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下午,为助力东方红村村史的丰富与完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朵小红花”实践团前往拥有深厚木雕文化的龙门村进行实地调研。队员们采访到一户在木雕工艺上有着超百年传承的家族,祖父三辈都为保护和传承木雕工艺做出巨大贡献。在采访中,队员们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执着,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木雕工艺的热爱与坚守。
图为队员们采访木雕师傅黄文浩 何颖祯 供图
据了解,这些木雕常常用作寺庙中供奉的神像。一块粗糙的木桩通过开胚、雕刻、打磨、涂漆、上色、风干等步骤,往往十余天才能够完成一个作品。谈及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始终只有一句话——因为热爱。这份热爱,为一块块普通的木材赋予灵魂,给予人们一块心灵的栖息之地。
图为木雕师傅黄文浩在向队员们介绍木雕的纹理 黎丰源 供图
图为木雕师傅使用多年的工具 黎丰源 供图
图为木雕师傅的工具,因长年使用,其头部自然磨损成独特的“蘑菇头”形态,这既是时间的印记,更是匠人精神的见证。每一道划痕、每一次触碰,都在默默诉说着一段段与木对话、与艺共舞的故事。
图为木雕师傅黄华新在雕刻 黎丰源 供图
图为木雕师傅郭水莲在为木雕上色 黎丰源 供图
木雕工艺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完善。曾经木雕的上色依赖于普通的油漆,容易褪色和氧化,不得不定期重新上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油漆被引入,这种油漆不仅色彩鲜艳,更具有极强的耐候性和抗氧化性。再加上一层专用的油来封层,使得木雕可以长久地保持原有的色彩。这种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对木雕工艺的一次提升,更是对时间的一次挑战。它们使得木雕作品不再只是短暂的美丽,而是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成为永恒的艺术品。
图为等待被修复的木雕 何颖祯 供图
尽管木雕工艺在上色技术上取得创新,但使用场景似乎并未与时俱进,它仍然主要被用于寺庙之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使得人们往往只将木雕与神像联系在一起,限制对木雕工艺品多样性和艺术价值的认识,导致日常订单大多局限于寺庙,而忽视木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种现象不仅大大降低木雕工艺的传播和影响力,也难以实现其在更广泛人群中进行宣传。如果木雕工艺能够突破传统的使用局限,吸引更多人了解并定制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它将有潜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图为木雕师傅为队员们讲解展示制作工具 何颖祯 供图
为了将木雕这项珍贵的非遗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实践队携木雕艺术走进茂名市露天矿街道矿区社区居委会,采用“非遗+教育”的模式,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队员们带来木雕师傅精心准备的半成品、未上色品以及上色完成的木雕作品,还有专业的木雕模具。小朋友们亲手拓印木雕模具,体验了木雕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木雕图案的精细与独特魅力。这种互动体验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让他们对传统木雕工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图为队员在向孩子们展示木雕作品 何颖祯 供图
队员们借助东方红村的先进直播设备,利用“非遗+创新”的模式,让这项传统工艺借助现代技术呈现给全国各地的观众。在直播中,通过向观众展示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和实时互动,让他们沉浸式感受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一过程中,队员们们不仅有效地推广了木雕工艺,加深了公众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同时也让参与直播的队员们对木雕工艺的各个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实践队日后再次组织类似的宣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向观众展示精美的木雕工艺品 黎丰源 供图
此外,实践队深入挖掘、精心策划,从官方图像资料、采访资料等方面汲取灵感,结合国风元素,在设计东方红村史的宣传册时,特别为其留出了一个专属的展示版块。
图为队员们设计的东方红村宣传手册 陆婉霖 刘冰冰制作
此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朵小红花”实践团在化州市龙门村的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民俗文化探索的宝贵经历,更是广油青年学子为挖掘更多乡村发展活力的社会实践。“油朵小红花”实践团将继续秉承初心,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旨在帮助东方红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提升其知名度与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油朵小红花”实践团成员与木雕手艺人合影。何颖祯 供图
撰稿丨黄婧琳
设计丨陆婉霖
排版丨邱梓铿
初审丨李霖霆
复审丨庞伟连
终审丨符清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