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摩崖石刻(51)

政务   2024-10-09 08:03   福建  


鼓楼摩崖石刻引言

卢美松
闽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城内以三山摩崖石刻为代表的文字,简括记录了古城的历史文化与人事活动。这些石书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直观佐证城市发展的历史,生动展现闽人以及入闽士人的文书艺。为展示域内石刻精华,特选取乌石、九仙、越王等山的摩崖石刻文字,对其内容、人物、书法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和品鉴,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题刻内容与历史背景,重温过去、欣赏书法、认识古贤,增进对家乡、对他乡热爱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信心。

对于鼓楼诸山摩崖石刻,前辈文史专家已做过相关调查、统计。这次介绍,旨在挖掘石刻背后历史,阐述它们的内涵和意蕴,相信对游客在观览这些古迹时会有所帮助。





冶山幽翠话胜境

作者 林强
由能补天的泗洲亭北行,过陈岩将军祠,就到了冶山的西麓。这一带旧时是广积营的地盘,与城隍崎一墙之隔,崎下有雷坛寺,寺前一口天泉池,几株紫玉兰,从桃红柳绿中探出头来,倒映在池面,风吹过,晕染了一池秋水,冶山也因了这口池,有了“泉山”的雅号。寺外的墙上嵌着清嘉庆初福州郡守何茹连所书的“冶山古迹”四字,字大如斗,雄浑苍劲。林鸿辉就站在字下,望着不远处的冶山。

林鸿辉是永定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高小毕业后到福州读书,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先到京兆财政厅任秘书,后历任永定县县长、福建省政府禁烟委员会委员等职。在福州期间,他走了不少名山,有岩壑俱飞的鼓山,也有月朗风清的于山,总感觉雄峻有余,幽雅不足。他站在“冶山古迹”四字前,看着陈衍、施景琛等“福州说诗社”社员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930-1932)间陆续辟成的冶山胜景,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唐元和八年(813)福建观察推官冯审笔下“转石而峰峦出,浚坳而池塘见”的画面,身处其间,令林鸿辉不禁生出清通灵秀的感觉,遂静下心来,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座山。

冶山最早名叫“欧冶池山”,因山南的欧冶池而名。欧冶池又称剑池,宋《三山志》记载:“相传越王无诸淬剑处。”到唐代时,冶山又被称作“泉山”。据《三山志》记载,唐开元十九年(731),山东人菅元惠任福州都督,因福州“山洞僻远,江海广深”,在冶山东侧设“泉山府兵”,其“左衙营在州东百步,今东球场也”。东球场原在州西北隅,唐元和八年(813),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将其移至冶山之南,“即山为亭”,辟望京山、观海亭、天泉池、玩琴台等二十九景,其下属冯审作《球场山亭记》刻于亭壁,中有“为潭、为洞、为岛、为沼,窈窕深邃,安可殚极”等文字,尽述冶山之趣。

裴次元“辟球场,即山为亭”时,冶山之东尚有大片茶园,一日炎午,他“报政之暇”,于山民处得饮此茶,顿觉暑热尽消,遂挥毫写下《芳茗原》一诗:“簇茂满东原,敷荣看膴膴。采撷得菁英,芬馨涤烦暑。何用访蒙山,岂劳游顾渚。”将冶山之茶的“芳馨”,比之陆羽笔下的剑南蒙山“蒙顶茶”与湖州顾渚“紫笋茶”。

五代时,冶山还有一个别称,叫“将军山”,此将军乃唐末率“九龙军”抵抗黄巢义军的建宁人陈岩。民国二十年(1931),施景琛在冶山建义宁亭,供陈岩雕像,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程时煃为之题“唐陈将军岩建牙处”。

到了宋熙宁元年(1068),光禄卿程师孟到福州任郡守,在疏浚护城河时,他看到河水通往子城东北隅的一口水塘,周围平阔清泚,灌木阴翳,问了当地人,才知道这口水塘就是“其迹最古”的欧冶池,他见“池之南陇阜盘迂,乔林古木,沧洲野色,郁然城堞之下”,于是在池上建欧冶亭,并“浮以画舫”,供人燕游,一时间,“州人士女,朝夕不绝”,欧冶池成了州城中家喻户晓的旅游胜地,还一度引来了龙王,据《三山志》记载,绍兴四年(1134),“有龙昼见池中”,官府为之建“龙王祠”。乾道元年(1165),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王之望在祠中“祷雨获应”,龙王声名更盛,皇上赐“利泽庙”匾,后改奉“五龙顺化王”,建五龙堂、三皇庙。元泰定五年(1328),闽海道廉访司为了保护古迹,在池旁立“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迄今犹存。

明成化七年(1471),贡院从城南迁至冶山脚下,原来大门设在丽文坊,非常局促,正德十一年(1516),巡按御史胡文静主持征迁,拆房拓路,圈占池地,将贡院拓成“东西各八丈,南倍之,更为正门南出”规模,当时考棚因陋就简,搭的是木板房,不幸到了万历四年(1576),因接待使节疏忽,贡院“不戒于火”,只好重建。重建后的贡院,沿途建了三座牌坊,依次是“通衢”、“云路”、“龙门”,每逢三年一次的秋闱,考生们就站在“龙门”处按县排队,依次搜检入场,考上了,称作“鱼跃龙门”,考砸了,就叫“龙门点额”。清咸丰九年(1859),到福建参加乡试并中举的台湾金门人林豪有一首诗写到了考生在龙门处等待时的场景:“遥应一声有,昂头人海中。龙门开轶荡,鱼贯列西东。”

清末时,长乐大宏里的施景琛也在这里中举,但他没有通过仕途走向历史舞台,而是在贡院里买了房子,转而投身公益事业。他创办了泉山学校、《华闽日报》社,又组织泉山俱乐部,后应北洋政府之邀,赴北京任国务院秘书、参议。南北统一后,他回到福州,与老师陈衍一起致力于推动冶山名胜古迹的修复。

林鸿辉站在“冶山古迹”前看到的景致,就是冶山修复后的模样:涟漪亭、海榴亭、义宁亭、观海亭、流觞亭、八角亭,高低错落。桃李坞、红蕉坪、枇杷川、萩芦冈、松筠陌、芳茗原,移步异景。

沿着环山分布的九曲登山路,林鸿辉从一曲走到九曲。一曲在冶山南坡,天泉池波光粼粼,往东绕数十米,为二曲,独秀峰秀拔奇伟,转而向北,有聚寿峰,为三曲、四曲、五曲,绕到东坡,有九曲池、流觞亭,为六曲,由此西行,经观海亭、望京山,即临七曲,再转个弯,折而向东,至天后宫与将军庙界,为八曲、九曲,每一曲皆有石刻,每一方石刻背后皆有故事。

“球场筑后稧堂开,多少游人载酒来。文物兴闽留胜迹,江山霸越几人才”。林鸿辉站在八曲处,兴致盎然,题下“冶山胜境”四字。



编辑 郑锦銮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  

您点亮的每个

对我们都很重要↓↓

家在鼓楼
发布鼓楼新闻、服务民生,传播鼓楼好声音,打造鼓楼人的网上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