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交通 | 清廉始于慎微

文摘   2024-11-06 10:34   甘肃  


在探讨个人品德与自律的重要性时,我们不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明朝时期,张瀚在其著作《松窗梦语》中记载了一则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廉洁自律的深刻理解,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故事是这样的:张瀚初任御史参见都台王廷相时,王廷相给他描述了一桩见闻:他乘坐轿子进城时正遇下雨,轿子行走得非常慢,王廷相仔细一看,原来是轿夫穿了一双新鞋正小心地躲避泥水。不料到了长安街后,路更难走了,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坑,此后他便“不复顾惜”了,不仅鞋子上全是泥污,而且浑身上下也没有一处是干净的了。是啊,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告诫官员:“清廉始于慎微”,如果第一道防线守不住,往往会导致在腐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会导致身败名裂。


慎微,就是要注重细节和细微之处,不要因小而失大。“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清廉本色形成于细微小事、锻造于枝末小节,作为党员干部,“慎微”是必修课,更是保持清廉本色的“标尺”。不慎微,就会影响自身形象,进而影响单位形象,甚至还会影响党和行业形象,在职工群众中,不仅起不到表率作用,甚至还会有负面导向作用。有时候,我们总是自作聪明地以“一次不要紧”来开脱自己,以“一点小事无所谓”来放纵自己,可是重复的次数多了,涉及面广了,量变就成了质变,就会“祸自微而成”。不难推断,一个在小节小事、细微之处都过不了关的人,怎么可能在大节大事上过得去、过得硬呢?纵观近年来因违纪违法被查处的党员干部,他们事后总是在忏悔,“当时觉得收一点小贿赂不会被发现,没想到后来欲望越来越大,等醒悟过来已经晚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他们之所以倒在政治的高压线上、道德的耻辱线上、法纪的警戒线上,就是因为在一些小事和细节上不谨慎、破规矩,从“笑纳”一条烟、一瓶酒、一个红包、一盒土特产等“小事”中开始“下滑”,一而再,再而三,最终由“小贪”发展成为“大贪”,在覆水难收、万劫不复的境地中抱恨终生。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人们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连一日三餐都严格自律,人们称他为“于青菜”,一生清廉正直、勤勉朴实,堪称古代为官者的典范。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因长子焦国庆利用县委书记儿子的身份看了一场“白戏”,第二天便带着儿子认错、补票,并以此推动出台兰考县《干部“十不准”》,在为兰考干部画下廉洁从政底线的同时,也告诫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谨小慎微。

慎微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公路承担着国家综合建设的重大责任,而公路养护在保证公路快速、通畅、安全、舒适的通行条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养护生产中材料的采购、劳务队伍的使用、机械设备的租赁,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和小事,却都直接关乎着养护的质量。一批残次材料的使用、一支优亲厚友的劳务分包、一次改头换面的机械租赁,都会引发材料偷工减料、工序粗制滥造、工程质量不达标,最终给人民的出行及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唯有敬廉崇洁、廉洁慎微,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自觉遵守党规党纪,立足岗位防控风险,在这些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坚决杜绝在材料采购、劳务和机械设备使用、专项委托和专业分包中的优亲厚友和利益输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才能真正践行养路惠民的宗旨,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来源: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凉州公路段

发布:甘肃交通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馨瑶

责编:刘天骄


甘肃交通运输
宣传、解读交通运输领域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群众提供交通运输相关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