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考倒计时不到1个月
正在备考的你还在走弯路吗?
以下走过的弯路整理成合集
来帮助大家避坑
行测勾勾圈圈的练起来很爽,不费劲,申论还要写那么多的字,非常辛苦,不仅费脑,而且费劲。大多数考生最喜欢搞行测,不喜欢写申论,结果国考申论分数太低,拖了后腿。目前很多人申论连看都没看,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很多人都说“得申论者得天下,”我认为有失偏颇,因为行测和申论都一样重要,都是100分,哪个跛腿都不行。
对策:行测申论每天都要学,在时间分配上,小编建议行测占60%,申论占40%,这绝不是偏重行测,而是行测的内容相对较多.
制定计划,满满的“时刻表”,分时段听课刷题,执行起来很难。对于备考时间不足或压力大的小伙伴,莫贪求大体量的摄入,容易陷入低质效的困境。
课程内容的吸收理解、及时反馈,是非常动态的,并不可控。与其纠结学习时长,不如关注时效,全职备考的话保证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能达到6小时即可。
不要花太多时间在数量上,常常陷入“自我感动”式的勤奋,因为考试有限时间内只有极少人能把数量都算出来,数量的知识点也很多不可能每个都能牢牢掌握,所以数量要战略性放弃,掌握自己擅长的那部分知识尽可能拿分,实在不擅长的就放弃。
有些题只是技巧推导,甚至是对答案的破译,重要的是“一眼出答案”而不是数理思维的求索。懂得取舍之外,还要注意在做真题套题的时候学会卡时间。
死啃书本,不懂得总结归纳的方法,不懂行测里大杂烩式的试卷结构,深一脚浅一脚、文一题理一题的毫无章法,需模块化的看待这种组合,120分钟之内130或者135题是注定答不完的,考察的就是大脑CPU短时间内高速运转的负荷能力,调度一下通识知识、顺便破译一下排列组合,2小时之内给出自己的最优打法才是关键。
从这个角度去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田忌赛马式应考,保持脑力值的稳定输出才是俯视视角的全局式备考。
一个博主分享过A4学习法,推荐给大家。
准备一张A4纸,把备考时遇到不会、或卡顿、或产生好奇等等问题列在纸上,不必逐项也不要归类,随意找空白处去记录下来,等备考学习完成后,再去对照解答,有些可能已经有答案了,有些会带来新的思考。
这样坚持下来,非常容易就建构整个框架,还很容易找到共性问题,特别适合提高阶段的选手。
比起不知道学什么,很多同学更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学了什么。
改变了思路,不去计划而去复盘,每一两天去回看自己的笔记里哪些是学到的,哪些看起来还陌生的,反复几次下来头脑里的东西都会更清晰了。
太纠结于绝对正确,只做有用功,但功率不高。
这个不考就不看了,哪有资源了赶紧围观,生怕自己没拿到对的号码牌,结果发现有效精力都分散了,反而把自己消耗了。
后来发现,大致方向上没有错误,不是注水课,继续赶路就会比其他停下来追兔子的同伴要走的远得多了。
作为公职选拔考试,申论的规范、考题的设置都需要日常强化积累基础上,再去不断练笔。一日不练,自己知道,十日不练,阅卷人知道,唯手熟尔诚不欺我。
备考时常提到“政府思维”,其实就是格局更大、看得更全面。但是考生理解的就是,“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层面维度去解读,这就是视角局限。
很多考情题目是要求考生以公职立场、全局视角去看待问题,简单的拆分主体,就注定会理解浅了,自然也就难以深入。问题的表征、内因、症结、乃至依托的社会背景,都是围绕问题的共同要素,视角越高视野越好,深刻练达才是王道。
千万别过度渲染焦虑增加压力,条件反射的给自己传达一种想法,感觉时间不够用了,然而还有很多东西要学,题目要刷不完了,这样只会越想越焦虑。在休息的时候进行“软备考”,比如非常好的纪录片、人文类的书籍等,防止沉迷短视频或者游戏,这种“合理化懒惰”也有助于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