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16日,夯实戏剧高质量发展之“本”——2024中国剧协期刊与院团主题交流活动在泉州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中国戏剧》《剧本》《中国戏剧年鉴》(以下称“三刊”)编辑部、福建省戏剧家协会、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副主任王之茵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现场
陈涌泉在启动仪式上指出,三刊是全国戏剧界的权威刊物,也是剧协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他提出,召开此次会议的根本目的在于各理事单位与剧协三刊共同围绕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中国戏剧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陈涌泉立足当前戏剧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文艺精神,对当前的戏剧创作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发扬“十年磨一戏”精神,打造能经得起时间、历史、观众检验的优秀作品,避免“狗熊掰棒子”现象,节省宝贵的戏剧资源;第二,避免“唯题材论”,正确认识主旋律,一切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题材都是“主旋律”;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观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评价标准,要将评奖标准和观众喜爱的标准进行有机统一;第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递中华美学精神,舞台不要太实太满;第五,坚守剧种特色,避免泛剧种化,避免唱腔歌剧化。最后,陈涌泉强调,此次会议是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提升三刊的办刊质量,推动戏剧高质量发展的大会,大家都要讲真话、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辜负我们的艺术初心。
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上,作为剧协三刊理事单位的代表,浙江婺剧研究院院长王晓平表示,浙江婺剧院与剧协三刊多年来相互支持,展开合作,结下了深厚情谊。三刊也记录了浙江婺剧院“出人出戏”的艰辛历程和发展中的每一个印记。中国剧协对婺剧院近年来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开拓、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令婺剧院全体演职员倍感荣幸,也激励了大家勇攀戏剧事业高峰的信心。
《中国戏剧》杂志历史悠久,创刊于1950 年,前身为《人民戏剧》《戏剧报》,是戏剧理论评论综合性刊物,始终在业界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当日下午,《中国戏剧》与会理事围绕“质破难题——问题导向下的戏剧高质量发展”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主编罗松首先介绍了近期的工作思路。她说,确立杂志的发展方向与定位至关重要。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戏剧》定位独特,在保持其学术性的基础上,始终关注戏剧艺术的现实性、在场性与前沿性,为当前戏剧现状、理论动态、舞台创作以及戏剧表导演最新成果提供交流平台。2023年以来,杂志加大了对当下戏剧现象的研究力度。此次交流会将主题定义为“问题导向下探讨戏剧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与各理事单位共同聚焦当前的院团管理经验与体制改革,戏剧本质的挖掘与回归,剧目创作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和观众拓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为其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找到症结与突破口。理事单位与相关剧院团的创作成果与管理智慧都将成为我们宝贵的选题资源。
主题交流会现场
一、院团管理与市场经营
面对国内演艺市场的新环境、新形势、新需求,各地戏剧院团都在如何实现管理创新、提升作品质量等问题上进行探索与实践。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党委委员、艺术总监程丞提道,要想取得戏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好的院团领头人至关重要。管理者必须是能推动戏曲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有管理经验,具备市场敏感度,还要有很高的格局和胸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副书记、副院长何云,安徽省徽京剧院艺术总监汪育殊都表示,院团管理应不断强化经营意识和企业思维,努力盘活有限资源,打造演艺新空间。除了舞台演出,还可通过新媒体传播,参与民间节庆活动等方式,打造多元经营模式。浙江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斌,福建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书记兼主任尤天相,福建省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主任刘佳柳都谈到了院团管理机制问题,认为体制机制是院团发展的根本,抓管理机制,强团队作风,每一位戏曲人都应坚守“崇德尚艺,戏比天大”的初心。
主题交流会现场
二、剧种传承与戏曲本体
在剧种传承和戏曲本质的挖掘与回归方面,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理事单位的代表结合自身各剧种的实践经历展开交流。甘肃省陇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存谈道,建立一个包括表演、念白、唱腔、音乐、舞美等方面在内的理论体系对一个剧种来说至关重要。云南省玉溪市滇剧院院长冯咏梅,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龙国洪,福建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越剧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俞伟,福建芳华越剧院院长郑全,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志斌,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的副院长熊香珠一致认为,坚守传统艺术的阵地,应坚持各地方剧种的特色,挖掘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文化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展演结合、举办大型活动、文旅融合、以戏会友等多种方式,使传统戏曲更好地走进当代生活。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书记、主任洪世键,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院长张玲,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碧谈道,建立合理的观众表达渠道,突破现有的观演壁垒,对提升新时代戏曲的观演关系至关重要。戏曲艺术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发展,在校园传唱中传承,在文旅融合中推广,在农村反哺中保护。
