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调查研究常见误区与破除

财富   2024-11-08 23:50   河南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方案阐述了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兴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调研内容以及方法步骤,并明确了调研工作要求。
基层干部(本文主要指县级以下干部)距离群众最近,承担着执行上级指示落实各项制度的重要职能,更是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第一渠道。误区,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看似正确则是长时间错误理解带来的“想当然”。基层干部调查研究存在着观念误区、心理误区、技术误区等。
基层干部调查研究的观念误区
万能论误区。调查研究能够实事求是是有条件的,否则不仅不能发现真实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更加严重和更难以改正的谬误。因为这时的谬误来自“神圣”的调研,来自亲眼所见、亲历所得,而不是道听途说和他人误导,当事人必会坚持调研结论,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把亲自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神圣化,因为相信亲眼所见。所以如果对某次调查研究所得持有过多的执念,那就有可能掉入了“调查研究万能论”的误区了。
人的大脑有主动删减外部信息的本能。客观世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但是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甚或经历删减一部分信息。人只能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东西。破除“万能论误区”,需要多听多看多想多思多调研。
重心误区。基层干部调查研究有的重视调查过程,有的重视分析调查结果。更有甚者,有基层政府把调查和研究分配给不同的部门,A部门负责调查搜集资料,B部门负责整理分析资料。诚然,一个调查研究小组内部有分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实施人如果只是访谈、观察收集资料而不参与分析整理资料,则认识只会停留于现象和表面。而不参与调查搜集资料、仅在办公室分析整理的部门虽然能直达问题的本质或规律,但因为缺少了感性认识而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调查研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是前后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步骤。只有当调查者同时也是研究者、研究者同时也是调查者时,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才能经由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发现真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基层干部调查研究的心理误区
光环效应误区。光环效应误区是指最初印象决定总体看法。这也是一些地方政府耗费财力修建“官赏”工程、设置规定路线的心理学依据。对有好感的单位,用放大镜看成绩,芝麻变西瓜;对没有好感的单位,只看缺点,而忽视优点和成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好者百好,差者恒差。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而“感觉”只是人五大感官之一所获得的认识。因此第一印象要么有虚假的成分,要么仅是片面的感受,“应景工程”会误导调查者的视线。调查者往往极力寻找第一印象的合理“论据”,深信不疑与之相符的“论据”,主动忽略与之不符的行为、声音或者文字材料等论据。破除光环效应误区的方法并不难,那就是沉下身子多看多听,增加调查的自选路线。放下已有认知,打破“知识的诅咒”。
视偏效应误区。视偏效应是调查者由于自身的经验、学历等方面的局限,对被调查对象执其一端而不顾其余,不能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只是就自己所关注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层次进行调查研究。如此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反映被调查对象的整体,使得调研结果以偏概全而失去价值,丧失了调查研究的意义。
基层干部通常分管某个具体领域或承担某个特定职责,尽管日常工作琐碎繁忙,但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主业主责进行。这就决定了基层干部在调查研究时从选题、实施到撰写调研报告都会以自己的关注点为中心。
破除视偏效应误区的方法是增加调研团队的“眼睛”,安排具有不同学历、不同工作背景的人进入同一个调研团队,确定调研的选题后,从设计调研方案、实施调研工作、分析调研材料到撰写调研报告,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
基层干部调查研究的技术误区
解剖副效应误区。相对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的普查,抽样调查具有经济性好、实效性强、适应面广的优点。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抽选样本进而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抽样调查,容易陷入解剖副效应误区。如同要了解麻雀的生理结构,解剖任何一只麻雀都是可行的。但如果要认识麻雀的生活习性,随意解剖一只麻雀肯定不行,需要解剖不同地区不同群种的麻雀。扎堆式调研是解剖副效应误区的表现之一。某地某单位被树为典型后,很快就会迎来送往被扎堆调研。调研者络绎不绝来到典型单位访学取经,希冀能把经验搬回去立即产生效果。典型之所以能成为典型,不仅是因为它有代表性,更因为它有特殊性。而扎堆调研者往往只看到了“典型”的代表性却忽视了“典型”的特殊性,这便陷入了解剖负效应的误区。
