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读】王自强:农历的日子·立冬

时事   2024-11-06 17:45   河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临西教育


在中国传统中,四季等长。春天从“东风解冻”开始,尽管天气依然寒冷,但总的趋势已经回暖,冰雪悄然融化;秋天随着“凉风至”而来,即使天气依然很热,只要气温开始从巅峰状态下降就进入秋天。不像现在丁是丁卯是卯,几天气温的平均值高于多少度才是春季夏季,低于多少度才算进入秋季冬季。中国古人在意阴阳流转,关心直观与神似。就入冬来说,现在的标准是,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按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见冰碴儿”的立冬。

按照传统,秋季和冬季的分界线是立冬。但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物候标识最准确的黄河流域,立冬也成了前一脚踏进冬天,后一脚还在门槛外和秋天的藕断丝连。

时令毕竟到了,寒冷不打招呼就来,白霜乘着夜色说降就降。往往就在一夜之间,西北风袭来,气温就会出现断崖式的暴跌。“以风鸣冬”,田野、树木、村庄、街道,乃至人们的脸庞,都会在寒风中瞬间失色,连人们给予希望的大太阳也没了脾气,只能对能照到的地方暧昧,照不到的地方寒冷如故。太阳高了,满地的白霜终于被收走了,天上偶有的几片云,被风扯得这儿一绺儿,那儿一片儿,再也遮不住整个天空赤裸的蓝色。

“冬”的本意是“终”。甲骨文的“冬”是在绳子两头打结,表示一段绳子、一个事实的尽头、终结。冬天是四季最后一个季节,庄稼颗粒归仓,万物皆已收藏。一年到头了,很多植物一个轮回的生命完结了,于是“终结”的“冬”被借来用于季节的“冬”:“冬,四时尽也。”为了表达寒冷的天气特点,之后的金文、篆文不断对“冬”字加以改进,在下面加上示意“冰”的字符,成为今天既表示最后一个季节又表示寒冷的“冬”。

冬季来临,万物由动到静,作为“生命之源”的水表现最为鲜明。立冬一候“水始冰”,河水开始结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薄薄的,是扔块石子就破的“冰碴儿”。再过五天,寒冷加深,二候“地始冻”,饱含水分的泥土开始出现表层冻结。春天破开冰层而出的一切,此时逐渐被冰封回去。大海像一个巨大的热能储存器,不至于有点风吹草动就结冰。与寒露的“雀入大水为蛤”相应,立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一类的大鸟就隐藏起踪迹,仿佛如孙悟空般进到海水里,变化出另一种生物来。

季节变换,万物应时而动,在今天看来,属于自然规律;在古人看来,是因天道神明。掌管冬天的神叫禺强,字玄冥。《山海经》上说他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立冬这一天,天子需要穿黑的衣服,骑铁色的马,带文武百官去北郊迎祭冬神。祭祀场面十分宏大。《史记》上记载,汉朝时要有七十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阴,蛰虫盖臧……”迎冬后,天子还要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以顺应肃杀的时气。

天子“迎冬神”,告慰英灵,百姓“送寒衣”,慎终追远。农历十月初一,正值立冬前后,人们会进行系列祭祀活动。除了烧纸钱,由生者推及死者,还要买纸糊的衣服,一并烧掉,嘴里念叨着,请祖先来拿,为死者送去“寒衣”。“十月初一”因此成为一年中和清明节、七月十五并列的三大传统祭祀节日之一。

立冬一到,天地静肃,人马休歇。无论年景如何,一切尘埃落定。那就做个乐天派,换上新衣服,相互道贺庆祝。停下活计,杀鸡宰鸭,剁馅包饺子,乐享人间美味。“立冬不使牛”,也让拉车耕田推碾的牛马驴骡等大牲口喘口气,进棚过冬。

随着立冬而来的冬季,外表冷峻、素淡,本心平和、安宁。它让一切卸下妆容,让世界回归本初。“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走了太匆忙的路,停一停;做了太“繁华”的梦,醒一醒,就像由“水”的动到“冰”的静,由“氵”的多到“冫”的少,去繁就简,享受无须物化的大美,成就心智舒朗的大为。

(作者系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校长 王自强)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临西教育
临西教育发展变化、便民服务、信息公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