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军总司令,毛主席唯独不接受他投降,老蒋:我也想杀了他

文摘   2024-07-29 18:39   马来西亚  


 




 

他是国军总司令,在黄埔嫡系中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从不拉帮结派,听话又有才干,在国民党内部一时风头无两,平步青云,有着蒋何并称之说。

就是这样一位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将的人,最终却让蒋介石愤怒到了极点,说出了:“我也想杀了他。”这样决绝的话。

随着国民党败局已定,不少国民党将领选择弃暗投明,我党也一向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接纳并加以改造,唯独此人,毛主席却表示拒不接受他的投降

那么,他究竟是谁?他到底做了什么,能让国共两党领导人都对他愤恨不已呢?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叔

他就是何应钦。他出生于农村大山深处,相比于城中士绅子弟的吃穿用度,他粗布麻衣,赤脚草鞋,俨然一个“乡巴佬”。

周围人看不起他,也常常这样叫他,他性格倔强,自动过滤掉这些闲言碎语,他不在乎,也不想去在意。

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手下任职,这个部队说的好听,明面上是革命部队,实际是一群乌合之众。

他们一群人每日只知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何应钦不屑做这种事,纯属浪费时间,他是有野心的。



他的这种“不合群”也受到了排挤,正当他迷茫之际,李仲公从中牵线,来到了新派黔军总司令王文华麾下。

却没成想,自己并不受重用,只当了一个不沾军权的闲职,恰巧王文华有个妹妹王文湘对何应钦很是欢喜。

没多久,两人便结了婚。有了这层关系,王文华认为何应钦应该不会背叛自己,对他的信任直线飙升,给予他军中参谋长的重任。

何应钦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本就无权无势,自小任人欺凌,有了这个机会,他绝不会坐以待毙。



于是,他表面上对王文华毕恭毕敬,私底下培植私党,慢慢地,将“王家军”一步一步变成了“何家军”。这种两面三刀的手段让人不禁感叹他的城府之深。

王文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家军队被自家姑爷给撬走了,自己还被架空排挤了出去,真是千算万算,家贼难算。

那时军中还流传着一句话:“姑爷当了家,大舅成菩萨。”

就在何应钦正做着他的“英雄梦”的时候,被贵州老军阀袁祖铭给一举击败,并将这股势力收入囊中,直接击破了何应钦的黄粱美梦。



何应钦与蒋介石虽是同学关系,但交情并不深。直到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何应钦任少将总教官时,两人这才接触地多了起来。

初来乍到,何应钦一切行事小心翼翼,那时,蒋介石去找王柏龄讨论工作时,一问三不知,他就是一个花花公子,根本不上心。

倒是何应钦,每次去找,每次都在,一切事情都能侃侃而谈,蒋介石对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还将他任命为黄埔教导团的团长。

1925年3月,在东征的过程中,黄埔教导团与陈炯明林虎部展开激战,损失惨重,扬言要活捉蒋介石和何应钦。



蒋介石一想到自己可能要命丧于此,不禁仰天长叹:“非战不力也,天亡我也。”

两人各有各的野心,谁也不想还没做出一番成就,就这样命丧在此。焦急之际灵机一动,开始向林虎部喊话。

谎称陈炯明早已商量起义,放下武器的话,会得到一笔丰厚的犒赏,如若拼死抵抗,皆军法处置。

林虎部的官兵们将信将疑,没多久,就看到何应钦他们驮着银圆,一边跑一边撒。

林虎部的官兵们看到后,全然忘却了一切,开始争抢,毕竟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趁着他们大乱之时,何应钦掩护蒋介石突围了出去,救了蒋介石一命。蒋介石大为感动,拉着何应钦的手就开始结拜,指天发誓:


“我的天下就是你的天下,有我蒋介石的,就有你何应钦的!”


何应钦也表示,自己绝对会对他忠心不二,肝脑涂地。两人也结下了生死之交。

在蒋介石背叛民主革命,发动中山舰事件之前,何应钦也是极力支持,蒋介石还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没有我蒋中正,哪有他何应钦”

何应钦从一个大山里走出的“乡巴佬”在遇上蒋介石后,深受器重,青云直上,一路攀升,他对蒋介石的忠诚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

在之后的“宁汉分裂”之际,蒋介石可谓是四面楚歌,武汉方面要将他开除出党,冯玉祥、汪精卫等各方势力对他虎视眈眈,欲将其除之而后快。

桂系与蒋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这时何应钦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他认为蒋介石已树敌太多,已然靠不住。

于是,他与白崇禧暗中勾结,企图上演一出“逼宫”的闹剧。什么兄弟情深,什么海誓山盟,那都是利益面前的鬼话罢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会上,白崇禧直截了当地要蒋介石离职,而此时的何应钦,在一旁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沉默着不表态。

