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实录

文摘   2024-12-15 06:20   江苏  

本场《股权投资,望而前行》投资界龙门阵,由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清科创业CEO倪正东主持,对话嘉宾为:

启明创投 创始主管合伙人 邝子平 

君联资本 总裁 李家庆 

高瓴 创始合伙人 李 良 

达晨财智 执行合伙人、首席投资官 肖 冰 

红杉中国 合伙人 周 逵


以下为对话实录


倪正东:欢迎大家来到清科年会。在座各位都是业内典型的机构代表,见证了中国创投浮沉历程。第一个问题,想请大家聊聊2024年内部整体情况,主要围绕募投管退方面,让外界看看头部机构的状态。


2024,有人投出100多笔


邝子平:启明创投是一家VC机构,主要专注于早期投资,我们希望去捕捉那些引领潮流的投资方向。投资上,今年启明创投新投项目30个,续投项目37个。数量与去年持平,金额相对高些。

退出方面,今年有两个典型案例。一是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全球Robotaxi第一股文远知行。另一个则是礼新医药,它的一款在研肿瘤双抗创新药被默沙东收购,首付款近6亿美元,整个合作协议是33亿美元。总体而言,今年A股上市极其缓慢,也极具挑战。


李家庆:君联资本与过去差不多,今年大概投了50多个项目,金额约50亿元。相较2023年数量下降了约10%,总投资金额变化不大。单项目投资金额有所提高,比去年涨了50%。


至于退出,整体比2020、2021、2022年有相当大幅度的下降。今年我们共有7、8个IPO,覆盖A股、港股、美股,比较多元化。单个IPO募集资金的规模比以前小一些。虽然相比三四年前的高点,今年IPO数量下降了近50%,但从经济和行业整体环境来看,我们还算表现平稳。 


李良:这个问题像年终考试,其实清科是有答案的,本身就有业内权威的数据库。说到投资数量,我们今年在创投阶段投出去了60多笔,大家干劲还是很积极。


今年投的轮次整体比较靠前,60多个项目里有不少种子轮甚至孵化项目。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不少并购的机会。总结下来,今年投资主要看两头,一是投早、投小、投硬核、投创新,另一头则是支持高质量发展。


IPO退出方面,我们今年到现在共有12家。A股有永臻科技和绿联科技,还有地平线等公司登陆港股。其中,地平线是我们支持了10年的公司,早在2014年成立前我们就开始投资,共投了7轮,曾在公司困难时我们领投了C轮。这次地平线上市融资50亿港币,海外投资人反响热烈。至于全球其他板块如纳斯达克、印度股市,今年都有我们的被投企业上市。


募资层面,我们最近推出了30亿新一期保护型策略基金,产品设计层面极具创新,因而受到LP们的热情关注。 


肖冰:过去一年于达晨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募资。在市场普遍募资难的情况下,我们新增加的资金管理规模超过了150亿。这与我们重点投资方向和当前市场环境特点相关。同时,现在大量的出资人都是国有背景,比较青睐达晨这种具有国有背景+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机构,可以说有一定的稀缺性,再加上我们的历史业绩较为稳健,所以今年的募资成绩比较亮眼。


投资方面,我们手上的粮草比较充足,还是保持自身合适的节奏、稳定出手,但整体投资标准肯定有所提高。具体数量和金额上接近去年,今年我们投资了近30亿元、40余个项目。而在当前的IPO环境下,我们需要积极去关注和管理的是退出路径,内部加强了非IPO退出的努力。


周逵:投资上,过去一年我们略有积极,相比去年速度有所加快,大概投资了100多个新项目吧,这里主要集中在早期,和一些国际化出海的项目;在IPO方面,今年我们到目前为止总共10个,维持在和过去几年同期差不多的水平,今年的IPO主要是在港股和美股。


整个资本市场在年初确实承压明显,但随着下半年二级市场有所好转,整体压力略小了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我们最早投资的两个公司,地平线和小马智行,算是智能驾驶(芯片和运营)产业两头吧,下半年双双成功上市。自动驾驶是最复杂和有大规模商业化前景的智能机器人方向,他们能成功上市,希望是国内创新企业开始重新敲开海外资本市场的标志。


整体来看,海外IPO市场正在逐渐松动,希望A股市场IPO明年也能好起来。


最兴奋的事


倪正东:粗略看下来,今年VC阶段投资金额和数量最多的是红杉和深创投,行业仍在有序发展。这一年大家要么在投资路上,要么在募资路上。看了那么多公司,最让你们感到兴奋的行业和公司分别有哪些?


