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古建摄影的再度思考 | 摄影漫谈⑽

文摘   摄影   2024-09-20 15:09   山西  


点击听文章




摄影在变,您变不变?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繁荣,人们对摄影门类、审美取向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其中古建摄影成为旅游者和摄影人十分喜爱和关注的摄影题材。古建筑,尤其是中国遗存和修复的古建筑,即古长城、古堡、古城、古寨、古宅、古村落和古寺庙宇、学堂、书院等,还包括古建筑遗址和与古建筑相关的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石碑等。丰富多彩的古建筑几乎覆盖全国各地,让摄影人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厚重的历史文化题材,更独特的审美远古空间与人文风景。


古建摄影从大的类别可归类于纪实摄影(建筑摄影通常列入风景摄影范畴或文献摄影)。如果作者采用更多艺术元素、意境构思和艺术手法,也可归类于艺术摄影。当下大家所看到的建筑摄影作品,绝大部分是纪实摄影,仅有小部分是以艺术的样式展现出来的。


古建影像的传播,有利于宣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物质精髓和民族精神;有利于丰富学习和掌握本土历史与文化的血脉,是国人以古今为积养、以历史为明鉴,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形式之一。


如何拍好古建筑,要根据需要进行古建摄影。用于规划保护、档案出版、文献之用,需要高清晰、高像素的相机或是大画幅相机拍摄;个人爱好或为公共储备、为某些专题使用的古建摄影,大多采用纪实摄影的手法。古建纪实摄影应坚持几项基本原则,以确保古建筑现存历史面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



辽宁大学教授  刘志超




坚持原汁原味拍摄的原则,树立历史观、艺术观、真实观、价值观的理念


古建摄影是风景摄影中特殊的题材,是在尊重历史、敬畏先人、感悟时代的理念中进行创作的。作者要尽力把苍凉悲壮、寂寞孤独的古建筑拍出新的生机、新的风景、新的启迪,拍出古建筑的灵魂与力量。古建影像创作从常规而言,不应在实存景物中添加多余的元素,或在后期制作中搞任何形式的移花接木和变异创作,应做到建筑形态结构真实,色彩影调还原真实。即不是创造影像,而是记录性再现。



坚持不夸张变形的拍摄原则,树立建筑在画面布局中“横平竖直”的理念


所谓不夸张,主要指利用广角等镜头过近、过广、过于倾斜相机镜头聚焦,而导致画面建筑透视的过度夸张。近景左右两边竖线,甚至上下画面边缘横梁等立面景观,人为导致变成曲线、弧线、倾斜线景致的错位画面,让读者在感受上有失真的视觉体验。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对于丰富而宽阔的建筑,很难用标准镜头取全景时,除大画幅相机和接片整合全景外,在不方便接片时,还是可利用广角镜头,以适度的水平线尺度来拍摄全景,稍有变形时可后期制作加以校正。尤其艺术摄影,适当夸张未尝不可,但本体建筑不能扭曲变形。


坚持古建与环境统一构思的原则,树立建筑与环境交融一体化的理念


当古建筑作为拍摄主体,环境作为陪体时,应尽量避免其他现代建筑、人工构筑物和过于抢眼的点线面留在画面中,尽可能利用无人机优势绕开与主题内容不符而产生审美视觉冲突的物体。许多艺术性较强的古建摄影,选择好的周边环境,与主体建筑交相互映,加上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会增加诗情画意的意境。建筑摄影重在建筑造型与光影语言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存环境的诠释。



坚持古建摄影风格多元的创作原则,树立反叛思维与个性风格的创新理念


打破古建筑传统的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局限性,强化现实与超现实、抽象与具象、纪实与新纪实、固定思路与新地型学、传统摄影与当代摄影、思维定式与审美取向、客观记录与主观创造等艺术个性的突破。把当下雷同性、纪录性、临摹性古建摄影转化为新观念、新风格、新样式、新感觉。


坚持古建摄影与时代人文相契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古建摄影理念


古建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真实,还要以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建筑内在的历史留痕与古建影像背后的故事为蓝本,对话历史,明鉴当代,解读人与建筑、与自然、与社会、与时代的辩论关系。将百姓生活、行为情感、意象光影注入古建筑的创作思考,会给读者带来更丰富、更有情调、更有意义的审美联想与有深度的思考。





最近微信改版了

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人民摄影

设为星标哦~



统筹 / 侯思远
审核 / 王   华
编辑 / 赵   霏
美编 / 盛璐婷

人民摄影影像艺术中心全国招募详细内容请点击↑↑↑进行查看


人民摄影
专业摄影资讯,权威新闻报道,只做人民喜欢的摄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