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流感高发季
尤其是甲流呈上升趋势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
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
其中99%以上为甲流
1
全国流感病毒阳性率快速上升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
▪ 哨点医院的门急诊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
▪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
可见,无论是门急诊病例还是住院严重病例中,流感都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
2
什么是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流和普通感冒在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发病速度与病程上是有区别的。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三科 主任医师 科主任 方利洲:“流鼻涕、喉咙疼、流眼泪,这些症状比较轻,我们一般就称之为普通感冒,没有甲流病毒的感染。如果是真的感染上甲流病毒以后症状会比较重,除了喉咙疼、流鼻涕这些普通的上呼吸道症状以外,可能还有发烧,体温还可能比普通感冒高一些,那么全身的症状会比较重。比如说头痛、全身的肌肉痛,这些是我们看得见的症状,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症状可能还要更重一些。”
甲流传染性强,容易大范围流行,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患者表现为高烧、头痛、乏力,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等。甲流有一定自限性,但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三科 主任医师 科主任 方利洲:“除了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这些症状以外,如果出现有呼吸困难或者是觉得极度疲劳就需要非常小心了。”
甲流和普通感冒虽然都是呼吸道疾病,从症状表现上有明显区别,在用药方面,甲流和普通感冒也是大有区别的。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三科 主任医师 科主任 方利洲:“比如说流鼻涕、头痛、轻度的发热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可以用一些解热镇痛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些就可以了。如果确诊是甲流,可能要针对性地给予抗病毒治疗。”
3
流感发病,抓住“黄金48小时”
专家提醒,流感发病的48小时被称为自救的“黄金48小时”,高危人群如果没有在48小时内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疾病可能发展成肺炎、重症等。治疗流感的药物可选择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这两种药有何不同?戳视频,听专家解答↓
▪ 奥司他韦服用方法:每日两次,用药疗程5天;
▪ 玛巴洛沙韦服用方法:服用一次。
专家介绍,从缓解症状来看,两个药物是等效的,玛巴洛沙韦对降低病毒载量的速度要比奥司他韦好一些。当出现流感相关症状时,在“黄金48小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能够做到自救。
此外,还有两种非甾体的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家中配备一款即可。如果发烧比较明显或引起身体不适,可以使用退热药。
一图读懂
怎么应对甲流
专家来支招↓
(上下滑动查看)
4
寒假出行,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
随着寒假临近,各地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出行人数显著增加。然而,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人员密集流动无疑加大了疾病传播风险。那么,寒假出游应该注意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呢?
医生建议,出行前大家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天气情况和空气质量,准备足够的保暖衣物和防护用品,如口罩、消毒湿巾等。
对于老人、儿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在出行前咨询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并根据需要提前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 李海峰:“目前来讲,接诊的病人当中流感是最多的,甲流占到99%以上,乙流相对比较少。第二个就是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也相对比较多一点。其他一些普通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相对要少一些。最近一段时间接诊确诊流感、支原体感染的病人,实际上要比平时增加了5到6倍,比其他时间有明显的增加。”
医生强调,旅行中如果需要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应全程佩戴口罩。此外,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等习惯也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在交通工具内,可适当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在酒店住宿时,要注意房间卫生,定期对常用物品进行消毒。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 李海峰:“自我的防护第一就是戴口罩,第二就是洗手。因为我们的手会随时会摸到病菌,比如车上的扶手,这些都是相互传染疾病的过程。另外一个就是平时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挡一下,做到礼貌性地咳嗽和打喷嚏,这样会好一点。”
此外,医生还建议,在旅行中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身体免疫力。饮食方面,应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水源,以防胃肠道感染引发身体抵抗力下降。若在旅途中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应立即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并及时就医。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部分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央视一套、《生活圈》、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中国疾控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