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让更多人才破“土”而出,不“唯论文”,唯什么?

政务   2025-01-07 17:00   上海  

  本公众号(fxkjwx)是奉贤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微信,提供奉贤科技政策、创新创业环境、智慧城市建设、各类科普资讯等方面推送服务。

  奉贤科委官方网页(https://www.fengxian.gov.cn/kw/),欢迎收藏浏览。


“沪旱 1516”已与四家企业签署授权许可,总金额超过200万元,种植面积覆盖长江中下游,吸引到更多的企业关注这个品种,应用研究科研人员积极性更高了……这是一份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以下简称“基因中心”)的成绩单。

成绩单只是一个结果,背后的原因则指向“科技人才评价”试点改革。


从“论文导向”到“贡献导向”,“破格”的背后是实绩支撑


凭借节水抗旱稻品种“沪旱1516”的推广,王飞名从一名普通副研究员“破格”聘上了应用研究类人才一级岗,享受研究员待遇。这一切,得益于基因中心推出的新的人才评价标准,不再“唯论文”,而是根据科研类别设立多元化指标,激励科研人员各展所长。



王飞名有一种岗位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感觉。“一级岗的应聘条件中少了对主持课题和发文数量的硬性要求,关键考核指标是要有突破性应用成果。”少了申请课题、写论文的“牵绊”,王飞名成功应聘一级岗,做起品种研发更加专心致志。在王飞名看来,新的评价体系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论文压力,能更专注于为实际生产服务。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被选为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如何打破“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模式,成为改革的核心命题。


在基因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龚丽英看来,农业科研的成果不仅在论文里,更体现在田间地头,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事实上,在新的评价机制下,基因中心的人才考核不再只看文章发表数量,更加注重实际应用的成效,重点评估品种及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效和推广效果。


“我们更加重视科技服务的社会价值,比如自主知识产权的推广、技术成果转让和服务项目的资金等。”成果促进部副主任赵洪阳表示,科技服务类人才的工作成效并不局限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更多的是看他们推动的技术成果如何落地并实现经济效益。


在新的评价标准下,基因中心对基础研究类人才的评价仍然侧重于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学术影响力,尤其是在高水平期刊上的发表。然而,龚丽英也坦言,对于基因中心这样一个应用型科研单位,基础研究的产出相对较少,“我们并不简单追求论文的数量,而是聚焦那些真正能够推动学科发展的创新成果。”


“基础研究类人才的评价标准相对较高,但我们始终认为,科研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并不仅仅体现在论文上。”龚丽英说道。


“分类评”“多元评”,让科研人才的潜力更自由地“绽放”


“分好类这一步我们已经跨出去,接下来就是‘怎么评’‘怎么用’。”龚丽英表示。


在基因中心,“研”与“用”的评价方式不同,而且分类分得很细。通过“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的权重分类,根据人才评价的标准对不同类别科技人才量身定制不同专业技术任职评审聘任办法。



据介绍,基因中心在试点中推出了分类评价机制,针对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等不同方向的科研人员,设置了量化但多维度的评价指标。每一类人才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重点在于实际贡献和科研的实际转化效果。例如,对于基础研究人员,重点考察其学术影响力;而对应用研究人员,则强调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益。


“同时,我们的科研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转化,都是贯通一条线的。”龚丽英表示,“我们在四个团队的评价指标上,都侧重于服务产业链,并加大了这些指标的权重,这也是今年进行的一个重要调整。”


通过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基因中心实现了从成果研发到转化推广的高效联动。这不仅解决了农业实际问题,还为更多科研人员提供了实现职业发展的新路径。



在科技服务类人才这一“专属跑道”,从中级职称“跳”上了副高级职称……最近,赵洪阳全身心投入到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基因中心的科研成果都由他所在的成果促进部负责转化,但以往像他这样既“泡”在田地里与企业打交道的农艺师的晋升渠道很窄。


“当评价标准转向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后,他们的业绩就显现出来了,也促使他一心一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只要达到一定的效益指标,他就能聘任高一级的岗位,待遇也会随岗位提升。”龚丽英介绍道。


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让“赵洪阳”“王飞名”等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得到了更实际的认可,也激励他们更深入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科研成果不仅“写”出来,更要“用”出来


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带来的不仅是科研评价的公平性,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这套新的评价体系更加贴近我们的实际工作。”赵洪阳深有感触。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他更为关心的是科研成果如何快速转化并为产业所用。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科研人员往往被要求更多地关注发表高质量的论文,然而成果的转化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评价机制的改革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还显著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率。赵洪阳分享道:“以前我们的科技服务晋升空间有限,而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衡量方式让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作为基因中心的办公室主任兼科普工作者,周佩雯也强调了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评价机制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科研水平,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技成果的社会认知度。”


她提到,中心还为科普工作开辟了专项评价渠道,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知识。据介绍,他们的科普作品还曾荣获上海市科普一等奖,不仅让公众了解了现代农业科技的进展,也拉近了科技与生活的距离。“农业科研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龚丽英也表示,下一步,中心将进一步优化分类评价指标,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需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结合上做出更深入的探索。“农业科研的评价体系需要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科技工作者的价值。”


转载自:上海科技

-END-


奉贤科技


奉贤科技

政策口袋书


扫一扫二维码

了解更多信息



奉贤科技
奉贤区科委官方信息发布、活动推广、企业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