邝子平:说起2024年的投资,我对两个行业感到特别兴奋。


第一,非常看好AI在中国的落地。2024年我们新投和续投的AI类企业是科技板块里最多的,其中具身智能领域的银河通用、续投企业中的阶跃星辰,都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个案。


第二,是创新医药领域。中国创新药面向全球足以让人感到兴奋。历史上中国的新药研发多是License-in,现在License-out成为主题,正在向全球输送最先进、最优秀的创新药,输送管线。好比一扇门关了,总会有另一扇门打开。


周逵:我们比较看重AI技术浪潮,这两年最主要的还是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大模型往前走是数据、算力和芯片,往后走是AI应用。现在大家的专注点在大模型,当大模型性能越来强时,期待明后年AI应用会有好公司涌现出来。


倪正东:印象中最深刻、最兴奋的公司是哪些?


周逵:投资时觉得最兴奋的事,往往是能在技术浪潮上解决全新问题的公司,比如我最近看的一个早期AI for Science的项目。另一个令我兴奋的事,是老公司终于有了新突破,比如我们一家投资了18年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公司,着力于改善分级诊疗和慢病管理提效问题。在经历十几年探索后,这两年在数据和AI技术助力下,终于得到市场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肯定,开始快速获得收入增长和费用的降低,令人备受鼓舞。


李家庆:除了早期布局,我们这一年把时间花在越来越有“底气”的项目上。这些项目都在不断增长,其中一些项目追加的资金额度比较大。


一是人工智能领域,比如大模型应用领域的智谱AI,我们一路追投了6、7轮,总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二是脑科学方面,神经调控领域的品驰医疗,我们也投资了超过10亿元。三是低轨宽带通讯卫星的银河航天,同样投资额超过10亿元。这几类项目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对其所在行业和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进而不断加大投资比例。


肖冰:人民币基金投资主要涉及两个方向,一是2018年开始的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本土人民币机构很擅长这个方向。目前围绕整个产业链,逐渐往更底层、更核心的基础方向不断深化,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和机会。这一投资主题未来几年依旧适用,且比较稳健,是达晨的基本盘。


另一个方向是前沿技术,包括人形机器人和创新药项目。达晨在早期阶段就对智谱AI进行了投资。这个方向更为进取,我们向国内外优秀的同行们积极学习、实践并不断做出适应和调整,未来希望能够投出更多更好的项目。


倪正东:昨天我跟李良总同一班飞机过来,一路聊了很多,他有很多深刻思考,这个问题请你说一下。


李良:作为VC/PE投资人,最好是乐观主义者。投资人投的是未来、是长期,正如清科发布的报告,虽然有些数据下行,但我们看到结尾充满希望。要说过去一年什么事最兴奋,是每次见到真正出色的创业者,那一瞬间我都会非常兴奋,能看到他们眼中有光。


我分享几个过去几年最让我兴奋的案例。2021年,我们作为第一个投资人,种子轮投的一家公司到今天已经成为大模型领域里的头部企业。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势形成。


另一个令人兴奋的案例是家储能公司,2022年我们进行了首轮独家投资。能源是当今最大的挑战,尽管锂电和光伏面临很大压力,但这家企业经过两年努力,今年收入已达10亿元,利润约为一到两亿元,他们做的是全球市场,凭借新一代产品打出了新方向。


还有智元机器人,这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之一,同样在2022年我们第一轮就投了。另外,我们两年前投了一家泳池机器人公司,今年正式推出产品,海外卖得非常好,收入达到千万美元级别。

今天谈起这些企业,我们依然感到非常兴奋。相比最初接触项目的兴奋,如今是我们与企业共同努力后逐渐“开花结果”。如果说过去做VC像能看到未来的水晶球,今天做投资更需要机构和企业一起去共创未来。投资行业最赖以生存的是优秀企业家,我们要发掘更多出色的创业者,支持他们去做有创造力的事。


倪正东:这几年高瓴在早期投资特别活跃,尤其跟李良总交流之后,印象更为深刻。从头部机构来看,其实大家依然很积极进取。


回忆起来,行业里募资最多、投钱最多、退出最多的年份应该是2021年,那一年我们称为“内卷”。此时此刻,在座头部机构的掌门人怎么看行业竞争?竞争加剧还是下降?如果有新的竞争,又来自于哪里?


告别内卷今年不见抢项目了


李家庆:说到今天的竞争,我倒不认为是行业内卷,而是自我的竞争,需要自己卷自己。台上各位大多从业20年以上,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这代人拥有的资源比以前要多,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当积累了20、30年的认知高度和调动资源的能力,面对不确定性,敢不敢出手去做一些“大”事情、“新”事情?


