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昆虫,大部分为植食性昆虫且多为杂食性,尤其茄科类、葫芦科瓜果等作物受害严重。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从作物育苗到生产种植,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文主要介绍一下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一、蓟马的特征与习性
蓟马成虫体长约1~2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肉眼可见叶背面成虫、若虫。锉吸式口器,成虫多在叶脉间、嫩花、嫩果、嫩叶吸取汁液。
蓟马喜温暖、干旱,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如遇连阴多雨,作物叶腋间积水,能导致若虫死亡。
发生情况:蓟马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发生高峰期在秋季或入冬的11~12月份,3~5月份则是第二个高峰期。繁殖快,世代交替:雌成虫寿命8~10天,卵期在5~6月份一般为6~7天。若虫在叶背取食,到高龄末期停止取食,落入表土化蛹。成虫极活跃,善飞能跳,可借自然力迁移扩散。成虫怕强光,多在背光、隐蔽场所集中为害,如叶腋、叶背、花内等,阴天、早晨、傍晚和夜间才在寄主表面活动。这也是蓟马难防治的原因之一。
二、蓟马的危害
1.成、若虫多在嫩叶背锉吸汁液危害。植物受害后,叶面、花瓣出现灰白色长形的失绿点,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花器早落。蓟马具有趋嫩习性,新梢叶片受害后叶缘卷曲不能伸展,呈褶皱纹状,叶脉淡黄绿色,叶肉出现黄色锉伤点,很像病毒引起的花叶状,最后被害叶变黄、变脆、易脱落。新梢顶芽受害后,生长点受抑制,出现枝叶丛生现象或顶芽萎缩。
2.传播病毒病。由于蓟马锉吸式口器,且行动活跃,从一处锉吸取食后飞到另一处,极大地促进了病原菌的再侵染,引起病毒病的快速扩散。
三、蓟马的综合防治
由于蓟马繁殖速度快,适宜条件下容易爆发,因此,蓟马防治一定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农业防治:早春清除田间杂草和枯枝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成虫和若虫。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为害。
2.物理防治:蓟马有趋蓝色的习性,可设置蓝色粘板,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常用药剂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甲维盐、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每隔5~7天喷施1次,连喷3次可获得良好防治效果。
4.防治要点:蓟马成虫在作物的上层叶片,若虫在中层,卵在下部,蛹在土壤。根据蓟马昼伏夜出的特性,建议下午用药;蓟马隐蔽性强,药剂选择内吸性或者添加有机硅助剂,而且尽量选择持效期长的药剂;条件允许,建议采用药剂熏棚和叶面喷雾相结合的方法。
部分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作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扫一扫下面二维码,关注农民群,加入农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