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初心 薪火相传——李琳坚守牧区37载守护职工群众健康的故事(下)

文摘   2024-12-05 21:30   新疆  



从曾经仅有50平方米、条件简陋的卫生室,到如今有了占地1500平方米、设施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从看诊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到如今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


从独自一人奔波巡诊,到如今带领一个群体共同守护各族牧工群众的健康福祉;


……


37载光阴,13500余个日夜交替,曾经的满头青丝已悄然化作霜发满鬓,九师一七〇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琳始终扎根在乌尔喀什尔山,用行动诠释“让牧民能看病”的初心,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兵团基层医疗卫生事业。


李琳正在去给牧民出诊的路上。王成营 摄


临近退休,李琳还要承担起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传帮带”,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为大山里的各族牧工群众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


11月16日,天蒙蒙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亮起了灯光,穿着白大褂的李琳已做好准备工作,等待一名预约患者的到来。不多时,托里县庙尔沟镇登恩格克村牧民阿依卡玛丽·哈布德什走了进来。


李琳热情地用哈萨克语打招呼,接过这名患者递过来的X光片认真察看后,用低缓的语速,耐心地向老人讲解病症情况与诊疗方案。


在李琳这里,只要患者持有近期正规医院的体检报告,他就会直接进行诊断、开具药方,绝不让患者做重复检查。


“我患有颈椎病,李医生特意叮嘱我带上最近拍的颈椎X光片。找李医生看病,诊疗费好像没有超过100元钱的。”阿依卡玛丽·哈布德什说。


李琳开药方始终秉持一个原则: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纳入医保的药品,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支出。大多数时候,牧工群众看完病,经医保报销后自己仅需花费几十元钱。


李琳为牧民讲解医学知识。管航 摄


“我们是基层医院,一定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李琳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样叮嘱。


“哪些药品纳入集采,哪些药品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李琳医生最是留意。他经常琢磨,怎么让患者少花钱也能治好病。”护士郑桂茂说。


李琳为牧工群众出诊看病,从来不收出诊费。每次开药前,他都会询问患者家中备有哪些药品,能少配就尽量少配。


面对每一名患者,李琳都会认真倾听、细致分析、精准治疗、言语安抚、回访问询……并在言传身教中,将优良的医德医风传承给身边的年轻医生。


“李琳医生待患者如亲人,他的医德医风特别值得我学习。”医士刘政勇这样说。


“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要为患者解决问题、多替患者着想,这样患者才会信任你。这是李琳医生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护士加依娜什说。



“不但留得下、干得好,还能带好队”


李琳从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与患者预约早上几点来,他一定会提前等候;每天最后一名患者离开后,他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每天清晨一上班,郑桂茂经常会看到桌上放着几张药品欠条——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熟练地补录李琳前一天深夜或当天清晨接诊患者的档案及处方单。


“李琳医生随时接诊,如果我们下班了,他会先开药给患者应急,之后再补上相关流程和费用。”郑桂茂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间“李琳名医工作室”,但李琳很少在那里办公,他嫌那里离病房太远。他最常接诊的地方,是病房对面的一间小办公室。


“这里离患者最近,他们喊一声,李琳医生就能听见,便于第一时间赶过去。”郑桂茂解释道。


李琳下班回家吃饭时,只要有患者找上门,他一定会撂下手中的饭碗前去接诊。妻子李秀梅心疼他,担心他一忙起来又是大半天,会劝他吃完饭再去。可李琳总会回应说:“不了,咱不能让患者等着。”


牧区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稀缺,李琳巡诊时常常扮演着医生、护士、妇幼保健员等多个角色。


李琳(右)正在给牧民诊疗。王成营 摄


在李琳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实用乡村医生》《针灸学》《儿科学》《外科学》等一摞厚厚的书籍,每本书都翻起了毛边。多年来,李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牧区的常见病都难不倒他。针对一些牧区常见病,他总能很快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小课堂和疑难病例讨论、临床教学等方式,帮助年轻医护人员通过处理临床病例提升业务能力。日子久了,他的诊室就成了年轻医护人员的“小课堂”。


随着兵团医共体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条件大幅改善,李琳带领医护人员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慢性病管理上。