以前做投资最怕错过,没抢到项目。如今这些没有用了,要看长期。关键节点是未来五六年,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周期都在那个时间点要交作业。这次的作业非常难,事关科学技术深度、资金强度以及对前瞻性、不确定性的把握。


和前些年相比,我们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挑大梁的投资人年龄多是45岁以上,而不是年轻人。当下出手,要敢于做判断,提前下手,下手份额比以前还要重,这对年轻投资人来说挑战要大一些。而对于君联来说,这是决定未来五年输赢的关键。


现在提倡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大胆资本,这一切恰恰跟专业度有关,专业度决定高度。面对当下这种“范式变化”,我们要能够很好地应对,这是比较兴奋和有意义的。


肖冰:过去20多年间,竞争始终伴随着行业发展。现在从各种数据反馈来看,募资难、机构缺子弹,盲目抢项目的现象大大减少,竞争强度有所下降。同时,竞争更多集中到硬科技赛道,整体机会仍然很多。如果某个项目过于火热,可以考虑放弃。因为手上有更多弹药的人,才更有机会。


当前最大的挑战是瞄准未来,进行更大胆的投资。在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将精力集中在提升投资标准上,尽力避免重演互联网时代人民币基金错失明星项目的情况。人工智能浪潮中,能否紧跟时代步伐,能否成功投到AI领军项目,显然是我们当前亟须应对的挑战。


倪正东:2020年之前达晨的子弹并不算多,现在子弹越来越多,竞争力越来越强,不仅有传统人民币基金的打法,也有美元基金风格的打法,越来越有意思。


李良:在高瓴,我们内部提“运动队精神”。参加比赛肯定想赢,但内卷多是无效竞争。有人投了赛道里的第1、2、3名,还非要再投排名靠后的5到8名,这就是资本驱动的产能建设,是无效的。


怎么应对投资行业的无效内卷?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企业不应该考虑TO VC。要把每一天的精力和时间放到市场和客户上,去想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能尽快让产品和市场需求匹配,这些才是最重要。进入发展期的企业,要考虑如何做到更好的正向现金流,怎么不靠外部输血、靠自有现金流就能持续发展。这两种企业都是我们非常愿意去支持的,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共创,一起去探索更多可能,当然也包括试错。


对投资机构而言,同样是新的挑战。我们要反复问自己:投资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能带给企业什么?过去十年,我们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深度价值创造体系(高瓴DVC),建设了超过200人的数字化赋能和精益管理团队。现在我们还在进一步拓展、强化高瓴DVC的能力边界,其中不仅能够服务于企业们在国内的需求,还要能支持海外发展。


举个例子。当下并购成为趋势,我们思考的是,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在收购后还能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帮助企业应对复杂的商业环境。这些都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需要积极去做的事情。


周逵:相比过去,我今年的明显感受是创投行业没往年那么卷。


第一个原因,可能有许多人资金还没准备好,毕竟过去两三年,行业在资金供应上有很大变化。


第二个原因,很多同行将重心从怎么“卷”转到思考怎么“高质量发展”。或者说如何基于自身长处,在新时代做积极趋势的判断,找到适合自己的“难而正确的事”。这个时候,估计大家还卷不起来。


邝子平:我同意周逵刚刚所说行业竞争“不卷”,竞争态势下降了很多,今年处于比较健康的降温状态,不算寒冷。许多优质项目能成功募集到所需资金,这是第一。


第二,往年行情好的时候,即便几个机构同时到场,创始人希望以目前谈好的估值先把钱拿到,其他投资人再加一轮,估值再涨30%,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我和家庆代表机构都来看这个项目,创始人会说加入同一轮投资里吧。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储备的粮草更丰富一些,这种情况并不坏。


高估值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两年已纷纷显现。尤其是IPO后一二级市场倒挂,或者当收购兼并多了起来,如何平衡各个投资方的利益,便会带来一些挑战。


当然,市场好的时候,多融资也有道理。但要清醒地做决策,千万不要认为市场好就能做高估值。如今整个市场更理性了,许多好项目并不缺融资,也很少出现以往众多机构一窝蜂冲上去炒估值的现象。


我反而更担心募资情况,今年和去年整体募资放缓,这是明年的晴雨表。如果募资进度大幅度下滑,今年降温,明年会不会寒冷?一旦投资机构手上的钱不多了,连好企业都极有可能难以融到资。这些问题值得大家关心。


