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水护水和治水用水间
相隔千里的两座城市
北京和十堰
虽然用上了不少“高科技”
但仍然没有放弃使用一些
看起来有点“原始化”的方法
从摇橹手捞地清漂
到坛装罐存地储水
“原始化”的真正内核是
两城一心的
爱水之深、节水之诚
12月11日,记者走进北京市西城区油漆作胡同5号院,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院子里不但路面平整,院子中间还有一座凉亭,凉亭四个角分别有下凹的小池子,旁边摆着花盆和一个“坛子”,错落有致,甚是好看。什刹海街道油漆作胡同5号院经治理后,获评西城区“最美院落”。图源“北京时间”“可别小瞧了这些设计,它们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西城区城管委水务管理中心主任李靖挨个给记者介绍,全院地面基本采用透水铺装,雨水可以直接下渗回补地下水;小池子可以储存一部分雨水用于居民浇花,如果雨水高过池边就会溢流进旁边的排水沟;“坛子”看着不大,却是个分成两层的花坛,上层可以种花,下层就像一个水盆,带有水龙头,方便居民取水。不但如此,院子里每间房子的房顶还安装了雨漏管,可以把雨水导流到雨水桶收集起来用于冲洗地面等。李靖介绍,油漆作胡同5号院的海绵城市改造于去年完成,今年汛期经历了两场大雨的考验,院内排水系统运行顺畅,没有出现积水内涝,同时还起到节水作用。目前,西城区已经有150余座平房院落完成海绵城市改造,每个院落平均每年可节水约20吨。老城区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化”改造,新城建设更是严格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位于通州区的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园区里,有一个“生态湖”,也是园区里的海绵设施之一。北京日报记者 潘之望摄位于通州区的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园区里,道路路面采用了透水铺装,绿化区域设置了比路面低5到10厘米的下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建筑物屋顶也设置了雨水截流设施。在北京艺术中心西侧,还有一个“生态湖”,是园区里的海绵设施之一——调蓄水体。园区内道路、建筑物、绿地等处汇集的雨水,通过管道排入调蓄水体,既能满足生态景观需求,又能将节约下来的雨水资源用作园区绿化浇灌和消防用水。“通过这些海绵设施,园区95%的雨水都可以就地消纳。”园区海绵项目设计师赵子晴说。北京市排水事务管理中心雨水管理科科长马宁介绍,北京已经将雨水资源纳入城市整体水资源配置体系,目前全市每年利用的雨水资源达5000万立方米。“南水”进京10年来,北京建设了7300余个海绵城市项目,这一块块“海绵”帮北京留住“天上来水”。10年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增长近30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标面积比例由2019年的19.3%增长到如今的36%以上。“我们的远景目标是,到2035年,北京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北京市水务局海绵城市工作处一级主任科员华正坤说。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尽管“南水”进京有效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但北京依然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北京始终坚持节水优先、量水发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积累了一系列节水制度,节水工作成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北京市节水用水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刘建国说。2014至2023年,北京共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村庄等节水载体共10420个。顺义区天竺镇南竺园社区南侧的一块荒地经过海绵化改造,水岸景观也得到了提升。图源北京顺义官方发布“南水”进京10年来,北京不断加强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因地制宜完善再生水管网及加水站点、雨水集蓄利用等基础设施。全市共建成规模以上再生水厂81座,建成再生水管线长度达2274公里,再生水利用量由2014年的8.64亿立方米增至2023年的12.77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占用水总量比重达到31%。10年来,北京累计节约水资源量达到10亿立方米,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3月1日起,《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施行,全社会节水、全领域节水和全过程节水渐成风尚。未来,首都节水、治水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仍将持续提升。12月7日清晨,笼罩在汉江上的薄雾尚未消散。在郧阳区汉江码头,随着肖安山一声吆喝,“清水2号”清漂船发出隆隆的轰鸣声,船身微微颤动,一时间水波荡漾,沉睡的江面仿佛一下被唤醒了。
码头工作人员解开固定在岸上的绳索,肖安山轻轻转舵,“清水2号”缓缓驶离码头,速度逐渐加快,在江面上划开一道深深的波痕,朝着杨溪铺方向驶去。郧阳区汉江清漂队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今年52岁的肖安山是这支清漂队的队长。22岁就在长江航道上当大副的他,驾船技术娴熟。行至江心,肖安山一眼便“搜索”到远处一块漂浮的枯木。他加大马力快速驶向目标,缓缓放下船头巨大的“机械手臂”,精准地把枯木抄起,通过“机械手臂”上的传送带,将枯木送到“清水2号”的甲板上。郧阳区境内,清漂队员将集中清理的漂浮物运到岸边,再转运至垃圾处理厂。(资料图)
“现在有了机械化清漂船,效率高了不少,但是岸边、浅滩、洄水湾的漂浮物,还是需要驾小船一网一网地捞。”江风凛冽,在耳边呼呼作响,肖安山提高音量告诉记者,汉江郧阳段170公里河段,从水面到岸边,都是他们的清漂范围,平时每天要干八九个小时,汛期工作时间更长,甚至要吃住在船上。
肖安山祖辈三代都是船工,他住在汉江边,喝着汉江水长大,对这片江水充满感情。如今,他的儿子肖树峰也成为一名清漂员,常年驻守在泗河郧阳区青山镇段。“他的船比我的高级,可以自动清理水中的蓝藻。”谈到儿子,肖安山有些许自豪,“泗河直接汇入汉江,我常提醒他要好好干,可不能把垃圾漏到我这里。”
“今年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我读后十分激动。我一定要把这片水守好护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望着碧蓝的江水,肖安山动情地说,“这里再往下就是丹江口水库,我们必须把好这道关,守护好北方人民的‘大水缸’。”
丹江口大坝附近水域,“小水滴”志愿者清理库岸杂物。(资料图)
在十堰丹江口库区,像肖安山这样的清漂人还有很多。在丹江口市,345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清漂治污、库岸巡护等活动;在茅箭区,以“护河爱水、清洁家园”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天都在开展;在郧阳区,“小草”义工协会每周组织志愿者开展“洁家园、护水源、修生态”环保活动。
调水10年来,320万十堰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人人甘当志愿者、人人争做“守井人”,全力守护一库碧水。十堰全域设立河(湖)长2811名、林长5405名,环丹江口水库7000余名党员干部分片分段组织成立883支党员护水队,1.6万名党员带头开展“净岸护水”行动。全市共有33万名志愿者参加河流清漂、巡河,他们被形象地称为“小水滴”。
护水志愿者在汉江郧西县羊尾镇段清理水面漂浮物。(资料图)库区一滴水,家国万里情。丹江口库区的保水护水事业,得到了北京市广大志愿者的大力支持。
“同饮一江水,京堰一家亲。我们守水护水,绝不让一滴污水入河;我们爱水节水,绝不浪费一滴南来之水。”今年8月21日,京堰共建“文明河流”倡议活动在十堰举行,20名京堰志愿者代表饱含深情地庄严承诺。
2023年12月9日,京堰两地联合发起成立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如今,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雷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尹征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等北京公益组织加入联盟,先后开展“饮水思源感恩十堰”文明河流宣讲、“清河之洲”节水护水、密云水库潮白河水源保护等活动100余场次,参与市民1.8万人次。守水护水、爱水节水,已成为京堰两地人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牢记殷殷嘱托,不负神圣使命。不论在水源地十堰,还是在受水区北京,广大志愿者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文/北京日报记者 王天淇 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杨超 李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