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找政府要服务”,到“政府进企业送服务”,“进”的方向不一样,效果也大不一样。
一组数字很说明问题。9月初以来,成都积极推进“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截至10月底,各层级走访企业近3万家,收集问题诉求1.5万个、办结1.3万个,其余问题正抓紧办理。
1.3万个办结虽然只是个开头,但却让“进万企”的“进”变得立体而鲜活。这项工作开展两个月以来,各方也应有更多思考:如何在1.3万个以后更“进”一步?让更多的“办结”一跃成为拼经济的重要力量,从而撬动更强劲的产业动能,最终呈现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一笔。
进,要“进”而有恒
不能搞成“一阵风”
进,要“进”出实效
不能搞成形式主义
“困扰企业几个月的问题,现在终于看见了曙光。”成都特来电有2项成果迫切需要完成科技成果认定。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一个月之内,事情办妥。
“真没想到,企业诉求现场就得到回应。”四川祥能人力资本服务有限公司一直希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能纳入就业见习基地申报,一场“进万企”座谈会上,这一诉求当场得到肯定回复,公司负责人不禁万分感慨。
“终于”“没想到”,一个个情感价值拉满的词语,表达了企业对“进万企”的由衷认同。
关注成都“进万企”工作的人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发现,两个多月来,“进万企”的各路消息几乎都是正面。这对现场工作来说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从侧面说明,成都的“进万企”没有玩“虚”的,的的确确深入了一线,实实在在解决了问题。
说到底,企业最怕的就是包裹着各种美丽外衣的“官样”新形式主义。主管部门“一阵风”,企业就“下大雨”。迎检、陪会,各种表格、台账,牵扯了很多精力。这种形式主义作风,不仅问题没解决,反而还滋扰了企业。
因此,两个月后再谈“进万企”,“杜绝形式主义”的警钟必须长敲。“进万企”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转变作风、持之以恒、求真务实。“进万企”效果如何,“进”没进到位,“进”没“进”出成效,最终还得看是否努力为企业拉直了问号,是否真正帮企业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发展。
进,要“进”出规律
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10月11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了《“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营商环境提升专项工作措施》。之前,成都高新区收集到近千条企业诉求,深入剖析研究后,出台了这一制度性解决企业共性诉求、堵点、难点问题的“专项工作措施”。
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从“管住当前事”到“管住长远事”。制度性解决共性问题,受益企业不只一家,受益也不只在眼下。
这是成都“进万企”工作的一大亮点,高新区是众多闪光中的一处。
发现共性问题,梳理出问题产生的普遍规律,勇于脱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舒适区”, 以负责任的担当大胆以制度创新破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发表过《从“倒逼”走向主动》一文。文中写道:“面对‘倒逼’的客观现实,唯有变压力为动力,深刻认识,尽早觉悟,抓紧行动,才能从‘倒逼’走向主动。”
事实上,许多制度创新都是问题倒逼下的破题。陷于危机才发现契机,没有退路才找到出路。“进万企”,本来目的就是为了破解企业难题、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讲,“进万企”也是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的高地,是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大胆“进”,勇敢“进”,才是破题的应有之义。
来源:成都发布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资讯
点三下 表示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