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随笔|第二十六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
文化
2024-11-17 19:51
浙江
就在昨晚,第二十六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礼堂圆满落幕。我们共同见证了新一届二十五个经典之声的诞生。
今年大会的主题是:“声声不息,踏光而行”。以声为媒,展现当代青年对优秀经典文化作品的解读。其中“优秀经典文化作品”,在本届大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入围的25部作品中可以看出,评审们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让朗诵回归经典。例如:经典古文作品《赤壁赋》《六国论》《核舟记》;经典现代白话文《呼兰河传》《纪念刘和珍君》《泥泞》等;以及经典外国文学作品《简爱(节选)》《悲惨世界》。经典作品往往承载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像古代诗词歌赋、经典散文等,它们是各个时代文化精髓的凝聚。朗诵能让我们深入触摸到古代先哲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传承这些经典就是在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诵读经典文学,对于当代青年学子而言意义深远,借用《赤壁赋》中的一句话“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我曾拜访过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93岁的刘述老师,她在回忆与齐越等一些老同志的二三往事时,说过一句话,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忆犹新。她说:“要鼓励播音员主持人深入实际,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诚然,有声语言艺术“身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心入”。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类大赛中,越来越多的作品注重形式、注重舞台效果、注重朗诵编排、甚至注重技巧的堆叠。却恰恰忽略了从文本出发,从作品的精神内核出发,这样的作品只能说是“好看”。而在今年全国决选,不少作品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例如,中国传媒大学22播本董天赐朗诵的《乡关何处》,感动了在场和屏幕前的观众。“老屋、故乡、童年”这三个充满回忆的关键词,瞬间把大家拉回到儿时的记忆。真正的朗诵艺术,应该是源自内心深处,让真挚的情感在每一个字词中得以充分展现。
我们说朗诵艺术到底需不需要创新?答案在本届大会主题中已经给出:以有声语言艺术的“创新表达”聚力人类文明智慧之光,赓续前行。本届齐越节探索了朗诵与声音元素的多样化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在名家展演中,戴艺和欧阳安楠合作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结合了朗诵与演唱,将经典文学与流行文化结合,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这种创新演绎手法为经典作品注入新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欣赏传统文学。这证明了诵读可以随着时代发展,以多元化方式触动人心,传递文化。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大会同样重视与朗诵主题的和谐统一。通过灯光、布景、道具等元素的巧妙运用,为观众营造出与朗诵作品相协调的视觉氛围。例如,开场序曲《青春的油灯》中,李大钊同志(表演者)手提灯盏,漫步于蓝色的灯光之下,象征着知识的光辉驱散了黑暗,寓意着青春的智慧与探索。舞台背景的渐变色彩与朗诵者的情感波动相呼应,使得整个朗诵过程充满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愉悦。也使得观众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艺术体验。借用鲁景超教授的一句话“愿朗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愿朗读‘返璞归真‘,愿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请期待!
2024年11月16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