蒋介石气不打一处来,他可以接受别人的沉默、背叛,但他接受不了前脚还在跟自己歃血为盟的兄弟,如今却装聋作哑,跟着别人一起对付自己。

深感背叛的蒋介石怒喊着:“好!好!还!我下野!我下野!”甩手离去。何应钦与蒋介石之间产生了矛盾。

然而,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蒋介石便重新掌握了大权。冯玉祥、阎锡山等人都发出了对蒋的拥戴电,唯独何应钦没有动静。



蒋介石心里有火,将李仲公叫了过来,声色俱厉地说道:“他何敬之究竟安得什么心?为何还没有表示?究竟是何打算?”

李仲公赶忙安抚蒋介石的情绪,表明何应钦对他的忠心,随后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何应钦的住所:


“白崇禧逼他下野,你不表态也不支持他,现如今别人都发了拥戴电,你还没有动静,这不就直接表明你和白崇禧私下合谋来对付他嘛?他会轻易放过你吗?”


在李仲公的劝解下,何应钦才发了拥戴电。蒋介石复职后,撤销了何应钦的职务和兵权。



李仲公怕他气急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在两人中间充当起和事佬的角色,一边劝何应钦不要轻举妄动,另一边找到蒋介石解释。

蒋介石这才平复了心情,又重新将何应钦召了回来。两人表面上还是跟之前那般要好,实际上,他们心里都明白,早已不复从前了。

两人之间的关系在“西安事变”后,又有一段曲折。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当晚,就如何营救蒋介石一事,在何应钦官邸内召开了紧急会议。宋美龄害怕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会将蒋介石杀掉,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

而何应钦却持反对意见,甚至对宋美龄出言不逊:


“国家的事,一个妇道人家,你懂什么?”


何应钦主张以动武营救,最终经过一番商讨后,采纳了何应钦的意见,他也代行蒋介石的总司令职务行动。

事件过后,蒋介石听闻何应钦的坚定动武营救是十分高兴的,但同时,他对何应钦的态度又很复杂。



对于蒋介石来说,何应钦的这种行为已经触及了他的底线,这种“越位”这让蒋介石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和不爽。

祸福成败,付之于天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奉蒋介石的旨意,何应钦、白崇禧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这场事变不仅导致大量新四军战士的无谓牺牲,新四军更是被污蔑为“叛变”,其番号也被无理撤销,这一系列事件无疑加剧了国共之间的紧张氛围。

对于这一连串的背叛与暴行,周总理深感愤慨与痛心,通电怒斥何应钦:“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蒋介石在重用、提拔人时,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重用黄埔系出身、重用同乡、重用忠心不二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陈诚不仅完全符合这些条件,还是蒋介石的干女婿,自然备受青睐。

他在国民党军的的地位也是不低的,蒋介石也对他极力栽培,也是希望他可以制衡何应钦。

何应钦与陈诚之间的斗争也不断,两人互相排挤、拆台,一有机会就对对方打击报复。

1944年,何应钦因种种原因被排挤了出去,他担任了十多年的军政部部长的职务也被免去。



真正让何应钦出尽了风头,达到他历史最高峰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他代表中国政府主持受降仪式。

而何应钦本就是个亲日派,他早前就曾与冈村宁次打过交道,有着交情。按照惯例,战败方需带指挥刀入场,手托刀,鞠躬上交,象征缴械投降。

在投降仪式前,何应钦早已找过冈村宁次,嘱咐他如果不愿带军刀可以不必带,也就出现了免缴械一幕,这无疑是对对胜利方的侮辱。

更为过分的是,在投降仪式开始时,按规定战败方应向胜利方行三次礼,而胜利方无需回礼。但何应钦却公然起身还礼,引得现场一片哗然。



这算是他人生中的最顶点,此后,何应钦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国共内战时期更是被边缘化,成了一个无部队、无实权的摆设。

1949年,蒋介石从台前转到幕后,李宗仁成为了“代总统”,何应钦应邀当了李宗仁的行政院院长。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当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何应钦选择了辞职,逃往台湾。他在那里并未得到重用,反而受到冷落,只获得了一个闲散的职位。

何应钦的摇摆不定和背叛行为,让蒋介石心生警惕;他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士的暴行和亲日的立场,更是让毛主席始终无法原谅。



何应钦如同一颗摇摆不定的棋子,时而与蒋介石紧密合作,时而又暗中策划背叛。他善于利用政治斗争的漩涡来谋取个人利益,但同时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结语

何应钦的一生充满了复杂多变的政治阴谋和个人道德的沦丧,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图文公社
图文故事,带你走进不同的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