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掉队,不是作业多,而是这些事没做好!

文摘   2025-02-02 19:54   甘肃  

‍‌‌‌‌‍‌‌‌‍‌‌‌‍‌‌‌‍‌‌‌‌‌‌‍‌‌‌‌‍‌‌‌‌‌‍‌‌‌‌‌‍‌‌‌‌‍‌‌‌‌‍‌‌‌‌‍‌‌‌‍‌‌‌‌‍‌‌‌‌‍‌‌‌‌‍‌‌‌‌‌‍‌‌‌‌‌‌‍‌‌‌‍‌‌‌‌‍‌‌‌‍‌‌‌‌曾经的我,也深信那句话:“孩子的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那个时候,心里想着:“不管成绩如何,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但,现实往往给了我狠狠一击——当孩子背着作业回来,脸上写满了疲惫与茫然,我才明白,光有快乐是不够的。

每一个“鸡娃”的家长,或许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深陷其中,直到你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参加家长会、听到老师“悄悄”对你说的那些话,你才猛然意识到:

如果不从现在开始改变,孩子在未来真的会掉队!

但是,这并不是要全身心,投入到“拼命式”教育中去。

实际上,我个人深信,正确的鸡娃方式,才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关键!

你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压力都加给孩子,而是应该在小学阶段,给孩子打好坚实的基础,重点抓住几个关键的点,才能为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1. 阅读——开阔视野与思维

我们都知道,“阅读改变命运”,这句话并不是空口号。

每个孩子的脑袋里,都埋藏着无限的潜力,而阅读,正是开启这一宝藏的钥匙。

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心急如焚地“灌”给孩子各种书籍,但很多孩子看完后,脑袋里什么也没留下,仍旧只能在语文考试中“应付差事”。

这个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阅读的方式和内容。

与其让孩子无意识地浏览,不如让他们“深度”阅读,从历史、哲学、科普等方面去滋养他们的心灵。

举个例子,很多孩子看了《西游记》之后,可能记住了唐僧师徒的名字和故事情节,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处世哲学。

你看得多,不代表你理解得深,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才是能真正改变孩子思维方式的关键。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聊天,聊到我们各自孩子的语文成绩。

我说:“我孩子最近看了好多书,历史类、科普类、文学类,看得比我还多呢,成绩应该不错吧。”

朋友笑了笑,说:“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他成绩怎么样呢,反正我每次查作业,都看到他眉头紧锁地翻历史书。”

我一愣,问:“他看得这么多,成绩咋还不行?”

朋友神秘一笑:“他看的可都是‘深度’版的,连《红楼梦》都看了两遍,结果写作文时,一上来就是‘贾宝玉心中深藏着……’老师差点以为他要写论文。”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难怪他最近考试得了个‘历史长篇’的奖状!”

不得不说,这个孩子的阅读量无疑是巨大的,但问题出在“适用性”上,孩子的阅读兴趣需要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而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

再比如,我和同事谈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他说:“我让孩子看了些历史书,挺不错的,孩子也挺喜欢。”

我笑了:“你这挺有眼光的,历史书一看就能开阔视野。”

他接着说:“对啊,孩子现在喜欢看《三国演义》,我觉得这能培养他解决问题的思维。”我打趣道:“那你可得小心了,万一他从小就开始比你‘三顾茅庐’,让我给他个建议‘别惹他,他是曹操粉’,你以后可能会被他统治。”

他愣了愣,笑着摇头:“好吧,看来得再补点《红楼梦》了!”

其实,孩子看到的历史英雄人物,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而是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智慧与决断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可贵的。

2. 运动——磨练性格,培养意志

在我看来,运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保持健康体魄,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团队精神。

孩子的性格,往往是在运动中塑造出来的。

你看,那些在小学时就热衷于运动的孩子,往往性格都非常阳光,面对挑战和困难也能够保持冷静。

相反,那些不爱运动的孩子,虽然在学习上可能会比别人强一点,但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挫折影响,缺乏面对问题的韧性。

我曾经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学男孩在课堂上特别活跃,老师提问问题时,几乎总能抢先回答。

不过,老师却总说他“答得太急,答得太多”。

有一天,老师终于忍不住问:“你能不能慢点,给其他孩子一点机会?”

男孩急忙答:“老师,我想锻炼我的‘快脑袋’,像打篮球一样,反应越快,进攻得手!”大家都笑了。

原来,这个孩子在篮球场上的“快速反应”训练,早就渗透到生活中,哪怕在课堂上,他也能表现出极强的专注力和反应力。

这就是运动带给孩子的内在力量——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提升,更多的是心态上的成熟和迅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有一次,我看到朋友带着孩子,去参加一场羽毛球比赛,看起来很激烈,孩子一场不小心输了,面上有些难过。

朋友却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重要的是享受过程。”

结果第二天,孩子不再是失落的面容,而是兴奋的眼神,开始准备下一场比赛。朋友突然笑了:“这孩子,输了比赛却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比我还成熟。”

这就是运动带来的奇妙转变:不仅仅锻炼了身体,更多的是锻炼了,如何面对失败和不顺——生活也总是充满了“赛场”啊。

3. 英语——赢在起跑线

小学阶段抓英语,绝对是值得家长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一个领域。

英语不单单是一个学科,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孩子未来的无数可能性。

尤其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最为敏感,如果能够从小打好基础,进入初中后,他们在英语上就能享受到“降维打击”的优势。

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家长,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英语成绩并不理想。

她决定采取一项措施——给孩子报了外教课。

三个月后,她笑着告诉我:“效果惊人!我家孩子从不愿意开口到现在,可以自如地用英语介绍自己了。”

我点点头:“那就好,外教的沉浸式教学确实能帮助孩子提高口语。”她有些尴尬地笑了:“不过,我家孩子最大的变化是,回家跟我说‘今天我学了一个新词:‘foreign’,就是‘外国的’。”

我一愣,笑着说:“那你一定要告诉他,‘foreign’也可以成为‘疯了’的意思!”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给孩子找了一位外教老师,上课的时候,孩子总是说:“I don't understand!”

结果老师听了哈哈大笑:

“You don't understand... but you keep saying it in English!”

妈妈忍不住笑了:“这不就是我家孩子的英语学习法吗?说不懂,结果英语越来越溜!”

这个幽默的现象,揭示了语言学习最初的尴尬和突破——不怕开始错误,只怕没有开口。

所以说,通过这三大关键点,孩子的学业成绩、性格发展和综合素质,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但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明白: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成绩,而是为了孩子未来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心智与品格的塑造。



笔尖花火
想要站着生活,不想跪着赚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