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CULTURE | 刻在潮汕人DNA里的文化“顶流”——英歌舞

时尚   2024-08-23 10:00   广东  



[ OUR CULTURE ] 栏目,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非遗之美、民族之美。此栏目从我们自身的文脉根基开始,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魂,看当代设计师如何用现代语言和艺术灵感去演绎“新中式美学”











潮汕俗语说:

“锣鼓响,心蓬浅。”

这句话说的是:

锣鼓一响,人们就激动地去欣赏英歌舞表演。




英歌舞,作为广东潮汕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不仅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还糅合了潮汕地区千年的祭祀礼仪。


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既体现了文化精粹,也不失地方特色。

于中华文化而言,英歌舞是传承的载体之一。

于潮汕人民,驱邪避恶、弘扬正气,英歌舞是追求,也是信仰。


2006年5月20日,
英歌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战舞”英歌渊源和历史,众说纷纭。有“傩舞”说、“祭孔典仪”说、“水浒”说、戏剧说等。但从史料上看,其渊源仍有待研究,而起源于明代,学界的看法还是比较统一的。



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潮汕英歌舞是古代傩舞文化的延续。



早期,潮汕地区有自己的祭祀礼仪。秦汉之后,南迁而来的北方人日益增多,傩舞文化随之入潮,与本地风俗融合,形成具有潮汕地区特色的祭祀礼仪。


今天潮汕英歌舞夸张的驱赶动作、神秘的面具以及驱恶扬善的寓意都与古代傩舞相似。很多学者认为,英歌舞就是当时潮汕地区的祭祀舞蹈,只是过去并不叫这个名字。



傩舞有宫傩、军傩和乡傩之分。宫傩舞于朝廷,乡傩走向民间,而军傩主要流行于军队中。南宋末年,陆秀夫、文天祥等护送皇帝,一路南下潮州,鼓舞士气的军傩由此传入潮汕地区。与此同时,流行于山东一带的鼓子秧歌也随之传入此地。


元明时期,潮汕地区战火多,又常有倭寇骚扰,造就了当地尚武的习俗,当地人开始以演练英歌舞的形式习武。英歌舞渐渐出现了相对成熟的表演形式,成为今天英歌舞的雏形。因此,《潮阳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





二十四人的队伍,是指道教中的二十四道雷衙。这24人,是古老的法律机关中被视为主导人间吉凶的神灵。此队伍用于祈求保平安和驱邪避凶。


三十六人的队伍,源于三十六天罡。三十六天罡是天宫当值的三十六位神将,也是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对北斗崇拜的天命之主,掌控着人类命运和吉凶祸福。


七十二人的队伍。七十二是天地阴阳五行中的成数,用来表示数量多。在道教中,是指七十二北斗丛星中的七十二地煞星,也是星相家所称的主凶杀之星;英歌队中亦以七十二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头领。


一百零八人的队伍,是小说《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好汉。这个数字,也是英歌队员最高数字。“大多数英歌的队员,从脸谱到衣饰,都按梁山泊好汉的形象进行化妆。”



如果从元末明初出现“歌颂英雄”的成分开始,潮汕英歌舞赞颂英雄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六百年。


在潮汕这片土地上,

英雄人物格外被敬重,

为英歌舞的流传提供了沃土。



英歌舞受潮剧影响,队员的服饰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称为戏面脸谱。其中,前方的人身穿戏曲服饰,后队则统一成整齐的黑色、黄色、红色等服饰。衣袖在手腕处有束口,小腿裤脚有扎腿,腰部束有腰带,头部包头巾。这种装束与戏曲中短打武生着装十分相似。