尤其倪总提到美元融资大幅度下滑,即便人民币LP生态越来越健康,美元LP在中国创新史里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今天我还是会说,美元投资不可替代,至于不可替代部分有多大,另外再商榷。但如果是0,我相信将对中国整个创新生态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未来会不会从“不卷”到过冷,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级市场退出之困,迫在眉睫


倪正东:行业不像之前那么卷了,大家也没有那么焦虑了。现在改练内功,把自己做好。这两年大家的合作明显多起来,每一轮的投资机构越来越多,机构之间合作多于竞争,这是好事。当年最卷的时候,整体估值被拉得太高,于行业而言是一种伤害。


聊了这么多,2024年大家有没有一些烦心事?比如,行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邝子平:退出问题。倒不是希望IPO闸口大开,而是希望具备可预见性。比如提前六七年安排IPO常态化、健康退出的路径。也许未来十年有少量的IPO,以及非常好的、体面的、健康的收购兼并市场,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创投行业,大家共同往一个方向走。但过去20年一会儿闸口大开,一会儿闸口关闭,面对这些不确定,投资机构和企业做了很多无用功。


行业亟须解决这一现象,期待打造出不论快慢与否,但健康、可预知且具备稳定性的退出路径。


李家庆:退出固然是现实难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


一方面,如今有太多外在因素影响专业投资人做判断。另一方面,投入科技领域的资金量远远不够。国内投资机构对AGI行业的投入加一起,可能还不够欧美等国一个项目投进去的钱。关键在于如何将整个行业的主要时间、精力放在挖掘重大项目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欧美等国在一些核心行业和核心项目上的融资强度和投入,远远大于我们。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投资上,要把主要资金敢于砸在重要的领域和方向上,并且能赢。如果不能赢,那么聊其他问题都没有实际意义。


李良:退、投、募,都需要解决。大家总希望回到2021年,那个看起来有无限的钱、能实现梦想的时期。回到过去显然不可能,现在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决策。


无论企业还是机构,反而不要总去琢磨市场情绪、行业噪声,白白耗损精力,应该回到“你做的事到底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上。即便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期,也有像亚马逊这样日后影响全球的公司崭露头角。


因此,早在2020年左右,我们就向被投企业呼吁回到“解决问题”上。过去几年是一场压力测试,很多企业做到了。而一些企业沉浸在幻想中,尽管公司已经难以运转,却还加大研发投入,很快面临关门命运。我们希望有更多保持直面“解决真问题”的创业者,能把企业带到更大、更长远的发展轨道上去。


肖冰:当前还是关心退出问题。希望有更加稳定的、可预期的渠道,创投机构可以更好地把握投资的节奏,进行有效布局。创投退出更顺畅,才会有更多源头活水愿意加入进来。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也在积极鼓励和推动A股市场往更加长期和稳健的方向发展,有正向循环、有激励,这对创投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利好。


周逵:我们的角色是帮企业发展。若站在企业家的角度,一个期待是上市审核更加市场化,这样企业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更加可预期和可规划。另外一个期待是,在今天的经济挑战下,我们更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应让创业者和创新者,受到足够的来自社会的尊重和鼓励。


倪正东:发扬企业家精神,让创业者愿意创业、敢创业,让投资人敢投资,这一点意义深远。最后一个问题,2025年将至,大家会用哪个词来表达对明年的期待?


李良:关于2025年,更多还是“希望”。希望更多赛道蓬勃发展,希望创业者热情高涨,当然也希望我们在投资上不断结出硕果。


邝子平:我也选“希望”这个词。“希望”不是指“充满希望”的“希望”,而是“希望”2025年会更好,“希望”将迎来转机,我们对明年有诸多期盼。


李家庆:今年的主题很好,万象耕新。万象是变化、变局和变革,“耕”新这两个字特别好,作为君联来说,像一个耕耘的“Farmer”,沉下心来做事情,期待未来能孕育新的希望。


周逵:沉下心来做事情。


肖冰:我选择“拐点”。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拐点上,从A股市场动态到诸如AI这类重大投资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正逐步迈向一个投资方向更为清晰、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阶段,有着很多让人兴奋的投资机会。我觉得它是一个拐点,也希望是一个拐点。


倪正东:谢谢各位的分享。不管是耕新,还是拐点,我们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好,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一级市场投资人不会放弃,我们看好中国,看多中国,对国家充满巨大的信心。2025年,继续加油。


——————


这是中国顶级创投上周在重庆的一次对话,全文实录。


一级市场的思想碰撞,对二级市场其实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版权为“投资界”所有。


希望对你们有用。

似水之流年
我们躺着,唱着。年复一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