三、剧目创作与质量提升
在剧目创作和质量提升方面,福建京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劲梅,云南省滇剧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龚初,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周杰俊一致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动作性和现场性,也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在剧目创作中,除了要发扬“十年磨一戏”的精神,重视传统经典的复排改编,还要通过强化剧本的文学价值、演员的表演功力、观众之间的互动等,挖掘和回归戏剧本质。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张贵州、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编剧高源、湖北省京剧院的党委书记朱凤英根据所在院团的经验先后提了一些建议,包括根据全国各个不同院团的气质、特点、定位,深入了解各院团的历史背景,量身定制符合院团特点的作品;在采风、研讨和改稿会的选拔工作上,考虑以研究型服务型单位作为基地;相比于高成本的主创团队,院团需要争取更多的自主话语权。
四、人才培养与理论构建
关于剧团的人才培养问题,很多理事单位的代表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当前戏曲行业人才稀缺和断层现象的担忧,并纷纷提供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宁波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王锦文首先提到戏曲院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三大难题:第一,剧团招生难;第二,地方语言流失严重;第三,地方戏唱腔设计青黄不接。武汉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戚永喆,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蔡瑜针对人才断层分别提出建议,包括应抱有心怀天下的格局,增加戏剧从业者的社会总量,通过编制政策吸引人才,以及创作适合青年一代的戏曲作品等。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院长吴清华,嵊州市越剧团团长朱杭灿认为,艺术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情怀,将德艺双馨的“德”放在首位。院团应在争取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加大人才的培养,深入挖掘传统剧目中与时代同频的文化价值,同时增强学术界对戏曲理论的研究和体系建构。
当日,《剧本》和《中国戏剧年鉴》两个刊物还分别围绕“《剧本》·剧本·院团”和“戏剧文献文物、艺术档案对当下创演转化的实践与展望”与各理事单位的代表进行了交流、研讨。会议由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和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副主任王之茵先后担任主持。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在总结发言中,陈涌泉寄语大家要做到四个“认清”。
第一,认清自己。各理事单位主要负责人是院团发展和剧目创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守土有责,要高度重视新剧目创排的成活率和成本问题,重视优秀传统经典剧目的整理与改编。
第二,认清观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明白观众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要清楚观众走进剧场究竟最想看的是什么,要守住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表演体系和唱腔特色,体现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创作留得下、传得开、唱得响,被历史记载,被时代和观众认可的剧目。
第三,认清戏剧。戏剧说到底是“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夯实戏剧高质量发展之“本”,一方面在于一剧之本的“剧本”;另一方面在于把握戏剧艺术的“根本”,揭示戏剧创作中“人”的“本质”。具体而言,剧中人物要生动鲜活,要承载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舞台呈现要坚持以演员为中心,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才华;鼓励戏曲进校园,在校园中培养未来的观众和从业者。
第四,认清方向。要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用在剧团发展建设、硬件设施改善、人员工资待遇、优秀作品创作上,避免生产“关在仓库里的残次品”。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内的戏剧奖的评奖,要从不同维度建立鲜明的导向,大力倡导文质兼美的剧本、充分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和戏曲特点的剧目、从传统四功五法中孕育出的守正创新的表演、韵味纯正且剧种特色鲜明的唱腔等。最后,陈涌泉呼吁,全体理事单位应做好表率,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始终牢记要为观众创作、为观众演出,演观众喜爱的戏!
在此次交流活动中,各理事单位所发表的提议和经验分享为《中国戏剧》进一步推动戏剧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作为中国剧协的重要工作平台,《中国戏剧》一直以来都是联络并服务广大戏剧工作者、助力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未来,《中国戏剧》将继续与各位理事单位精诚合作,为戏剧事业发展发文、发声、发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单位和中国戏剧的发展一路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