉玲

 扫码关注听说青海”

听说青海
听青海、看青海、说青海,新概念广播,全媒体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