“我们为牧工群众建立健康档案,谁有什么病史,谁的病情不能耽搁,什么时间要打电话提醒患者吃药,大家都牢记在心,做到按时沟通、及时提醒。”刘政勇说。


九师白杨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焦玮说:“想让一个医生长期留在偏远牧区很难。但这么多年,李琳一心扑在牧区患者身上,不但留得下、干得好,还能带好队,培养出了一批年轻医生。”


“把年轻人培养好,牧区就不缺医生了”


从医37年,李琳填写的履历表却非常简单:在地处乌尔喀什尔山腹地的三连当了近30年卫生员;2016年一连和三连合并后,转至二连继续担任卫生员;2021年,九师白杨市医共体成立,担任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二连周边分布有地方11个乡镇,80%以上牧工群众散居于各个牧业点,对于这些居住分散、时常要转场的牧工群众而言,看病就医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为此,九师医院在二连建起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彩超室、CT室、孕检室、药房、检验室及多间病房,方便附近的各族牧工群众看病就医。


李琳常常对年轻医务工作者说:“先做人后行医,干我们这一行绝不容许有丝毫差错,我们手中握着的是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李医生只要一有空闲,就督促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尽快熟悉牧区患者的情况,掌握常见病的诊疗方法。”护士张涛满怀敬意地说。


11月7日,李琳与年轻医护人员一起前往职工群众家中巡诊,叮嘱年轻医护人员先做人、后行医,多为患者着想,尽快熟悉牧区常见病、多发病情况。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卓 摄


2023年7月,九师医院组织年轻医护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因为接到通知时天色已晚,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轻医生们无法按时赶到培训地点。


李琳知道情况后,自己开着皮卡车,将几位年轻医生连夜送到培训点。


“将我们送到后,李医生又独自开了几个小时的车,连夜赶了回去。”张涛说。


翻开张涛的笔记本,和年轻时的李琳一样,上面记满了哈萨克常用语。“他经常教我们说哈萨克语,说是只有与患者有效沟通,才能准确找到病灶。”张涛告诉记者,在李琳的言传身教之下,年轻的医护人员纷纷主动学起了哈萨克语。


为了帮助年轻医生迅速成长,李琳几乎每次出诊都会带上他们,把他们介绍给牧工群众,向患者讲解病症及日常注意事项时,会交代年轻医生注意听、认真想。


连队职工杨红霞的父亲杨偏忠身患肺炎、腹膜炎等多种疾病,李琳经常带张涛风雨无阻地上门给老人做检查。


张涛说:“老人时常半夜发病,李医生就打着手电筒,冒着风雪赶过去,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是‘患者至上’。”


“如今牧区医疗条件改善了,我要趁着退休前,竭尽全力把年轻人培养好,这样,以后牧区就再也不缺医生了。”说这话时,李琳眼神中充满了宽慰和希冀。(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雪娇 李文卓 常驻记者 苟汇敏)



短评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李琳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兵二代”,他秉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干出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也展现出兵团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在向李琳同志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将榜样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学习榜样越勤,心灵共鸣就越响;对照楷模越多,行事作风就越正。兵团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先进典型为镜子,学习李琳同志一心向党、信念如磐的忠诚底色,学习他护佑生命、情暖边疆的无私大爱;学习他不计得失、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及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务实作风,从中汲取信仰力量、担当品质和为民情怀,以奋发向上、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激发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主动把工作摆进去。学习榜样,就要思想上真触动、行动上真落实。李琳同志37年如一日,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工作中,用自己扎实的医术和医者大爱,守护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我们也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把履职尽责的状态提起来、干事创业的劲头鼓起来,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主动性,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主动把职责摆进去。李琳同志是兵团队伍中的一粒沙、一滴水,是千千万万兵团人的代表。我们每个人或许很平凡、很渺小,但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粒粒沙凝聚起来就可以聚沙成塔,让我们握指成拳、凝心聚力,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践行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忠实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新篇章。


人人都有追求,兵团人的追求是无私的;人人都有性格,兵团人的性格是顽强坚韧的。人人起而行之,人人奋勇争先,在学习榜样中担当作为,就一定能汇聚成干事创业的时代洪流,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李志军)



来源:兵团日报


THE END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

先进一六六|活力一六六|富裕一六六|幸福一六六|现代一六六|和谐一六六




投稿邮箱:xjk166@163.com
 编辑:赵文举  初审:蒋云   二审:印珊   终审:高丽



第九师一六六团
在这里,您可以尽享新鲜空气的纯美;在这里,也许您还能找到您新的发展支点。欢迎您来做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