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这张老照片打脸了现在多少人

文摘   2024-11-06 08:00   内蒙古  

毛主席的这张老照片打脸了现在多少人的脸。毛主席70多岁时去农村调研,他为了不踩坏田里的庄稼,一只站在田埂上,另一只脚斜贴在田埂一侧的土坯上。这样站着很不舒服。但主席宁愿自己难受点,也不能踩坏一颗庄稼,他里装的永远是人民群众,是百姓的利益。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土地革命正在全力推进中,中心议题是如何公正地重新分配土地,确保每一分土地的分配都体现出对农民的公平对待。


首先,毛泽东于1930年11月在江西省吉安的行动委员会扩大会议中提出,不应简单地禁止租赁土地。这是因为实际情况远比理论上的规定复杂。例如,部分农民因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无法亲自耕作,出租土地成为他们生存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看似违背了革命的初衷,实际上却保护了这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进一步,分田的方法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当时的一种观点是按照劳动力来分配土地,即能耕种的人应得到更多的土地。然而,这种做法未能考虑到那些无力耕作的群体,如老人、妇女及残疾人。毛泽东在会议上支持了一种更为平等的分配方法,即按人口平均分配,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家庭都有土地可以耕种,从而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


在革命初期,很多问题并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毛泽东指出,土地分配需要分几次进行,不能期待一次就完全公正。初期分配往往存在富农隐藏优质土地的现象,而且由于贫农的文化和经验限制,很难立即掌握领导权。这就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调整,逐渐找到最合理的分配方案。


关于土地的实际质量和产量差异,毛泽东也有细致的考量。例如,在分配时,考虑到田地的肥瘦不一,提出了“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再分配原则。此外,他还特别关注在分田时田中是否有庄稼,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以确保每个农民在变革中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政策和行动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工农业发展。特别是在1958年4月,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讨论和地方调研在广州紧锣密鼓地展开,说明了中央对农业合作社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广州作为南方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时候迎来了毛泽东的亲自访问,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推动工业发展,更在于深入了解和推进农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


4月底的广州,天气逐渐转热,毛泽东选择在这样一个午后,前往广州郊区的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据报道,毛泽东的到来并没有过多的事先宣传,但他的行程安排和目的都被严格保密和周到准备。他的身边随行的包括广东省的高级领导,如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及广州市市长朱光。


下午三点四十五分,一行人抵达棠下村,此刻的棠下已是人声鼎沸。村民们早在午饭后便得知了毛主席即将到来的消息,大家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自发集结在村主要道路两侧。毛泽东的出现引起了一阵高呼,他身着简洁的银灰色中山装,手持折扇,面带微笑,脚蹬布鞋,这种亲民的形象让村民们感到既亲切又高兴。


毛泽东在村内进行了仔细的步行视察。他不时停下来,与村民们交流,与公社的干部握手,并对村内的设施进行了仔细的查看。他特别进入了一家商店,与店员握手,详细询问了商品的种类和销售情况。


接下来的行程中,毛泽东走访了农业合作社的办公地点,详细了解了合作社的运作和管理情况。他特别强调了干部与群众的互动,指出“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推动生产发展。”此外,他还亲自走到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农民交谈,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农民的劳作体验。


在这次调研中,毛泽东提出了“六级干部会议”的概念,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深入基层,直接对话,了解实际情况,这一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来自 徐勇,邓大才主编. 中国农村调查 第1卷 文献类[M]. 2020

来源:老照片里的那些事

早安心语问候365
每天为您分享经典老歌,中外名曲,电影音乐等不同风格类型的经典音乐!一起回味记忆中的经典,感受那逝去的青春。
 最新文章