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迎释迦牟尼手指骨入宫供奉,韩愈时任刑部侍郎,写《论佛骨表》痛斥宪宗的荒唐行为,触怒皇权,几乎被杀!在裴度等人劝说下,才被贬为潮州刺史。此诗是他在被贬途中行至蓝田关时所作。
九重天,路八千。强言犯谏皇帝,被贬潮州炎热潮湿瘴气之地,朝奏夕贬,充满无限的感慨和愤懑。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为皇帝,为朝廷除弊事,不惜自己的身体。这种敢于奉献牺牲的精神与勇气就是儒家传下来的道统。在《论佛骨表》中他也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真是“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衰朽,这一年韩愈47岁。47岁在当今正是壮年,而古代不然。由于韩愈也总是在诗文中提到自己身体不好,《祭十二郎文中》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意思是自己还不到四十岁,就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他还提到“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如果站在上帝视角,那么韩愈还有五年就去世了。所以他自己也说是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云横秦岭”写回望长安不见家。我们也都知道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它阻挡了很多北方冷空气向南,这云可能是实写。“雪拥蓝关”拥是阻塞,蓝关在今蓝田县。大雪阻塞道路,前路艰险马儿不前,景阔情悲,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又暗示了政治前途的渺茫和人生的困境。而且这两句词藻很美。第一次读我就被这个“云”“岭”“雪”“蓝”“马”等字眼吸引。不说韩愈此时心情,云横秦岭是很美的,雪拥蓝关,这个“拥”字用的好,有点拟人性,拥聚在一起,雪蓝在字面上就给人澄澈冰莹的感觉。路不好走,马儿不前,而人心中更是百般滋味。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根据题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们知道是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让他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收殓自己的尸骨。话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体现了诗人为除弊事不惜牺牲的坚定意志。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韩愈身体不好,但他是一个真正的硬骨头。
提到题目,我们在说一下“左迁”,大家都并不陌生,我们都熟知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知道“左迁”是贬谪、降职的意思。但并不是古代都以左为卑,以右为尊。只是古代尊右卑左的情况居多,在唐朝,实际上总体是尊左卑右的,只是“左迁”一词已经约定俗成用来表示降职、被贬到外地等情况了。
侄孙韩湘是《祭十二郎文》中韩愈侄子十二郎韩老成的长子,也是后来八仙神话中的“韩湘子”。由人到神,那么,这个韩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原来在韩愈在的诗中《赠徐州侄孙》就提到这个侄孙有奇术“击门者谁子,问言乃吾宗。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塑造了韩湘子的雏形。
然后在唐末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通过讲述韩愈从子侄能染牡丹花变色且使花上现诗的奇异事件,展现了子侄的神秘奇术。这个段成式可能很少人知道,但提到温庭筠,李商隐就知道了吧,这个段成式当时和他二人齐名,因为都家中行十六,所以三个人作品被当时合称“三十六体”。
《酉阳杂俎》酉阳是酉阳山,传闻是山中有仙洞,为神秘之所。俎是“人为刀俎”的俎,原是盛祭祀品的礼器,后为切肉切菜的板子,这里有汇集,杂录之意。
这个《酉阳杂俎》别看名字拗口,但可是唐代笔记小说的典型,对后世志怪小说影响深远,其被《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为“小说之翘楚”。此书主题广泛,涵盖人间,天界,佛鬼,有亦真亦奇的特点。直接影响后世《西游记》《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神仙志怪小说的创作。最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唐朝诡事录”,大多故事也是出自此书。
此书开始正式韩湘子的封仙之路。加工成“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救苦救难”的艺术韩湘子形象。在这个形象塑造中,很多是韩愈对百姓善政的影响。
我学习就喜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点点跟踪,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网络。
继续顺着韩愈到潮州往下说。韩愈身体这么不好了,上帝视角大限只有五年了,病逝在潮州了吗?
