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县担任县令的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仅用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将县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之象。
这一日,东乡大集热闹非凡。郑板桥一身秀才装扮,带着笔墨纸砚,骑着他那心爱的小毛驴,悠悠然地朝着集市而去。他此行看似是重操旧业——卖字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私访民情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郑板桥来到集市,刚把摊位铺好,就像一块磁石吸引铁屑一般,立刻围上来不少人。只见一位老汉,目光被一幅牛画牢牢吸引,他拿起画,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感,那眼中似有回忆的波澜在翻涌,看着看着,眼角竟湿润了。郑板桥见此情形,心中暗喜,以为遇到了懂画的知音,便微笑着问道:“老兄,看来你对这幅画情有独钟啊?你若喜欢,开个价吧,多少都行。”
老汉长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唉,看到这牛画,我就想起了我的卖牛钱啊。就在几天前,我辛辛苦苦把牛拉到集市上,好不容易卖了五贯钱。可谁能想到,在回村头的时候,碰到了那个天杀的‘雁拔毛。他拦住我,非要借我的五贯钱,还信誓旦旦地说过几天就还我。我本是个老实人,想着都是乡里乡亲的,就把钱借给了他。可今天我去要钱,他却翻脸不认账了,还向我要证人,要借条,我一个老农民,哪有这些东西啊!”说完,老汉用粗糙的手背擦了擦眼泪,那眼中的无奈与委屈让周围的人都为之动容。
这时,旁边一位热心的青年向郑板桥解释道:“这位老伯姓王,大家都叫他‘王老实,为人那是没得说,老实厚道。讹他钱的那个人姓颜,那家伙可狡猾了,整天就想着占人便宜,只要有好处,就像大雁飞过都要拔根毛一样,所以大家都叫他‘雁拔毛。”
郑板桥听了众人的讲述,心中已然有了主意。他看着王老实,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笑着说:“老伯,我把这牛画送给你。你可别小看这张画,这画里的牛可有神奇之处。它会不断地长大,等到它长得这张纸都放不下的时候,它就会从纸上跑下来,变成一头活牛。而且啊,这纸上还会重新出现一头小牛,小牛也会继续长大,然后又变成活牛,就这样反复循环,你以后就会有很多头牛啦。”
王老实听了,虽然心里对郑板桥的话将信将疑,但看着郑板桥真诚的眼神,还是把牛画带回了家。
这牛画的奇事就像一阵风,迅速传遍了三村五里。那些喜欢凑热闹的人,纷纷跑到王老实家瞧新鲜。果不其然,就像郑板桥说的那样,画上的牛一天比一天大,那神奇的景象让人们啧啧称奇。到了第十天,那牛已经大得仿佛要撑破纸边了。第十一天,天还只是蒙蒙亮,王老实家的院子里就挤满了人。大家一进院门,就看到王老实正乐呵呵地给一头又肥又大的黄牛喂料呢。再往屋里瞧,墙上贴着的那张画里,又出现了一头可爱的小牛。正当人们围着黄牛,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对这神奇的现象赞不绝口的时候,“雁拔毛”也挤在人群中,他那眼珠子滴溜溜一转,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他凑到王老实跟前,满脸堆笑地说:“王大哥,你看你现在有了这么神奇的牛,你那幅牛画也没什么用了,不如卖给我吧。”
王老实是个实在人,想都没想就说:“行啊,就五贯钱卖给你吧!”“雁拔毛”一听,心中大喜,生怕王老实反悔,急忙从怀里掏出五贯钱,一把抢过牛画,欢天喜地地走了。
“雁拔毛”把牛画恭恭敬敬地挂在自家正堂,每天像供奉财神爷一样,又是烧香,又是上供,眼巴巴地盼着牛长大。可奇怪的是,那画上的牛却纹丝不动,丝毫没有要长大的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啊,郑板桥那天回去后,施展了他的智慧。他精心画了九张牛画,每一张画上的牛都比前一幅更大。每天晚上,他都悄悄地让衙役把画送到王老实家里,让王老实趁夜里没人的时候换上一幅。到了第十天,郑板桥又拿出五贯钱,让衙役去集市上买了一头黄牛,趁着夜深人静,把牛送到了王老实家。这一切,都是为了引那贪心不足的“雁拔毛”上钩。
郑板桥的智慧就像一把利剑,巧妙地斩断了“雁拔毛”的贪婪之根,帮王老实要回了卖牛钱。而那“雁拔毛”呢,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真是大快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