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2024年,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动容,是灾难面前的挺身,是风雨兼程中的守护,是灾难后重生的希望,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让我们一同见证汉源2024年守护平安共抗风雨的力量。
这一年,是汉源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艰难的一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强降雨频发,“7·18”小堡、“7·20”马烈、“7·25”富庄等自然灾害多次侵袭。面对严峻的防汛救灾形势,汉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紧绷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把抢救生命作为第一要务,全力应对一次又一次山洪地质灾害。
面对百年一遇“7·20”马烈乡山洪泥石流灾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受灾最严重村组,第一时间紧急避险转移受灾群众493人;23支救援队伍443余人奔赴灾区,开辟生命救援“绿色通道”,15名受伤人员全部妥善救治。灾害发生当天恢复日常供电,灾后1天全面恢复通信,3天完成13.4公里道路、30公里河道抢通疏浚,水、电、路、讯在最短时间实现“应通尽通”。69名县乡村组干部“一对一”结对包保受灾群众,发放棉被、食物等各类救灾物资2.9余万件、各类补助救助资金2324余万元,灾后1天实现集中安置、5天转入过渡安置,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医看、有住处。
在这场与灾害赛跑,与山洪泥石流较量的战役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靠前指挥,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汉源不怕、不惧、不畏。全县党政军民和社会各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彰显出了勇气、坚韧、自强和力量。
这一年,是全县上下勠力同心、难中求进的一年。我们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接着一关过,用臂膀守护万家灯火,用日日夜夜的坚守涵养初心使命。全县党员干部在风雨中逆行,在风雨中坚守,在风雨中守护。严格执行市委《加强汛期安全防范工作九条措施》,严格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要求,全力推动防汛责任和举措落实到“最后一米”,建成21个乡镇24个Ⅲ级及以上应急避难场所、123个村(社区)应急避险点,全年安全避险转移群众135581人次。
这一年,汉源强化科技赋能,打造集治安防控、防灾减灾、森林防灭火、应急指挥“多网合一”的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片区库5个,乡(镇)储备点21个;统筹消防、交通、卫健、通讯、供水、供电、武警等10余支队伍,21支乡(镇)应急队523人、123支村(社区)应急分队1444人随时待命;完成晒经、马烈、九襄、宜东等8个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项目,闭环治理风险隐患115项,户户响人人响全域覆盖,应急能力全面提升,为防灾减灾救灾增加了“底气”。
这一年,汉源安全应急体系和政策保障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安全应急中来,携手托起安全防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高质量承办全省抗震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全市森林火灾实战化演练、全市汛期多灾种叠加“双盲”应急演练,“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氛围更加浓厚。7月17日至7月18日凌晨,小堡藏族彝族乡团结村40户92人提前转移,避险成功。7月25日,富庄镇松江村四组组长李成举发现地灾安全隐患上报,转移群众成功避险获得30000元奖励,全县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
风雨后的彩虹更绚丽, 灾难后的重生更坚强。这一年,汉源始终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头等大事”。“9·5”泸定灾后恢复重建圆满收官,科学编制“7·20”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计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0个、总投资7.46亿元。干群同心奋战一百天,9月初启动马烈乡新华村4组集中安置点建设,12月21日交付分房,40户重建户如期搬新家、过新年,农房重建跑出了汉源力度、汉源速度和汉源温度。马烈乡受灾群众生活“焕新”,重建产业“向新”,实施灾区产业重建“百千万”工程,全面启动灾后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灾区万象更新迎接新年的到来。希望,在这里升腾。
2024年,是写满故事的长卷,我们无惧风雨、无畏挑战,在季节轮回中倾力守护黎州大地山河安澜。2025,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落实起步”年,在铺展建设现代化汉源新篇章的阔途上,我们守护群众昭昭如愿,岁岁安澜的初心不变!
汉源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李威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汉源应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体制,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2025年,汉源应急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抓好各项工作,一是突出标本兼治,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紧盯危化、矿山、工贸等重点领域,整治突出问题隐患,切实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二是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应急管理关口前移,深化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持续推进指挥中心、避难场所、应急装备设施建设,建强用好县乡村三级综合应急队伍,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坚持科技赋能,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力推动全省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解绑挂帅”试点工作,围绕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防地灾、极端天气应对、地震防范等工作,推进智慧应急综合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风险防范化解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全力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记者:李夏梦 张力友
编辑:李 杰
审核:白 妙
汉源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