当然没有,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八个月。但你别小瞧这八个月,八个月的潮州刺史,他留下了传千古的韩江(不是今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韩江,而是纪念韩愈改名的韩江),韩山之名,和北宋建的韩文公祠。这都是百姓自发的,因为韩愈仅在任八个月却做了很多实事,他一己之力改变了这个偏远的地方。
开始,韩江(现在广东省的第二大江)被称为“恶溪”,因为水里有鳄鱼,总是伤害百姓和牲畜,带来极大安全隐患。韩愈到任,就着手处理这个鳄鱼问题,在驱逐之外,他还写了一篇《鳄鱼文》,传言是这文章,晓之以理的把鳄鱼赶走了。我想,这种神话色彩也是后来侄孙能成仙的一个助力吧。
在潮州,韩愈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州学,尽心尽力为民造福,仅八个月,落后的潮州就大为改观。所以人们又把他经常登临的东山改为韩山,以示对韩愈的感激与怀念。你看,古往今来,多少人生前立祠,歌功颂德,标榜自己,但都被遗忘在历史中。只有像韩愈这样,一心一意怀着人民,真办实事,人民才能把他举得高高。一千二百年后,韩江悠悠,韩山巍峨,韩公千古。
在潮州八个月后,宪宗(宪宗年轻是励精图治,颇有作为,被称小太宗,平定“淮西之乱”一时朝廷权威大震,这场重要平叛韩愈也有参与。只是后来,积难重返,无力补天的宪宗也开始躺平了)也反应过来了。知道韩愈的正直无私,就把他调到近一点的袁州了。袁州在今天江西宜春,这里也有很多弊政,韩愈在任九个月,政绩卓然,袁州为之一清。
元和十五年,宪宗去世,穆宗继位。这个当时就名声天下的文章巨公,又因政绩显著被召回长安任职。在之后几年中,韩愈还演绎了一场“单刀赴会”的故事。公元822年,镇州发生兵变,朝廷与叛军僵持不下。韩愈不顾个人安危,以宣慰使身份孤身前往镇州军营,凭借其口才与胆略,靠口述劝降书说服叛将归顺朝廷,成功平息了叛乱。
公元824年韩愈在长安家中病世。
作为官员与政治家,韩愈真正践行了儒者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不屈不挠,铁骨铮铮,多次为民请命而不惜断送仕途、被贬偏地。
而作为文学家,百代文宗,他更是发起古文运动。针对当时华而不实内容空洞的骈俪文,他倡导气势雄健,气盛言宜,朴质无华的文章,积极推动文风转变,来明道救世。如他的《祭十二郎文》,语言真挚,形式不拘一格,以情驭文,感人肺腑,是千古第一祭文,读者读之莫不落泪。
他在任国子博士时,劝导太学生作《进学解》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千古流传,这也是我的座右铭。要勤奋耕耘,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在随众成风的时代,在当今,这也是多么可贵的思想呀!
他在《师说》,一针见血的分析学习从师的问题,不形式,不拘泥于时,那么的客观、冷静,与腐朽阿谀的世俗对抗,独具批判意识,战斗精神。
而面对天才李贺受到不公正待遇,世人迂腐荒唐的提出不能科举要避讳,韩愈义愤填膺,作《讳辨》舌战群儒来为他辩解。他总是那么的古道热肠,有长者之风。而且独具目光,坚持真理,故穿越时空,仍振聋发聩!
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其实有些言过,八代风韵未必全衰,只是文章也怕“毁于随”。但韩愈扎扎实实的促进了文学的健康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确是千古贡献。韩愈强调儒家伦理,在当时是救颓世的一味良药,但后世也是一味“随而不思”,变成了虚伪可憎的道德先生了。
韩愈的诗以文入诗,很多是有其硬骨头的峥嵘新奇险怪,但有一些也是如文一样质朴自然,清新的。如我喜欢他的这三首春季诗。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两首诗创造时间相近,一首是元和十年,一首是元和十一年,此时韩愈年过半百。但看到明媚的春天来了,韩愈依然很惊喜万分。《春雪》清新自然,活泼可爱,尤其白雪却嫌春色晚一句写的十分俏皮。草芽覆盖了雪花,色彩明丽,十分惹人怜爱。《晚春》百般红紫斗芳菲,惟解漫天作雪飞。春色已晚,不久回去。想那么多干嘛,那么就肆意的绽放生命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们看到了韩愈的乐观,豁达。他还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哪怕自己的视力不太好,身体不太好,但不影响他欣赏美丽的世界,绽放自己美丽的生命姿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小雨润如酥是多么的悄然、清新。青青草芽远看连成绿茵是多么的活泼可爱,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韩愈很有雅致的,趁这烟雨蒙蒙的小春天,赶紧给水部的好朋友张籍写封信,你看,春天来了!春天多美好呀!我们一起看春天吧,这时的韩愈像个孩子一样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但写这首诗时,韩愈已经五十六岁了,这是他倒数第二个美丽的春天了。我们看到,年过半百,半世浮华,仍是性情可爱的韩愈。
早起又朗读感受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受这种硬骨头、大气势、不平则鸣的震激。我出去散步,看到一些景象,受到一些触动,有感写得以下诗:
雪漫榆关北,艳阳燕赵春。
遍布南北阔,岁暮景殊分。
朝起观麦青,田垄阡陌通。
忽怀昨年事,此地树苗生。
朝令遍走马,使君豪手风。
太平民生稳,人事古今同。
豪气时散云,模棱能保身。
谨言俱慎行,小民蜗角营。
衰朽韩潮州,遗恨千马喑。
难见刘梦得,食肉讽司空。
寒气催骨冷,大道万古新。
蜉蝣何所为,无为雕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