有人说,“服饰是英歌之魂”。强调服饰对提高队伍的精气神的重要性。英歌队的服饰包括盔头、帽子、头巾、衣、裤、裙、鞋、袜、披肩、靠带、手包、脚色等。这些装束,大多以色布和丝绸作为底料,运用潮绣的技法,绣制而成。设计师用服饰的花纹和色彩来体现穿着者的人物性格,烘托动作环境。如九纹龙史进的服饰,就以白色为底,烘托龙纹,显得十分亮眼。又如杨志则以绿色为底,金黄为饰,突显其明快的性格、但又不脱离绿林好汉的本质。鞋也是英歌队的一大特色。现在的英歌队多穿芒鞋,前缀绣球和珠球。



在许多英歌舞表演的场合,手执布蛇道具,戴尖顶帽,穿梭奔跑于队伍前后的“耍蛇者”十分引人注目。



英歌舞表演中,“耍蛇者”时迁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角色。


英歌舞主要演绎《水浒传》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耍蛇者”是小说中的“鼓上蚤”时迁。他一般画黑白相间蛇花脸,在队伍中穿梭腾跃,引导队形调整。在小说中,时迁与蛇并没有关系,但在英歌舞中,蛇被视为神秘的象征,犹如古代傩舞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有鸣鞭驱恶的寓意。时迁在表演时前后奔跑,是队伍的引路人。






“扣扣扣,咚咚锵……”每到周五晚上,时钟指向8时,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传承基地就会传来清脆的击槌声和震耳欲聋的锣鼓声。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英歌舞是刚劲勇猛的男子舞。英姿飒爽的女子英歌队走的是刚柔并济的路线,仅汕头潮阳一地就有5支女子队。其中,成立于1952年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历史最长。它是在潮汕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女子英歌队,打破了英歌舞“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男子演绎梁山好汉的故事,

女子则演绎花木兰和穆桂英的故事,

同样展示潮汕人的英雄情怀。




花木兰和穆桂英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代父从军,流传千古。穆桂英挂帅出征,屡建战功。在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心中,这些巾帼英雄媲美阳刚男儿。


被称为英歌“花木兰”的女孩是16岁的郑梓欣,她是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头槌”。今年春节,英歌舞火爆出圈,汕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郑梓欣凭借飒爽的英歌舞姿和温暖治愈的笑容,收获了无数粉丝。



#1  卷宗Wallpaper × 杜鹃

#2  《上城士》新春封面 × 黄轩

#3  杂志|《上城士》

    「你好,守艺人」特辑

#4 DAQINGLIU A/W2024


DAQINGLIU AW24灵感源于「过年」,秀场将以「英歌舞」这一民间舞蹈为载体,聚焦传统文化,引领观众进入属于DAQINGLIU的中国浪漫。   

#5 “出海”到英国伦敦

今年春节,英歌舞“出海”到英国伦敦,街头短短6分钟的英歌舞表演,吸引了数十万人现场围观。




写在最后


走进非遗文化,仿佛走进一座古老的建筑,一位长居于此的故人向我们讲解着这里的一切。故事的序幕缓缓拉开,我们窥见了英歌舞的背景,了解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岁月。这一切,构成了英歌舞独特的魅力,也展现出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实,只要愿意去了解,就会发现每一个非遗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这些历史交汇在一起,编织成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走近英歌舞,厚厚的油彩看似严肃和冷漠,但再走进它,便能感受到油彩下方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如今,英歌舞火了起来,这为它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能火起来,英歌舞就能传承下去。我们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不能辜负大家对英歌舞的喜爱。” 英歌舞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我们应抓住机遇,推动英歌舞与时尚、旅游、文创等领域深度融合。




编辑| ODF

图片来源| 网络

转载请标明来源,欢迎分享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SS25深圳原创时装周

 暨十周年盛典——特别“十”刻

📅 时间:2024年11月21-23日

📍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福田)


 观众预登记已开启 

 提前登记,快速入场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SS25观众预登记通道

深圳原创时装周
深圳原创时装周以“商业落地”与“设计创新”为定位,通过主题风格多样化、传播载体多元化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打造兼具时尚度、商业性、科技感及体验感的时尚发布和产业链对接平台,助力服装服饰品牌提升品牌美誉度及市场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