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首飞成功

时事   2025-02-11 21:27   北京  

首飞成功!我国巨型星座组网发射迎来重磅利器


2月11日17点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运用长征八号改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改火箭”),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八改火箭的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丁,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火箭”)实现系列化发展,也意味着我国中低轨道卫星组网发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迎来一款既能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又具备高性价比的火箭。

拍摄 骆云飞 黄国畅

据了解,长八改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该型火箭是在长八火箭的基础上,针对未来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组网发射需求改进研制而成。它沿用了长八火箭的芯一级和助推器,芯二级则采用了新研制的3.35米直径通用氢氧末级,配装5.2米直径整流罩。长八改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7吨级。
“相较于长八火箭,长八改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2吨左右,相当于额外增加了近一辆小型货车的重量。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提升1.5吨左右,达到7吨级,可以覆盖未来5至7年内主流轨道,特别是中低轨道载荷的发射需求。”火箭院长八改火箭研发团队总体人员樊晨霄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长八改火箭与长八火箭基本型、无助推器串联构型共同组成长征八号系列火箭,形成了太阳同步轨道3吨、5吨、7吨级的运载能力梯队,可以为用户提供需求匹配的高性价比服务,有力提升了我国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组网发射能力。
相较于此前的长八火箭,长八改火箭的“升级”不仅在于运载能力更大,整流罩尺寸增大至5.2米,火箭的可靠性进一步提升。还在于该型火箭采用了新研制的3.35米直径通用氢氧末级,同时采用了新型的YF-75DA氢氧发动机,该发动机基于膨胀循环技术,相较于传统燃气发生器循环发动机,可以实现更高的推进剂利用效率。长八改火箭在增压输送系统、结构系统、发动机、电气系统等领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长八改火箭芯二级为新研制的通用氢氧末级,箭体直径达到了3.35米,配置氢氧发动机,具备双向摇摆,两次起动能力,采用共底贮箱。”火箭院长八甲火箭研发团队成员刘立冬向记者介绍称,之所以采用通用氢氧末级的设计,主要是因为以液氢、液氧为燃料的火箭末级具有比冲高的特点,这能使火箭以较少的燃料获得比较大的推力,液氢、液氧也是目前我国掌握的比冲比较高的推进剂。在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型谱规划中,未来中高轨运载火箭主要构型均采用氢氧末级。在3.35米直径的通用氢氧末级出现前,我国仅有直径为3米的氢氧末级,从箭体直径、动力系统优化方面已不能满足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发展需求。选择氢氧末级这一模块进行通用化设计,可满足后续我国新一代中型火箭统一产品规格,提升模块级产品化程度,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
“通用氢氧末级结构效率接近0.87,这一数值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结构重量的减轻直接提升了火箭的运载效率,使其在执行中低轨道卫星发射任务时,能够携带更重的卫星或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不仅验证了火箭院3.35米直径通用氢氧末级共底贮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还为未来火箭院新型号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刘立东称。
目前,长八系列火箭拥有天津、海南两个总装基地,可实现脉动式总装,具备年产不低于50发的能力,满足后续高密度发射需求。樊晨霄进一步介绍称,未来,长八系列火箭可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择机执行发射任务,极大提高发射能力,后续还将逐步优化测发流程,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7天发射、7天恢复的高密度发射能力,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商业发射服务。
据了解,长八系列火箭整体采用了面向商业航天市场的设计方案,未来,该系列运载火箭在零组部件大规模高效生产的基础上,还将大力推进脉动装配生产线。这也是复杂大型装配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必然趋势。2025年,长八系列火箭还将迎来多次发射任务。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审核 | 卢长银

编辑 | 徐铉

校对 | 向歆悦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