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越高的人,越不会反驳

文摘   2024-11-07 17:01   河南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

“一个人如何对待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种观点,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

这世上有一种人,对他们说,世间万物非黑即白。

这样的人,一旦他人有了跟自己不同的意见,他们就会习惯性反驳,无法接受世界的多元性,无法感知更多的思维和认知。

他们喜欢否定他人,喜欢和他人争论,即使这件事情很小,即使争赢了也没有意义,他们还是要与人争个输赢。

他们不愿意承认错误,道歉更不可能,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他们无法对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兼容并蓄,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对别人妄加评论的同时,不仅惹人厌烦,还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偏见。



这样的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驳型”人格。

拥有”反驳型“人格的人,大多数都出生在贫穷的家庭里,而这种贫穷,并不是说物质的匮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匮乏。

他们从小很少获得赞美和表扬,内心会比较自卑,缺乏安全感。

通过反驳别人,他们能获得力量感,获得愉悦感,来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比如说,你跟他讲努力,他却跟你讲出身;你跟他谈感情,他却和你讲道理。

比如说,你跟他说某个电影很好看,他会说国产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我从来都不看国产电影。

总之,他们总会在细枝末节中,跟你表达不同的意见,让你生出“秀才遇见兵”的无力感,甚至生出愤怒感。



尼采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

“眼睛即是监狱,目光所及之处就是围墙。”

无论这种“反驳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都代表着这个人的认知盲区太多。

想起罗翔老师说过的一段话,让人感触颇深,他说:

“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一个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和稻子,你也不能说他笨,他只是没接触过。所以,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时,就应该本着一种求同存异的心,不要带有知识的优越感。”

爱反驳的人,总是死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自己的认知半径所束缚,然后眼中的世界越来越狭小,对他人越来越难以包容、理解和认同。

就像是井底的青蛙,认知只有井底那么大,就像夏虫,从来都没有见过冬天的雪,冰雪对于它来说就是认知盲区。

所以,认知越低,盲区越多,越容易固执己见;认知越高,盲区越小,越容易求同存异。



人这一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见过了天地,就知道了天大地大,知道了道法自然的玄妙,懂得了宇宙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所以就能够心存敬畏。

见过了众生,就知道众生有众相,知道各色人等各有不同,见过世间繁华,也看过人间疾苦,对世人多了一份体谅和悲悯,自己也多了一份谦卑和淡然。

见过了自己,就知道了本我和真我,破除我执,戒掉贪嗔痴,多了一分清醒,就越能够放下执念,放下计较,万事随缘。

这个过程,会让一个人的认知不断提升,能超脱天地的局限,更能走出天地的牢笼。

不断接纳自我,不断打破自我,最终打破僵化的思维,对人生和世界就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千世界,不是所有人的认知水平都一致,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进步,不愿意成长,墨守成规,注定只能看到方寸之地。

而有些人,无论之前经历过什么,都能够不断地向内探求,不断地丰盈自身,然后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去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然后有所领悟。



很喜欢连岳先生的一句话:

“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认知越高的人,越不会反驳。

他们明白,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这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古语有云:

“君子和而不同,仁者求同存异。”

经历得越多,见过的人越多,你就会发现,真正见过世面,拥有高认知的人,没有看不惯的人,也没有看不惯的事,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如果你身边有爱反驳的人,要么忍受,要么远离。

如果你自己是这种爱反驳的人,那就多读书,多学习,多见天地,见众生,然后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即使和他人三观不同,也能兼容并蓄,向内生长,如此,才能在打破自我,重建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跃进,看到更大的世界!


绿茵下
今日头条同名创作者情感领域创作者关注我的文字 走进您的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