破除解剖负效应的方法,是在抽样调查时,既要选取具有普遍性的典型,又不能忽视“重要少数”和特殊问题,以确保全面和客观。抽样调查研究选取调研对象时,把等距抽样、配额抽样、典型抽样、重点抽样结合起来。抽样调查遵循归纳的思维方式,只有样本数量足够多且富有代表性,才有可能得出全面客观、符合实际的一般性结论。
层次误区。层次误区是指在社会调查中,调研实施人通常用一种比较高的分析单位作调查,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如调查犯罪问题时发现“农民工多的社区犯罪率比农民工少的社区犯罪率高”,由此得出“农民工更容易犯罪或犯罪率高”的结论。混淆抽样单位和分析单位是导致调查研究层次误区的直接原因。抽样单位是抽取调查样本时所使用的单位,而分析单位是一项调查所研究的对象,是收集资料的基本单位。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中,调查单位为家长,分析单位则是家庭。
分析单位和调查单位也可以是同一的,个人、组织、社区、社会产品都可以既是分析单位又是调查单位。破除层次误区的关键在于保证作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基层干部调查研究的其他误区
调查目的简单化误区。相较于科研工作者为论证课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的调查研究通常是围绕政策制定、执行、落实开展的。调查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是多层次的,可以准确测量社会现象了解国情民意,可以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成因,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也可以预测未来条件下发生某种社会现象的可能性。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但是基层干部由于自身所处层级承担较多的执行职责和落实功能,在调查研究时经常陷入“可行性调查研究”的误区。
“可行性调查研究”误区在政策制定前的调查研究中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政策一旦制定,就不能朝令夕改。如同高速行车,不能随时调头,只能到下一出口才能折返,而此时很可能已经错失发展的机遇。“可行性调查研究”使得调查目的简单化、单一化。一旦把调查研究的目的限定在“可行性调查”的局域内,基层干部在实施调研过程中就会注重搜集相关支持性的证据和资料,同时忽略那些反对的声音和证据,心理上把反对的、不支持的、不可行的声音和证据当做个例和例外。
针对某项政策是否可行的调查研究,调查的目的是调查搜集“是”和“否”两个方面的资料和证据,不能为了“迎合”上级领导而仅仅调查其中一个方面。破除调查目的简单化的误区,基层领导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牢记政策的最终目的不是让领导满意而是让群众满意。
调研结论倾向化误区。根据“领导需要”肢解调研结论、让调研结论符合“领导预期”就是调研结论倾向化误区。如果说调研目的简单化是调研启动时的误区,那么调研结论倾向化就是调研结束时的误区。
仅有调查没有研究,是浅尝辄止、无功而返。把调查得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进行研究和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撰写调研报告,给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做决策参考是基层干部调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是基层干部调查研究的价值追求,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正是因为这个价值追求,有些基层干部会反复揣摩上级领导的意图,根据自己意会的“上级领导意图”来对调研资料进行分割、删减甚或肢解,目的是上交一份“领导满意的调研报告”进而为上级领导推行某项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破除调研结论倾向化误区的关键是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公职人员的初心使命,真正把调查研究当做探索新知体察民情的途径。即便调查研究的选题是以政策制定、执行、落实为核心,也要让调查研究回归它自身的客观和中立。
基层干部调查研究,系着党心与民心,连着真知与行动,串着信息与决策。基层干部如能破除观念误区、心理误区、技术误区,调查研究将会是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桥梁、制定正确政策的必要前提。只有全面破除调查研究中的观念误区、心理误区、技术误区,基层干部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基层政府才能增强公信力。检验基层干部调查研究是否破除了这些误区,归根到底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民主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作者:杨彩利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大河网

乡知乡见
三农领域的参考消息,汇聚“三农”重大政策和权威言论,在这里读懂中国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